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者不可考 2018[年代不詳] 方相氏。新譯周禮讀本,注釋:賀友齡。頁373。臺北:三民出版社。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夏官司馬第四。 丁仁傑 2012 全球化下的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10(1):93-158。 王秋桂 1993 安順地戲來台巡演。表演藝術6:50。 1994 後記。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民俗曲藝叢書,頁496-497台北:施合鄭基金會。 王繼平 2015 薛仁貴。屯堡故事,朱發猛主編,頁147-151。北京:現代出版社。 王文章主編 2013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西部概覽•貴州編委會 2000中國西部概覽•貴州。龍超雲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 古明君 2008 文物之用?:中國文物體制的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6:149-192。 曲六乙 1996 序。中國面具史,頁1-5。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3 儺魂。儺魂-梵淨山儺文化文選,頁1-21。貴州省德江縣委宣傳部主編。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江鍾岷修,陳廷棻纂 1932歲時伏臘。平壩縣志,頁145。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據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影印。第二冊,民生志。 朱偉華 2008 建構與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戲型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炳祥 2010 何為「原生態」?為何「原生態」?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3):1-4。 呂玫鍰 2015 由祭祀活動探討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以苗栗北獅潭客家民間信仰為例。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張維安、連瑞枝主編,頁201-280。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 想像、體驗與儀式再結構中的地方社會。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177-233。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呂燕平 2011原生態文化流變因子探討-對屯堡女子地戲的人類學思考。走進原生態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年卷,曾羽、徐杰舜主編。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立 2010 在學者與村民之間的文化遺產:村落知識生產的經驗研究、話語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茨林 2008 是歷史遺存還是現代包裝?-屯堡重塑中的熱點與冰點。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8月,第10卷第4期,頁32-34。 李嵐 2008 信仰的再創造──人類學視野中的儺。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宋修文 2000 九溪村志(手稿複印未出版)。 何翠萍 1999 從少數民族研究的幾個個案談「己」與「異己」的關係。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主編,頁357-404。南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沈福馨 1990 安順地戲的形成和發展。安順地戲論文集,沈福馨、帥學劍等編,頁8-23。貴州:文化藝術。 1994a安順地戲各村寨擁有戲班類型統計表。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民俗曲藝叢書,頁479-480。台北:施合鄭基金會。 1994b 前言。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民俗曲藝叢書,頁5-13。台北:施合鄭基金會。 沈福馨、楊長槐 2003 古樸、精美、神奇、豪放-略談貴州儺戲面具。儺魂-梵淨山儺文化文選,頁102-107。貴州省德江縣委宣傳部主編。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吳羽 2004 屯堡文化的時空建構。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7月,第6卷第3期,頁72-75。 吳羽 & 龔文靜 2009屯堡文化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頁62-70。貴州科技出版社。 林開世 2002 文明研究傳統下的社群:南亞研究對漢人研究的啟示。「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331-35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瑋嬪 2016 線上馬祖:網路社群與地方想像。「網路•人類學」專號(一)。考古人類學刊85:17-50。 周春元、王燕玉、張祥光、胡克敏編著 1982貴州古代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胡建國 1993 巫儺與巫術。湖南:海南出版社。 侯紹庄 2003朱洪武治黔。叩響貴州歷史之門,叩響貴州歷史之門編委會編,頁29-32。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韋翰 1987 逍遙遊5。四川:雲南、貴州、四川人民出版社。 皇甫重慶 1990 地戲與軍儺關係探源。安順地戲論文集,沈福馨、帥學劍等編,頁87-92。貴州:文化藝術。 帥學劍 1994 金官屯《粉妝樓》地戲隊應邀赴伍家關演出的前前後後的。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民俗曲藝叢書,頁75-114。台北:施合鄭基金會。 2008 安順地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孫兆霞 2004 屯堡鄉民社會的特徵。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第31卷,頁49-54。 孫兆霞等 2005 屯堡鄉民社會。孫兆霞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健雄 2011從儀式神話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拉祜族文化標記的〈牡帕密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廖迪生主編,頁393-415。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徐雨村 2016「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與地方實踐:以「雲林六房媽過爐」為例。民俗曲藝193:221-265。 徐新建 1990 安順地戲與儺文化研究。安順地戲論文集,沈福馨、帥學劍等編,頁34-41。貴州:文化藝術。 庹修明 2010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台北:國家出版社。 庹修明、楊蘭 1993儺戲儺文化研究輯要。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楊啟孝編。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張文順 2007 我見證和參與了九溪21年的發展與變化。屯堡重塑:貴州省的文化旅遊與社會變遷,Oaks, Tim &吳曉萍主編,頁243-261。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張永泰 1989貴州旅遊指南。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張原 2008在文明與鄉野之間:貴州屯堡禮俗生活與歷史感的人類學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 張定貴 2009 屯堡地戲的人類學解讀。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李建軍主編,頁177-184。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 2010 屯堡地戲:是儀式性戲劇還是表演性戲劇?屯堡文化研究2010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70-181。 2012 儀式社會:對屯堡族群的整體認識。屯堡文化研究2012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16-133。 黃才貴 2000 影印在老照片上面的文化──鳥居龍藏博士的貴州人類學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黃應貴 2016 導論: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1-46。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陳文杰 2015 回望民國安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陳文德 2002 導論──「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1-4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貴州省旅遊局等編 2004貴州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世界旅遊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貴州省旅遊局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彭兆榮 2010論「原生態」的原生形貌。貴州社會科學243(3):19-24。 曾夢宇 2011 原生態背景及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影響。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3(2):108-114。 塚田誠之 2009a[1998] 對民族集團該怎樣研究──以貴州"屯堡人"為例 [民族集団はどのように作られるのか―「屯堡人」は漢族か?]。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黃才貴譯,李建軍主編,頁8-15。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9b[1998] 貴州省西部民族關係的動態──關於"屯軍後裔"的調查研究[貴州省西部における民族間関係の動態―『屯軍の末裔』たちをめぐって]。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黃才貴譯,李建軍主編,頁16-22。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 2014 有關貴州「屯堡文化」的話與漢資源化的現狀。中國社會的家族•民族•國家的話語及其動態-東亞人類學者的理論探索,馬茜、鄒雙雙譯。韓敏、末成道男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出版。 葛榮玲 2014 景觀的生產:一個西南屯堡村落旅遊開發的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正文 2011文化產業發展語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瓦爾俄足」與「苗年」展演為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廖迪生主編,頁335-345。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楊昌儒、孫兆霞、金燕 2010貴州:民族關係的建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楊有維 1990 地戲崇神心態。安順地戲論文集,沈福馨、帥學劍等編,頁93-99。貴州:文化藝術。 廖迪生 2011「傳統」與「遺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廖迪生主編,頁259-277。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蔣立松 2002 田野視角中的屯堡人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卷,頁148-154。 盧百可 2014 屯堡人:起源、記憶、生存在中國的邊疆。北京:民族出版社。 薛若琳 1990 序。安順地戲論文集,沈福馨、帥學劍等編,頁1-4。貴州:文化藝術。 藍東興 2003貴州:屯堡文化省。叩響貴州歷史之門,叩響貴州歷史之門編委會編,頁33-36。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顧朴光 1996 中國面具史。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顧之炎 2007我與屯堡第一村。屯堡重塑:貴州省的文化旅遊與社會變遷,Oaks, Tim &吳曉萍主編,頁262-277。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Appadurai , Arjun 2009[1996] 消失的現代性[Modernity at Large]。鄭義愷譯,台北:群學。 Anderson, Benedict 2010[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睿人譯。台北:時報文化。 Barabantseva, V. Elena 2009 Development as Localization: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s Official Discourseo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Project. Critical Asian Studies 41(2):225-254. Brosius, Christine & Polite, Karin M. 2011 Introduction:Ritual, Heritag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sed World . In Ritual, Heritage and Ident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in a Globalised World. Christine Brosius and Karin M. Polite eds., pp.1-16. London: Routledge. Díaz-Andreu, Margarita 2017 Heritage Values and the Public. Journal of Community Archaeology & Heritage 4(1):2-6. Endres, Kirsten W. 2011 Performing the Divine: Medium, Markets and Modernity in Urban Vietnam. Denmark: NIAS press. Harrison, Rodney 2013 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Routledge. Hobsbawm, Eric 2004[1983] 導論:發明傳統。傳統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顧杭、龐冠群譯,P.1-17。南京:譯林出版。 Kirshenblatt-Gimblett, Barbara 2004 Intangible Heritage as Metacultural Production. Museum 56(1-2): 52-65. Li, Lan 2013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opular Religion of Nuo(儺) in Modern Chinese Politics. In Modern Asian Studies, First View Articles (12):1-23. Oakes, Tim 2005 Land of Living Fossils: Scaling Cultural Prestige in China’s Periphery. In Locating China: Space, Place, and Popular Culture. Jing Wang, ed. Pp 31-5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Alchemy of the Ancestors: Rituals of Genealogy in the Service of the National in Rural China. In Faiths on Display: Religion, Tour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 Tim Oakes and Donald S. Sutton, eds. Pp.51-77.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Oaks, Tim &吳曉萍等 2007 屯堡重塑:貴州省的文化旅遊與社會變遷。Oaks, Tim &吳曉萍主編。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9 屯堡文化的價值──與宋茨林先生商酌。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4 月,第11卷第2期,頁36-37、74。 2010 再談”屯堡重塑”──與宋茨林先生商酌。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2 月,第12卷第1期,頁1-4。 Oxfeld, Ellen 2004 “When you drink water, think of its source: morality, status, and reinvention in rural Chinese funerals” in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64(4) pp961-990. Salazar, Noel B. 2010 The glocalisation of heritage through tourism: Balancing standard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Heritage and Globalisation, Sophia Labadi & Colin Long eds. Pp130-146. NY: Routledge. Sanchez-Carretero, C. 2013.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eritag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dited by M. A. Rogerio-Candelera, M. Lazzari, and E. Cano.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387–92. Smith, Laurajane & Akagawa, Natsuko 2009 Introduction. In Intangible Heritage, Smith & Akagawa eds. ,Pp1-9. New York: Routledge. Silverman, Helaine & Blumenfield, Tami 2013 Cultural Heritage Politics in China:An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Politics in China. Helaine Silverman, Tami Blumenfield eds., pp.1-22. New York:Springer. Wulf, Christoph 2011 Perfornativity and Dynamics of Intangible Cultiral Heritage. In Ritual, Heritage and Ident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in a Globalised World. Christine Brosius and Karin M. Polite eds., pp.76-94. London: Routledge. Watson, James L. 2003[1988] 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ry Rites Elementary Forms, Ritual Sequence, and the Primacy of Performance]。歷史人類學學刊1(2):98-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