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0.1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鄧君婷
作者(外文):Deng, Chun-Ting
論文名稱(中文):陳永淘的客家認同之探討:生命史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Understanding Chen Yung-Tao’s Hakka Identity: His Life-Story
指導教授(中文):蔣淑貞
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Shu-Chen
Chen, Chin-Fan
口試委員(中文):張維安
羅烈師
口試委員(外文):Zhang, Wei-An
Luo, Lie-S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3049504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陳永淘生命史客家認同客家音樂
外文關鍵詞:Chen Yung-Taolife storyHakka identityHakka music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客家歌手陳永淘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其個人生命史,以及分析其出版的《頭擺的事情》、《離開台灣八百米》、《下課啦》、《水路》四張專輯,逐步找出陳永淘的生命歷程、創作與客家認同的互涉關係。筆者依照陳永淘的口述訪談,將陳永淘的客家認同分作四個階段探討:第一,從關西到台北:故鄉關西的自然環境,孕育陳永淘往後重要的創作泉源,之後因為從鄉村到都市轉換空間的關係,讓陳永淘第一次意識到族群身分,在其創作作品則展現對童年鄉村生活的懷念,以及都會生活的紀錄。第二,三芝階段:陳永淘在原住民意識抬頭的環境中,開啟母語創作與表演的生活,其作品常藉由夢境與離開的意象,反映嚮往原始自然的環境。第三,北埔階段:陳永淘回歸客家鄉村北埔,在客家運動帶來的效應中,奠定其在客家歌曲界的身分位置與獨特性,作品則開始貼近在地的人文風貌,具有紀錄客庄生活的用意。第四,峨眉階段:最後陳永淘選擇長期定居峨眉,此時政黨輪替後,客家族群的政見相繼推動,然其對客家族群內部與政府作為的反省思考,讓陳永淘的創作更強調回歸童真與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故陳永淘四個階段的客家認同,皆與客家運動以來,強調受壓迫的客家意識迥然不同,而是承載他個人以行動、創作對「客家=童年=自然環境」的不斷追尋。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a Hakka singer, Chen Yung-Tao. By interviewing Chen about his life story and analyzing four of his albums, I came to realiz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crea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Hakka consciousness,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The first phase happened when he moved from Guanxi to Taipei City during teenage years. Because of the spatial chang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y, Chen suddenly learned about his inferior ethnic identity. And his hometown, Guanxi, then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his creativity. The second phase developed during his stay in Sanzhi, suburban Taipei, where he befriended some aboriginals and hence equated his own ethnic consciousness with the aboriginal one, both yearning for primitive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 third phase is during his sojourning in Beipu. In this small Hakka village, not far from his hometown, he built up his reputation as an ethnic singer, noted for his d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which was fast disappearing. The most recent phase started when Chen moved to Emei, another Hakka village next to Beipu, for a long stay. During this stage when Taiwan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ulti-ethnic society, Chen insisted that his Hakka consciousness should not be defined by the ethnic policy. My research shows that Chen’s development of his Hakka consciousness is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olitical assumption of Hakka population as oppressed and inferior. His concern has been main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benefits all humankind, especially children, regardless of their ethnicity. But this lifelong struggle cannot go on without his application of his Hakka mother tongue.
前言 9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6

第二章 第一次客家身分標誌 28
第一節 從關西到台北 28
第二節 客家意識冒現:離鄉人的族群身分意識 32
第三節 創作意識:童年鄉村回憶與都市經驗的書寫 37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三章 第二次客家身分標誌 53
第一節 三芝沉澱期 53
第二節 客家意識冒現:搭原住民歌曲創作的便車 55
第三節 創作意識:理想環境的寄託 57
第四節 小結 62

第四章 第三次客家身分標誌 64
第一節 重回客家庄:北埔 64
第二節 客家意識冒現:客家運動的後續效應 67
第三節、創作意識:客庄生活紀錄 68
第四節 小結 78

第五章 第四次客家身分標誌 80
第一節 定居峨眉 80
第二節 客家意識冒現:客家政策的省思 85
第三節 創作意識:重返童真與遠古的自然環境 88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六章 結語 106

參考資料 109
附錄一:陳永淘生命史年表
附錄二:陳永淘的訪談提綱
附錄三:陳永淘訪談逐字稿摘錄
一、專書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12)。
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10)。
江生松,《北埔客家守護神伯公》(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7.11)。
台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台北縣的客家人》(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2007.12)。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05)。
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2014.0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城邦文化,2000.04)。
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06)。
范振乾,《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06)。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01)。
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中正書局,1991.11)。
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06)。
莊永明、孫德銘著,《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台灣的店,1994.06)。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8.12)。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
北:遠流出版社,2013.07)。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社會嗎?》(台北:城邦文化,
2004.06)。
黃子堯,《臺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
室,2006.06)。
黃美英編,《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搶救核四廠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
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01)。
彭瑞金,《台灣文學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03)。
楊淇竹,《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11)。
詹素娟、康培德、李宜憲編,《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台北:原民會,2015.01)。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著,《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0.11)
鄭榮興,《客家戲的榮興》(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11.12)。
蔡明賢,《戰後台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03)。
蕭新煌、黃世明編,《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04)。
戴寶村、溫振華著,《大台北都會圈客家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06)。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07)。
蘇秀婷,《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08)。
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紅螞蟻出版社,2004.11)。

二、期刊論文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9期(2005.06),頁59-117。
邱ㄧ帆,〈阿淘客語歌詞的民間風格〉,《新竹文獻》43期(2011.02),頁75-90。
吳憶雯,〈通俗文本中的歷史記憶-以客家歌手陳永淘之〈水路〉及〈順風歌〉歌詞創作為例〉,《新竹文獻》40期(2010.09),頁71-99。
吳聲淼,〈新客家童謠創作者-陳永淘〉,《國教世紀》195期(2001.04),頁77-86。
蔡添進,〈鄧雨賢歌曲〈蕃社姑娘〉探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7期(2010 .06),頁327-395。
簡妙如,〈九○年代客家及原住民創作音樂中的原鄉想像與族群認同〉,《文化實際與社會變遷》1期(2010.06),頁43-76。


三、碩博士論文
江沐家,〈戰後台灣客家影像論述-以彭啟原作品為分析場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李宗璘,〈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吳佩蓁,〈陳水扁競選歌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林佩君,〈台灣地區客家廣播電台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徐碧美,〈陳永淘創作歌謠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許雯錚,〈都市原住民之遷徙與回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傅世杰,〈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詹俐俐,〈台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碩士論文,2007年)。
楊蕙嘉,〈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榮昌,〈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鍾駿楠,〈台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四、報導文章
古秀如,〈阿淘哥離不開生活也離不開宿命〉,《張老師月刊》269期(2000.05)頁56-65。
何世芳,〈掏出真性情來唱客家歌-陳永淘快樂唱歌的苦行僧〉,《客家文化季刊》8期(2004.07),頁28-29。
李皇文,〈聆聽正在茁壯的客家新曲-吟遊詩人陳永淘〉《臺灣月刊》218期,(2001.02),頁30-32。
劉楨,〈一九九七年客家創新歌曲專輯回顧〉,《客家》91期(1998.01),頁32-40。
潘國正,〈地球生氣了!客家歌手陳永淘為淨湖而唱〉,《表演藝術》148期(2005.04),頁50-51。
顏志文,〈如何突破客家音樂的現狀〉,《客家》91期(1998.01),頁29-31。

五、研討會論文
楊國鑫,〈台灣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與發展〉,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之「中央大學客家民族文化研討會」,1998年5月1-2日。

六、影音資料
陳永淘,《頭擺的事情》,友善的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陳永淘,《離開台灣八百米》,春水出版社,2000年01月。
陳永淘,《下課啦》,春水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永淘,《水路》,春水出版社,2003年09月。
陳永淘,《細人》,陳永淘出品,2014年07月。
陳永淘,《山下田美》,風潮音樂,2017年05月。

七、網路資料
Youtube網站,連結:https://www.youtube.com。
Xuite影音網,連結:http://vlog.xuite.net/。
中央氣象局網站,〈春雨〉(來源: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taiwan_climate/taiwan_3/taiwan_3_1.html,上網日期:2017年3月21日)。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網站〈凱達格蘭後裔復振及相關事件記錄〉(來源:http://www.ianthro.tw/p/5715,上網日期:2016年11月8日)。
古秀如,〈三點清涼秀、欺瞞剝削打壓,就是台北藝術節文化?〉(來源:http://enews.url.com.tw/enews/2906(南方電子報),上網日期:2016年7月19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陳永淘捐版權資助3國小〉(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13&ctNode=2952&mp=4,上網日 期:2016年5月18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淨化峨眉湖阿淘哥「等河清」〉(來源: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3281&ctNode=308&mp=20,上網日期:2016年5月18日)。
客家風情網,連結:http://www.hakkaonline.com。
陳永淘,〈「強暴文化」就是「台北藝術節」的文化?陳永淘給馬英九、龍應台的一封公開信〉(來源:http://enews.url.com.tw/enews/2906(南方電子報),上網日期:2016年7月19日)。
湯佳玲,〈回顧非核家園活動〉(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150(自由時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6年11月8日)。
張茂桂,〈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來源:http://in.ncu.edu.tw/csa/oldjournal/13/journal_park86.htm,上網日期:2016年5月24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