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81.2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梁雅婷
作者(外文):Liang, Ya-Ting
論文名稱(中文):女同志‧國族‧性創傷──張亦絢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esbians‧Nation‧Sexual Trauma: An Analysis of Chang Yi-Hsum's Novels
指導教授(中文):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中文):王鈺婷
陳佩甄
口試委員(外文):Wang, Yu-Ting
Chen, Pei-Je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3049511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張亦絢女性主義女研社性創傷女同志國族性別家族書寫
外文關鍵詞:Chang Yi-Hsumfeministfeminist study clubssexual traumalesbian, nationethnicitygenderfamily writing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主要聚焦張亦絢小說,其散文作品為輔,並蒐集作者相關的訪談與論述,分別以性別論述、女性主義理論、國族寓言以及創傷文學的精神分析來爬梳作品的內容,探討其小說情節與文本內涵。
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張亦絢作品與台灣女性主義運動發展的關連性,探討台灣女同志運動文化,以及文學如何再現女性研究社的運動策略與脈絡。第三章由於張亦絢是少數能夠並置國族寓意與性別議題的作者,書寫了女性以及同志身份在國族大敘事下的弱勢關係,也觸及跨國同志的異國書寫與想像,因此以國族寓言的理論為主,分析張亦絢的小說中國族認同與性別議題的矛盾與拉扯。第四章從張亦絢反覆書寫家內性侵的情節,討論原生家庭的崩解,以及從同志社群另覓重構家庭的可能性,並分析性創傷的受害者如何發聲自救,重新獲得復原的力量。第五章結合以上主題可以瞭解文學之於張亦絢的意義,無論是從種族、性別、同志、創傷等等的議題,她藉由持續書寫來勾勒出非主流的生命樣態。
The thesis is focused on Chang Yi-Hsum’s novels, in addition to her prose, interview, and treatises. In this thesis, gender equality, feminist theory, national allegory, and trauma writing were analyzed.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explain the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the analysis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aiwan to culture in relation to literature in Chang Yi-Hsum’s works. Chapter three reveals feminist and lesbians in minority status under national allegory presentation and touched transnational lesbian and imagination. Based on national allegory issue to analyze national identity and gender identity in Chang Yi-Hsum’s novels. In chapter four, domestic sexual assault, broken original family, its construction of lesbian’s family was discussed and how the victim of sexual assault to do self-help and recovery from the trauma was described. In chapter five: ethnicity, gender identity, lesbians, sexual trauma was treated in Chang Yi-Hsum’s literature and the life style of minority status people was written down.
第一章、緒論 6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6
第二節、前行研究回顧 10
第三節、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2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27
第二章、張亦絢小說中的女同志書寫 30
第一節、張亦絢的女同志認同 30
第二節、女同志運動書寫策略 35
第三節、被逐出女同志國度的背叛者 43
第四節、小結 48
第三章、張亦絢小說中的國族想像 50
第一節、女同志/女性迎面的國族想像 50
第二節、國族與性別運動的道德難題 56
第三節、跨國同志的異國書寫 63
第四節、小結 69
第四章、家族書寫中的性創傷 72
第一節、家族的崩解與重構 72
第二節、難以言說的性創傷 75
第三節、環狀島效應的創傷位置 82
第四節、小結 86
第五章、結論 88
參考文獻 92
文本
白先勇,〈孤戀花〉,收錄於《臺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04.20)。
白先勇,《孽子》(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米蘭.昆德拉(Kniha Smíchu a Zapomnění)著,尉遲秀翻譯,《笑忘書 (40週年紀念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20.04.13)。
李昂,〈彩妝血祭〉,收錄於《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09)。
李屏瑤,《向光植物》(台北:逗點文創出版社,2016.02.05)。
李琴峰,《獨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9.01.30)。
李詣琦,《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突破性別身分與家庭風暴,迎向愛與療癒的自學課》(台北:果力文化出版社,2019.03.26)。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99.01.01)。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台北:游擊文化,2017.02.07)。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6.10.13)。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年)。
姜貴,《重陽》(台北:台北作品出版社,1961.04)。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出版,1990)。
柴,《集體心碎日記》(台北:女書文化,2012.06.27)。
張亦絢,〈《島(2022新版)》推薦序:與世界摩擦生愛的人們〉,收錄於賴香吟《島(2022新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22.08.01)。
張亦絢,《小道消息》(台北:聯合文學,2013.02.24)。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木馬文化,2015.12.02)。
張亦絢,《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台北:木馬文化,2020.08.05)。
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台北:探索文化,1995.10)。
張亦絢,《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台北:木馬文化,2019.07.03)。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出版,2003.05.13)。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2020我行我素版)》(台北:木馬文化,2020.08.05)。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08.20)。
張亦絢,《感情百物》(台北:木馬文化,2021.09.15)。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出版,2001.12.01)。
張亦絢,推薦序〈讓我們祝福不被祝福 折磨還不夠被折磨……〉,收錄於陳柏煜《弄泡泡的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18.03.28)。
張亦絢主編,《九歌109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21.02.25)。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12.16)。
許佑生,〈岸邊石〉,收錄於《懸賞浪漫》(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年)。
許佑生,《男婚男嫁》(台北:北極之光,2004.09.30)
郭強生,《夜行之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5.24)。
郭強生,《惑鄉之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02.01)。
陳怡如,《女同志X務農X成家:泥地漬虹》(台北:大塊文化,2018.12.27)。
陳雪,《只愛陌生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07.05)。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著,倪安宇翻譯,《滅頂與生還》(台北:時報出版,2020.12.01)。
廖梅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台北:寶瓶文化,2017.05.02)。
賴香吟,《翻譯者》(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7.08.11)。
羅浥薇薇,《騎士》(台北:寶瓶文化,2013.11.07)。

專書
Dana R. Shugar. Separatism and Women's Community. (Lincoln, NE: U of Nebraska P,1995)
Martin, Fran, Backward Glanc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Homoerotic Imagina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0).
Rubin, Gayle(1979).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Edited by Carole S. Vance(1992). Pandora Press. p. 268-319.
Sedgwick, Eve Kosofsky.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Berk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0.)
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台北:聯經出版社,2021.10.14)。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碩人出版有限公司,2001.08.15)。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主編,《同性戀邦聯》(台北:號角出版社,1994 年)。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秀威資訊,2015.07)。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台北:太田出版社,1994.07.0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曹晚紅翻譯,〈早期記憶〉,《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台北:好人出版社,2020.05.20)。
春山出版編輯部,《春山文藝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台北:春山出版,2020.09.22)。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10)。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01.25)。
宮地尚子,李欣怡翻譯,《療癒心傷:凝視內心黑洞,學習與創傷共存》(台北:經濟新潮社,2020.07.11)。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翻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05.06)。
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施宏達、陳文琪、向淑容翻譯,《從創傷到復原: 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台北:左岸文化,2018.05.13)。
袁則難,〈城春草木生──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 (1983 年 2 月)。
高天生,〈可憐身是眼中人:試論白先勇的小說〉,《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12.01),頁 131-141。
張亦絢,〈《寬宥之南》推薦序:即使知道何謂喪失人性,就更加堅強地守護人性〉,收錄於莎蒂絲‧艾華(Thordis Elva)、湯瑪斯‧史敦吉(Thomas Stranger)著,劉嘉路翻譯《寬宥之南:開普敦天空下,一趟責任與原諒的和解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2018.01.27)。
張亦絢、許秀雯,〈文藝少女——錯開男性凝視〉,收錄於楊澤主編《縱浪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11.30),頁 133-143。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時報出版,2011年)。
許佑生,《同志共和國》(台北:開心陽光出版社,1999 年)。
許維賢,〈從「帶餓思潑辣」到「酷兒飄浪」──以許佑生《岸邊石》和李昂《禁色的愛》為例〉,馬聖美、王儀君、楊雅惠編,《城市與海洋論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1年10月),頁105-128。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03.01)。
曾秀萍,〈夢想在他方?──同志小說的美國想像〉,賴俊雄編,《筆的力量:成大文學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3.02.27 ),頁 493-533。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翻譯,《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出版社,2018.12.06)。
蔡雨辰、陳韋臻主編《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台北:女書文化,2015.12.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22.03.10)。

學位論文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的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康家宜,《在沒有語言的地方生長語言:論張亦絢小說及「性」的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2 年)。
張瑜玶,《Entangled Emotions in Zhang Yi-Xuan’s The Broken Hours and The Best Hours》(《張亦絢《壞掉時候》與《最好的時光》中的糾結情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年)。
曾秀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 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羅竹君,《愛女人的女作家──張亦絢作品析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期刊論文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47-66。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1998.06),頁35-62。篇名後來改為:〈台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收錄於何春蕤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04.10),頁 1-25。
朱偉誠,〈同志.臺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3.5,頁115-151。
朱偉誠,〈性別主流化之後的台灣性/別與同志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4 期(2009 年 6 月),頁 419-424。
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40 期(2000 年 12 月),頁103-152。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36 卷 1 期(2007 年),頁 67-107;另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台灣號)》,台北:文建會,2007,頁235-257。
紀大偉,〈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 1960 年代台灣文學起頭〉,《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 年 12 月),頁93。
胡郁盈,〈認同不停轉換,類別不能不分:社群網站、跨國文化政治、與「T 婆/不分」女同志認同型塑〉,《臺灣人類學刊》第16(1)期,頁1-50。
陳佩甄,〈以誰作為方法?:從文化研究、亞洲研究到臺灣研究〉,《文化研究》第二十九期(2019年秋季),頁196-205。
曾秀萍,〈扮裝台灣:《行過洛津》的跨性別飄浪與國族寓言〉,《中外文學》39卷3期(2010年9 月1日) , 頁 87-124。
曾秀萍,〈流離愛欲與家國想像:白先勇同志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1969-1981)〉,《台灣文學學報》14期(2009年6 月1日),頁 171-203。
曾秀萍,〈從魔都到夢土:《紐約客》的同志情欲、「異國」離散與家國想像〉,《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 54 卷第 2 期(2009 年 9 月),頁 135-158。
曾秀萍,〈鄉土女同志的現身與失聲:《失聲畫眉》的女同志再現、鄉土想像與性別政治〉,《淡江中文學報》35 期(2016 年 12 月),頁 1-35。
曾秀萍,〈灣生‧怪胎‧國族:「惑鄉之人」的男男情欲與台日情結〉,《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4 期(2017 年 4 月),頁 111-143。
劉文,〈非西方、亞洲或中美冷戰結構?重置酷兒臺灣的戰(暫)時主體〉,《臺灣文學研究雧刊》26期(2021 年 8 月),頁 3-36。
劉亮雅撰,廖勇超、王梅春、周盈秀譯,〈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 33 卷第 1 期(2004 年 6 月),頁 165-183。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4期(2018.03.01),頁 113-179。
簡家欣,〈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1998年6月),頁63-115。

相關訪談與報章雜誌
Fran T.Y. Wu,〈台灣同志經典最低閱讀書目〉,《聯合文學》322 期(2011.08),頁 54。
丁文玲、林素、許秀雯、張亦絢,〈七個女人和他們的性愛歷程〉,《婦女新知》第 133 期(1993.06.01),頁 7-10。
文訊雜誌編輯部,〈十二位新世代女作家簡介〉,《文訊雜誌》137 期(1997 年 3 月),頁 26-27。
朱嘉漢,〈性與性所意指的脫鉤《性意思史》〉,《文訊雜誌》408 期(2019 年 10 月),頁 138-139。
李屹,〈在這裡立一根站牌: 論《永別書》的公共性〉,《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李屹部落格(2016.05.15),https://elek.li/personal-to-political(2023.01.02 徵引);原刊於秘密讀者編輯團隊,《秘密讀者:電視兒童的文學史》2016年2月。
李姿穎,〈專訪張亦絢:少年少女不知天高地厚,才有機會長成你也接受的大人〉,收錄於BIOS monthly《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台北:BIOS monthly,2021.12.30)。
李瑞騰,〈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聯合報》(1998.01.01),聯合副刊。
周行,〈張亦絢/我支持的是戀愛〉,收錄於王安頤主編《LEZS 春季號/2012 第5期》(台北:LEZS/頤創藝有限公司,2012.04.01),頁92-95。
林欣誼,〈張亦絢反話連篇──《愛的不久時》踩在真實與虛構的邊線〉,《中國時報》副刊,2011年9月3日。
林奕含,〈在好久好久以前〉,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66期(2017 年 6 月號),頁 140-147。
林賢修,〈同志運動的無頭公案〉,《騷動》第 4 期(1997 年 6 月),頁 62-66。
紀大偉,〈我的原則──閱讀張亦絢《愛的不久時》〉,《聯合文學》322期(2011年8月),頁88-89。
胡淑雯、黃崇憲主講,曾稔育整理,〈【文學與社會系列座談4-4】指認不認識之物〉《聯合報》(2018.07.14),聯合副刊。
范銘如,〈向大師取經,向大眾學習─二十一世紀小說20年〉,《文訊雜誌》422 期(2020.12.01),頁 36。
神小風,〈呵護閱讀的慾望〉,《聯合文學》340 期(2013 年 2 月),頁24-31。
神小風,〈或許也能搶救誰〉,《文訊雜誌》356 期(2015 年6 月),頁 107-108。
秘密讀者編輯團隊,〈她所還在的那個時代〉,《秘密讀者:家族の暗面》2016 年 1 月。
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婦女新知》第 158 期(1995.07.05),頁5-8;另收於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社,1999.01.26),頁165-172。
張亦絢,〈【荼蘼九○】不斷分手論〉,《自由時報》副刊,2017 年 4 月 4 日。
張亦絢,〈有感而發:「文化偉人」與兒童倖存者的三十年對抗〉,《自由時報》副刊,2022 年 4 月 21 日。
張亦絢,〈我們想要活一次……:1989、高中生學運及其文藝少男與少女〉 ,《文訊雜誌》329期(2013年3月),頁 125。
張亦絢,〈我最多遊戲般認真〉,《文訊雜誌》400 期(2019 年 2 月),頁 33。
張亦絢,〈孤單、反叛、愛——談女同性戀小說〈女族〉〉,《台灣時報》(1998.02.20),台時副刊。
張亦絢,〈致分手:傾聽那支陌生的隊伍〉,《聯合文學雜誌》426 期(2020 年 4 月),頁34-48。
張亦絢,〈聖誕老人要進城了〉(《自立晚報》副刊,1990.01.17)。
張亦絢演講,張嘉珊記錄整理,〈因為奇怪,所以存在──張亦絢談創作與不守清規〉,《文訊雜誌》433 期(2021 年 11 月),頁 137-143。
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ng)(1978),魏淑美翻譯,〈異性戀思維(法統)〉“The Straight Mind",《島嶼邊緣》第 9 期(1993.10.15),頁 48-54。
葉佳怡,〈【書與人】隱士的入世之愛 - 張亦絢談《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自由時報》副刊,2016 年 1 月 13 日。
蔡雨辰,〈在那個女性主義「騷動」的年代〉,《典藏:今藝術 & 投資》第296期(2017 年 5 月),頁170-171。
蔡雨辰,〈記憶即認同? ──《永別書》與女同志書寫〉,《今藝術》284 期(台北:典藏/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6.05.01),頁156-157。
蔣亞妮,〈指向霧中的手──讀張亦絢《感情百物》〉,《文訊雜誌》433 期(2021 年 11 月),頁 119-121。
賴佳琪,〈張亦絢:女人不能只「動手指」,要「動全身」〉,《文訊雜誌》137期(1997 年 3 月),頁46。

電子媒介與影像資料
Abby,〈我的痛苦不能和解 專訪林奕含:「已經插入的,不會被抽出來」〉,《女人迷 Womany|性別力 Gender Power》(2017.03.16),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052(2019.05.18 徵引)。
日本台灣新聞社台灣代表處,〈台灣文學祭第二彈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登場〉,《日本台灣新聞社》(2019.10.26),https://taiwannews.jp/2019/10/台灣文學季第二彈%E3%80%80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登場(2022.10.17 徵引)。
王丹,〈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臉書 Facebook》(2014.12.23),https://www.facebook.com/wangdan1989/posts/pfbid0u7FUXerRRKhNjXdeNEN2fnx1CHgrEg4GQia6U1NA7N6eRQeMs5ZkcUGhR6V6FeM6l(2023.01.03 徵引)。
王家衛(導演)(1997)。《春光乍洩》[DVD影片]。香港:美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丘琦欣、劉文,〈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陳為廷性醜聞案與台灣的公民國族主義〉,《破土New Bloom Magazine》(2015.01.14),https://newbloommag.net/2015/01/14/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2022.12.28徵引)。
李屏瑤,〈《永別書》張亦絢:愈難的地方愈要切〉,《OKAPI閱讀生活誌》(2015.12.09),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286,(2018.03.14徵引)。
李屏瑤,〈張亦絢:同志的標籤,對有些人來說是勳章〉,《博客來OKAPI專欄》(2011.12.23),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898(2018.12.27 徵引)。
李屏瑤,〈尋找自己人:從九零年代到手機世代,男、女同志如何在交友圈中找到彼此?──李屏瑤:請回答1999〉,《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21.10.27),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gay-les-dating/157752(2023.1.23徵引)。
李桐豪,〈原來黨外運動,可以混搭女同志成長史──讀張亦絢《永別書》〉,《OKAPI閱讀生活誌》(2016.01.12),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394(2017.06.12 徵引)。
林于玄,〈「國家並不夠」:《永別書》裡的台灣(文學)史問題〉,《文字是我們能到達最遠的地方 - Medium》(2021.06.04),https://medium.com/林于玄-文字是我們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國家並不夠-永別書-裡的台灣-文學-史問題-張亦絢-2021-5-06-二-16-00-18-00-f9466cfd162f(2023.1.23 徵引)。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新書發表逐字稿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2017.02.12),https://guerrillalibratory.wordpress.com/2017/02/12/《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新書座談逐字稿/(2022.09.12 徵引)。
林奕含,〈【逐字稿】「這是關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部作品,我想對讀者說的事情。」〉,《Readmoo閱讀最前線》(2017.05.05),https://news.readmoo.com/2017/05/05/170505-interview-with-lin-02/(2022.10.17 徵引)。
林奕含,美美整理,〈婚禮的話〉,《美美想奕含 - 由奕含命名的美美》Facebook 粉絲專頁(2019.04.03),https://www.facebook.com/YHetMM/photos/a.491659491364035/499157153947602/?type=3(2022.09.23 徵引)。
青春博客來編輯室,〈【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張亦絢:小說是「語言」的見證而非「事件」的見證〉,《OKAPI閱讀生活誌》(2021.12.12),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213,(2022.01.04徵引)。
柯采岑(Audrey Ko),〈致千瘡百孔的戀人!專訪陳雪:「每一道傷都是提示,每個人都有資格去愛人」〉,《女人迷 Womany|性別力 Gender Power》(2016.06.07),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850?ref=lineread&_trms=5fa54f0453b2aa57.1672155736108(2022.12.27 徵引)。
紀大偉,〈【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不是只有紅色-紀大偉讀同志文學史〉,《OKAPI閱讀生活誌》(2012.11.06),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1662(2017.06.11 徵引)。
張亦絢,〈「在家庭暴力面前,張愛玲是個可愛的證人。」——當代才女致敬書寫 #1〈竊竊(私語)以為可〉〉,《迷誠品》(2020.05.01),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2004240001(2022.08.25 徵引)。
張亦絢,〈你吸到的是什麼台灣味?:無所謂之味〉,《新活水》(2020.12.15),https://www.fountain.org.tw/article/does-not-matter(2022.08.30 徵引)。
張亦絢,〈星期五雜念〉,《我是走廊,你可以停下來,也可以走過去》張亦絢個人網站(2016.01.22),http://nathaliechang.wixsite.com/nathaliechang/single-post/2016/1/22/%E6%98%9F%E6%9C%9F%E4%BA%94%E9%9B%9C%E5%BF%B5(2018.02.04 徵引)。
張亦絢與蘇碩斌對談錄音檔,〈性的轉型正義:身體的傷痕,別再延續成記憶的痛覺,《鏡好聽 Mirror Voice》EP10(2021.12.06),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27/2331(2022.03.03 徵引)。
曹馭博採訪,張傑凱編輯,〈讓創傷主體發聲,使創傷不再發生─中研院彭仁郁談「被主動忽略」的家內性侵〉,《人文.島嶼》(2021.07.07),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pengrenyu/(2022.08.25 徵引)。
喬瑟芬,〈動員力驚人的臺灣反同教會,與中美的千絲萬縷關係〉,《端傳媒 Initium Media》(2018.11.30),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1130-opinion-taiwan-referendummarriage-equality-us-china-factor/(2018.12.01 徵引)。
湯舒雯,〈「我想寫一個女同志不自殺的故事。」──專訪李屏瑤《向光植物》〉,《OKAPI閱讀生活誌》(2016.02.22),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65(2019.04.11 徵引)。
黃碧君,〈現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日本出版:張亦絢、李琴峰與日譯者泉京鹿談以文學欺瞞的暴力〉,《Openbook閱讀誌》(2019.11.06),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841(2021.10.07 徵引)。
愛麗絲,〈「像是翻開生活的夾層一樣。」——專訪《感情百物》作者張亦絢〉,《Readmoo閱讀最前線》(2021.10.20),https://news.readmoo.com/2021/10/20/100-things-in-her-life/(2023.01.03 徵引)。
葉佳怡,〈假裝往往是為了被愛,為了比較輕鬆的生活,白羊中的黑羊披上白羊皮。〉,《OKAPI閱讀生活誌》(2017.01.23),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423(2017.12.29 徵引)。
董柏廷,〈對談》當我們談論性,我們談的是解除防衛:張亦絢vs.紀大偉談《性意思史》〉,《Openbook閱讀誌》(2019.07.17),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286(2022.10.17 徵引)。
鄒欣寧,〈張亦絢:書寫痛苦不是自我沉溺,而是藝術責任〉,《端傳媒 Initium Media》(2016.01.22),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22-taiwan-interview-zhangyixuan/(2019.01.12 徵引)。
劉晉綸記錄,張亦絢主講,鄭芳婷主持,〈專題演講:張亦絢──傷痕書寫與酷兒社群想像〉,《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術演講座談》(2022.05.03),https://gitl.ntu.edu.tw/【專題演講:張亦絢__傷痕書寫與酷兒社群想像】/(2022.08.30 徵引)。
簡永達,〈尋找政治隱傷者──那些受難者、他們的家人,還有我們〉,《報導者 The Reporter》(2017.02.27),https://www.twreporter.org/a/228-political-victims-families(2022.09.22 徵引)。
(此全文20250205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