帳號:guest(18.226.185.2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向泰儒
作者(外文):Xiang, Tai-Ru
論文名稱(中文):張彥勳及其文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Zhang Yan-Xun and his Literature
指導教授(中文):王惠珍
指導教授(外文):Wang, Huei-Chen
口試委員(中文):陳萬益
余昭玟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an-Yi
Yu, Chao-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304970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張彥勳作家研究生命史小說現代詩
外文關鍵詞:Zhang Yan-Xunauthor studieslife historynovelpoet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張彥勳及其文學研究」為題,試圖透過對作家史料與文本的梳整,以脈絡化的方式呈現其生命史與文學歷程的全貌。在重構其生命史與文學史脈絡的同時也將重新檢視其文學作品的特質,以其創作的表現重新呈現其現代詩、小說等文類之間的關聯性,期待以全面性的視角建立起張彥勳一生的文學創作之路,並藉以展現一名肉體與精神皆經歷重重苦難的老作家,如何一再於文壇中掙扎奮鬥,表現出他對文學的熱情與執著。

綜觀目前對張彥勳的研究,少有對其生命史與創作歷程進行全面性檢視與梳整的專論,為了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完整的脈絡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標為對張彥勳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學活動進行縱向整理與分析,並討論其作品中重要的題材與文學表現。在本文中的三個主要章節中將分別以40年代、60至70年代以及80至90年代這三個時期作家的文學活動為焦點,討論其不同時期所呈現出的文學風貌。第二章從他在台中一中在學期間創辦的文藝同好會「銀鈴會」的活動做為開端,討論他領導該會在戰後初期成為中北部活躍的文藝組織的過程,並探討其當時浪漫與寫實並進的文學表現。第三章則從作家在50年代受到語言與政治的雙重考驗之下仍努力不懈地克服困境,在1959年以中文重回文壇之後的二十年之間留下了上百篇文學作品的經歷,並探討他在這個時期龐大的文學表現中,於不同發表場域中展現出的對各式題材的關注,並探討這些不同題材的作品之中反映出了他什麼樣的文學特色。第四章所欲呈現的則是80年代的作家在臺灣主體意識崛起的浪潮中如何呼應本土文藝社群的精神,以鄉土寫實的風格先後回到了一般小說及現代詩創作的行列之中,並在40年代浪漫與現實並陳的精神之下,在其創作生命的晚期再次展現的一段高潮。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textualize Yan-Xun Zhang’s life and his literary history by examining the intertwinement of hi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works. With an ambition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o Zhang’s literary life, this thesis will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s poetry and novel by re-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s literary works.

Looking at the past research on Yan-Xun Zhang, there are only a few monographs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is life history and literary process. Thus, the research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arrange and analyze Zhang'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an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subjects and literary expression in his works. The three main chapters of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by Zhang’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three periods: the 1940s, the 1960s to the 1970s, and the 1980s to the 1990s; each chapter will also focus on Zhang’s literary style and expression perform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Yin-Lin Association." Discussing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association to become an active literary organization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Taiwan in 1945-1949, this chapter will examine Zhang’s romantic yet realistic literary performance at that time. Under the language and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e 1950s, Zhang left hundreds of works written in Chinese during the 1960s to the 1970s. The third chapter thus focuses on Zhang’s attention to various subjects after he returned to the literary world in 1959 and explores his literary expression reflected in his works. Last, the fourth chapter illustrates how Zhang echoed the spirit of the loc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ty during the rise of Taiwanese identity in the 1980s. With the spirit of romance and realism cultivated in the 1940s, Zhang returned to the ranks of novelists and poets as a domestic realism writer and once again reached a new peak of his creative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內容說明 16
第二章 青年文學家的誕生 19
第一節 始於愛好,終於恐懼的荊棘之路 20
第二節 張彥勳文學觀的形成與擴張 27
第三節 張彥勳40年代之作品析探 32
一、文學少年的戰末苦惱 32
二、熱血青年的戰後衝擊 37
第三章 夾縫求生的省籍作家 49
第一節 跨越政治風暴與語言藩籬的青年 51
第二節 以小說家的身分再出發 56
一、報紙副刊與張彥勳的大眾化小說 59
(一)、族群與自身遭遇的「真」:社會觀察、日本經驗與原住民題材 59
(二)、傳遞「善」的信念:傳道文學與價值宣揚 64
(三)、女性的「美」與愁:女性群像書寫 66
二、文藝雜誌與張彥勳的泛文藝小說 69
(一)、《野風》雜誌上的文藝實驗 69
(二)、《文壇》雜誌中的社會關懷書寫 72
三、本土文藝社群與張彥勳的鄉土書寫 78
第三節 開枝散葉的文學成就 84
一、以詩歌敘史的歌者──詩歌方面 84
二、用文學實踐志業傳道──兒童文學方面 86
三、使命與堅毅之作──長篇小說《仁美村》 89
第四章 終獲光明的開拓者 95
第一節 自童真回返現實 97
第二節 重返鄉土的小說家 102
一、敘寫農村衰亡的〈鑼鼓陣〉三部曲 102
二、探討社會百態的通俗小說 106
第三節 揮舞起反抗大纛的詩人 111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125
附錄 131
附錄一 張彥勳(1925-1995)生平及著作年表 131
一、張彥勳作品集
1. 張彥勳,《芒果樹下》,臺北:野風出版社,1963年9月。
2. ───,《川流》,臺北:實踐出版社,1966年10月。
3. ───,《驕恣的孔雀》,臺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9月。
4. ───,《海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社,1970年2月。
5. ───,《蠟炬》,臺北:恆河出版社,1970年9月。
6. ───,《沙粒沙》,臺北:王家出版社,1972年4月。
7. ───,《仁美村》,南投: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3年5月。
8. ───,《他不會再來》,高雄:三信出版社,1974年6月。
9. ───,《淚的抗議》,臺北:益群書局,1975年2月。
10. ───,《寫作教室》,臺北:益群書局,1975年8月。
11. ───,《朔風的日子》,臺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12. ───,《鑼鼓陣》,臺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11月。
13. ───,《張彥勳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

二、專書
1. E. M.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8日。
2. 余昭玟,《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臺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11月。
3. 余昭玟,《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4. 吳文星,《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1年12月。
5. 周華斌主編,《銀鈴會同人誌 上、下》,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6.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臺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7.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8. 許雪姬主編,《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三》,臺北:中研院台史所,2016年10月。
9. 許雪姬編,《臺中縣志(續修)卷九‧人物志》,臺中:臺中縣政府,2010年7月。
10. 林亨泰,《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年。
11. 郭澤寬,《官方視角下的鄉土:省政文藝叢書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10年8月。
12. 陳炎正編,《后里鄉志》,臺中:后里鄉公所,1989年6月。
1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14. 陳彥斌主編,《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記錄》,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11月
15.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16.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 第十二、十四卷》,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17.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7月。
18. 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臺北:藍蔚文化出版,2016年8月。
19.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9月。
20.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21. 應鳳凰,《畫說1950年代台灣文學》,新北:遠景出版,2017年2月。
22.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狂風暴雨一小舟:228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
23.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17、29、30》,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3月。
24. 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2、10》,臺北,文壇社,1965年10月。
25. 藍博洲,《青春戰鬥曲:二二八之後的臺北學運》,臺北:愛鄉,2007年2月8日。
26.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出版,2000年4月。
27. 丸山豐等著,亞洲現代詩集編輯委員會編,《亞洲現代詩集‧第五集》,臺北:亞洲現代詩集編輯委員會,1990年。
28. 孤蓬万里編,《台湾萬葉集》,東京:集英社,1995年1月31日。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1. 上村ゆう美,〈銀鈴会の投稿活動〉,《日本台湾学会報》第6号,2004年5月,頁1-25。
2. 白慈飄,〈忠實走一生:記前輩作家張彥勳先生〉,《臺灣月刊》第221期,頁10-12。
3. 阮美慧,〈「銀鈴會」詩史位置的重估〉,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年2月,頁51-92。
4. 施懿琳,〈受困與脫出──張彥勳的創作歷程及其作品特色〉,路寒袖主編,《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2000年12月,頁93-125。
5. 陳昌遠,〈寂聲的死亡遊行──論張彥勳小說〈葬列〉與〈守夜〉中的「喪葬」敘述〉,陳器文編,《臺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2005》,臺中:台中市文化局,2005年12月),頁307-325。
6. 彭瑞金,〈也是臺灣文學的旗手〉,《臺灣時報》副刊,1983年6月25日。
7. 葉石濤,〈張彥勳的文學、生活與夢魘〉,《文學台灣》第18期,1996年4月,頁47-49。
8. 葉石濤,〈被遺忘的作家──記張彥勳的寫作歷程〉,《臺灣文藝》83期,1983年7月,28-34頁。
9. 蔡明諺,〈戰後初期台灣新詩的重構──以銀鈴會和《潮流》為考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期,2015年4月,頁41-71。
10. 蔡華山,〈「台湾歌壇」の伝承的考察〉,《台灣日本語文學報》創刊20號紀念號,2005年12月,頁19-42。
11. 錦連,〈披荊斬棘的拓荒者──兼評張彥勳的〈鑼鼓陣〉〉,《文訊》3期,1983年9月,125-128頁。
12. 鍾肇政,〈老兵不死──懷念老友張彥勳〉,《文學台灣》第18期,1996年4月,頁30-43。
13. 鍾鐵民,〈懷念張彥勳〉,《文學台灣》第19期,1996年7月,頁10-13。

五、學位論文
1. 王姝媛,《后里張圻招家族之研究(1755-1990)》,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2.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3. 吳宜玲,《張彥勳少年小說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 林佳惠,《《野風》文藝雜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5. 張瑜珊,《「邊緣」或「潮流」──從「銀鈴會」討論跨語一代的發生與發聲》,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 許瓊文,《張彥勳兒童文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8月。
7. 廖榮華,《張彥勳文學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8. 劉承欣,《《文壇》文藝雜誌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9. 黎俊有,《台灣報業環境變遷下的地方報及其發展──以中華日報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2003年6月。

六、報紙、雜誌
(一)報紙
1. 《中央日報》,中央日報社。
2. 《中華日報》,中華日報社。
3. 《民聲日報》民聲日報社。
4. 《自立晚報》,自立晚報社。
5. 《商工日報》,商工日報社。
6. 《國語日報》,國語日報社。
7. 《臺灣日報》,臺灣日報社。
8. 《臺灣時報》,臺灣時報社。
9. 《臺灣新生報》,新生報社。
10. 《徵信新聞報》,徵信新聞報社。
11. 《聯合報》,聯合報社。
12. 《青年戰士報》,青年戰士報社。
13. 《民眾日報》,民眾日報社。
14. 《首都早報》,首都早報社。

(二)雜誌
1. 《中央月刊》,中央月刊雜誌社。
2. 《中國語文》,中國語文月刊社。
3. 《公教智識》,公教智識週刋社。
4. 《文訊》,文訊雜誌社。
5. 《文壇》,文壇社。
6. 《文學界》,文學界雜誌社。
7. 《文學臺灣》,文學臺灣雜誌社。
8. 《文藝研習》,中華日報文藝研習會。
9. 《幼獅文藝》,幼獅文藝社。
10. 《年青人》,年青人雜誌社。
11. 《青溪》,青溪雜誌社。
12. 《國教輔導月刊》,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國教輔導月刋社。
13. 《笠詩雙月刊》,笠詩刊社。
14. 《野風》,野風雜誌社。
15. 《野馬》,野馬雜誌社。
16. 《新文藝》,新文藝雜誌社。
17. 《臺灣文藝》,臺灣文藝雜誌社。
18. 《臺灣春秋》,榮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興農》,興農雜誌社。
20. 《葡萄園》,東海大學基督教會。

七、網路資料
1.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