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3.141.30.15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梁元安
作者(外文):
Liang, Yuan-An
論文名稱(中文):
「我是H」:穿越在多重治理網絡間的行動和枷鎖
論文名稱(外文):
Actions and Restrictions of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HIV-infected After-inmates Under Multiple Governance Networks
指導教授(中文):
林文蘭
指導教授(外文):
Lin, Wen-Lan
口試委員(中文):
陳惠敏
曾凡慈
口試委員(外文):
Chen, Hui-Min
Tseng, Fan-Tz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
103045514
出版年(民國):
10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HIV
、
靜脈注射毒品施用者
、
監所
、
愛滋治理網絡
外文關鍵詞:
HIV
、
intravenous drug users
、
prison
、
governance network of HIV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566
評分:
下載:78
收藏:0
大約在2004到2006年間,矯正機關開始檢驗出許多HIV感染者,多數在矯正機關的HIV收容人與靜脈注射藥物/毒品有高度關聯,由於共用針頭和稀釋液,許多「靜脈注射毒品施用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 IDUs)在監所被驗出HIV,也讓政府開始重視此一「高危險群」以及感染HIV的靜脈注射毒品施用者之存在。本文透過監所內外的田野觀察,包括進入監內從事團體活動、參與更生人團體,以及深度訪談等作為研究方法,探討這些HIV感染者與愛滋治理網絡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具監所經驗的HIV收容人和更生人如何被愛滋治理網絡收編或排除?他們在HIV感染者和收容人或更生人身分下,座落在什麼樣的雙重枷鎖?又具備何種行動能力?
本研究發現從監內的愛滋專區乃至出監後的生活,HIV感染者接受的監管不只限於以防治愛滋為目的之愛滋治理網絡,尚包含以犯罪防治為目的之刑事司法治理網絡和以毒品防治為目的的毒品治理網絡,這三大網絡即為本文所述之多重治理網絡,此網絡涉及公共衛生、醫療、司法、警政、社福、宗教等不同領域,來自不同領域的行動者懷著迥異的目的與價值觀共同在監所內為HIV感染者提供服務、處遇(treatment),一直從監所內延伸到監所外,提供HIV感染者協助與服務的同時,也限制感染者們的自由和發展。此外,本文亦探討感染者的行動能力以及與藥/毒品之間的關係,其中的過程並非「戒毒成功/戒毒失敗」截然二分,多數人介於其間,進進出出監所,在漫長的過程中漸漸失去許多社會關係,但同時也從監所或藥友網絡中結識更多朋友,彼此除了從事用藥/毒品、販毒外,同時也互相支持。
From 2004 to 2006, the number of HIV-positive inmates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prisons of Taiwan. Inmates infected with HIV are mainly because of unsafe 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the increase of HIV-infected inmates was getting government’s atten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ee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V-infected inmates, after-inmates and the governance network of HIV prevention. Second, how are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brought into and unconsciously excluded by the governance network of HIV prevention? Finally, what kind of the restrictions do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have when possessing the identities of both an inmate or after-inmate and an HIV-infected person? Also, how do they lead their lives with these restriction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n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group activit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isons. At first, the thesis is mainly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mates, after-inmates and the governance network of HIV prevention. However, in addition to HIV prevention, crime and drug abuse prevention are also involved and the three form the multiple governance networks for the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The network includes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care, criminal justice, social welfare, religion, and so on. Many actors from the organizations above provide their intervention, which is called treatments in the prison, and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for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However, these actors attempt to achieve different goal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for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but their goals are inconsistent for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other finding in the research is the HIV-infected inmates and after-inmates’ response to the restrictions that is caused by their identities of HIV-infected person and inmate or after-inmate as well as their personal drug abuse history. The truth is that there is no definite failure or success of stopping doing drugs for them because they do not always do drug during their lifetime. Sometimes they don't and seem to stop doing drugs successfully, but sometimes they do when they are in need of drugs. This is the HIV-infected intravenous drug users’ dynamic process of doing and quitting drugs.
Due to drug abuse, HIV-infected intravenous drug users gradually lose their social contact with people outside the prison, but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the social network with people who are also intravenous drug users. They become familiar because of the habit of doing drugs and the experiences in the prison they share. These people do drugs or commit crimes together, but besides the illegal acts, some of them may be friends or partners supporting each other’s daily liv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確立現象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跨領域之愛滋治理網絡 4
二、「病人」?「犯人」?HIV收容人的生活適應 10
三、監獄中的權力運作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一、研究對象 15
二、研究設計 15
第二章 走進高牆 22
第一節 前言 22
第二節 「沒有政策」的政策 22
第三節 當我們同在一起 29
第四節 吃藥沒? 40
第五節 小結 49
第三章 高牆之外 51
第一節 前言 51
第二節 不再打藥? 51
第三節 不只是藥友 59
一、大家的孩子 59
二、兄弟一場 62
三、作伴 64
第四節 更生人聚會 66
第五節 小結 72
第四章 無形的枷鎖 74
第一節 前言 74
第二節 看醫生,不簡單 74
一、我有B肝 74
二、沒有明天的人? 77
三、以「毒」攻「毒」 79
第三節 法網恢恢 81
一、持續監控 81
二、找麻煩 83
三、通緝 85
第四節 讓「專業」的來 87
一、「同學」們去哪了? 87
二、助人/專業助人 91
第五節 小結 94
第五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6
第二節 研究貢獻 99
第三節 限制與建議 101
一、研究限制 101
二、政策建議 102
後記 105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訪談大綱 114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17
附錄三、訪談大綱(監所醫療) 118
一、專書、論文與期刊
白芸慧、柯乃熒,2008,〈愛滋與性病感染者之知會伴侶〉。《愛之關懷季刊》 64:37-46。
江小茹、顏永豐、李蘭蕙、顏慕庸,2013,〈靜脈注射藥癮者愛滋病毒感染盛行率及危險因子探討〉。《台灣法醫學誌》5(2):24-31。
任全鈞,2001,〈愛滋病收容人輔導與管理之研究〉,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頁129-148,楊士隆、林健陽主編。台北:五南。
任全鈞、許華孚、何明哲,2009,〈高齡受刑人在監適應與挑戰〉,《警學叢刊》40(3):29-52。
李元民、吳坤駿、蔡坤霖,2010,〈台灣地區注射藥癮者間C型肝炎基因型之流行病學變化〉。《內科學誌》,21(3):172-176。
李芳盈、簡子翔、蕭惠心、林雪蓉、李佳琪、丁志音,2014,〈資訊需求與暴露的族群間差異:對男男間性行為者進行愛滋防治的啟示〉。《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3(2):209-219。
李思賢,2008,〈減少傷害緣起與思維:以美沙酮療法做為防制愛滋感染、減少犯罪與海洛因戒治之策略〉,《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1:89-110。
何淑麗、傅秀雲、牛孝玲,2014,〈探討愛滋更生人再就業之歷程〉。《愛之關懷季刊》88:32-43。
邱伊翎,2006,《一個也不能少-台灣愛滋篩檢的風險治理》。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珠,2006,《毒瘾爱滋感染者之生活世界》。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珠敏、丁志音,2010,〈「愛滋病個案管理師計畫」對於個案行為與健康狀況之影響〉。《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9(4):299-310。
林佳靜、張家銘、劉曉穎、柯乃熒、柯文謙,2009,〈老年愛滋感染及家屬照護〉。《愛之關懷季刊》68:18-28。
林茂榮,楊士隆,2010,《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武香君、馮明珠、盧柏樑、陳彥旭,2013,〈藥癮愛滋收容人對罹患愛滋病的態度、壓力與需求及相關性探討〉。《高雄護理》30(2):11-25。
法務部,2013,《中華民國法務部統計年報101年》。台北:法務部。
柯乃熒、賴怡因、劉曉穎、陳嬿今,2011,〈以性別平等觀點檢視女性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與照顧〉。《臺灣醫學》15(3):304-310。
陳宜擇,2010,〈毒癮愛滋收容人生活適應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 15:1-43。
陳玟如,2013,〈十年長照計畫:協助老年愛滋病患的長期照顧與安置的策略〉。《愛之關懷季刊》85:29-40。
陳建璋,2010,《HIV 收容人在監適應問題之研究》。 台北: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惠,2006,《台南監所男性靜脈注射藥癮者感染愛滋病毒之危險因素探討》。台南: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苓,2007,《新瓶舊酒?社會/健康問題的再建構---比較生育與毒癮愛滋議題的論述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
徐美苓、熊培伶、賴若函、吳姿嫺、施馨堯,2011,〈是減害還是加害?愛滋新聞論述中的毒癮者框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79-128。
梁修豪、林錫勳,2013〈愛滋病毒感染者之C型肝炎流行病學與治療相關問題〉。《愛之關懷季刊》83:28-36。
許福生,2017,《刑事政策學》。台北:元照。
許淑雲、王俊毅、江大雄、楊欣田、廖宏恩、林玠民、高昆裕,2007,〈靜脈注射藥癮者感染愛滋病毒之危險行為探討〉。《疫情報導》23(10):549-560。
許嘉芳、丁志音、顏慕庸、莊苹、季瑋珠,2012,〈年輕女性性工作者危險行為與工作內容及對性病與愛滋病防治政策之建議〉。《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1(1):83-94。
張伯宏、鄭安凱、陳妙平,2008,〈美沙冬替代療法法制化之探討〉。《矯正月刊》195。
張嫚純、丁志音,2006,〈成癮藥物使用情境脈絡與HIV感染關聯之初探〉。《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5(6):462-473。
張麗玉,2011,〈就毒品使用與性行爲模式來探討台灣愛滋收容人之特性〉。《臺灣性學學刊》17(2):9-29。
黃協賢、田怡,2016,〈我們與愛滋病個案的故事討論〉。《愛之關懷季刊》96:38-41。
黃承章,2010,《憂鬱症收容人在監處遇與適應情形之分析》。台北: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清,2007,《監所內藥癮收容人感染愛滋病毒危險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道明,2014,〈列管制度下的醫療治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與新道德權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4:107-145。
黃道明主編,2012,《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黃道明主編,2016,《當慾望碰上公衛:愛滋防治的解放政治》。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溫敏男,2011,《男性和緩處遇收容人在監適應以及需求研究—以台北:台北監獄為例》。台北: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明美、林茂榮,2003,〈身心障礙收容人在監處遇及適應之研究〉。《犯罪學期刊》6(2):1-81。
楊靖慧、林咏臻,2014,〈臺灣愛滋病毒感染者老化與長期慢性病的共病關係〉。《愛之關懷季刊》86:6-12。
蔡春美,2008,〈愛在“正”、“負”之間 愛滋身分相異男同性戀伴侶的諮商經驗〉。《愛之關懷季刊》63:24-33。
蔡春美,2014,〈台灣女性愛滋病毒感染者生活經驗初探質性研究〉。《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4:1-5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編,2013,《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台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盧幸馡,2009,〈藥癮愛滋婦女的社會處境與需求〉,《愛之關懷季刊》67:41- 50。
賴怡因、柯乃熒,2010,〈愛滋病毒感染者醫療照護的藍圖〉。《愛之關懷季刊》73:6-14。
謝菊英,2006,〈愛滋感染者家屬適應探討之質性研究〉。《臺灣社會工作學刊》5:46-74。
戴伸峰,2015,〈監禁處過對高齡收容人之生命價值觀及死亡態度之影響-從生涯阻隔角度論〉。《 犯罪學期刊》18(1):15-32。
鍾道詮,2009,〈從老年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需求檢視現今台灣長期照顧制度〉。《愛之關懷季刊》68:48-55。
Denning, Patt、Little, Jeannie、Glickman, Adina著、謝菊英、蔡春美、管少彬譯,2006,《挑戰成癮觀點:減害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文化。
Foucault, Michel著、莫偉民、趙偉譯,2011,《生命政治的誕生》。上海:上海人民。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2014,《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
Goffman, Erving著、曾凡慈譯,2010,《污名》。台北:群學。
Goffman, Erving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精神病院》。台北:群學。
Sontag, Susan著、程巍譯,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
Venkatesh, Sudhir著、賴盈滿譯,2009,《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台北:遠流。
Chen, Jia-shin. 2009. Assembling Harm Reduction Policy in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SA.
Thomas, C. W. 1977.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isoniz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Importation and Deprivation Models.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68, 135-144.
二、 其他
中國時報,2016,〈台塑彩虹計畫 助收容人戒毒重生〉,10月28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28000420-260114。
台灣立報,2013,〈隔離愛滋受刑人 監所恐涉歧視〉,8月1日。
http://ppt.cc/lkcpW。
台灣好新聞,2016,〈協助藥癮者規律治療 朴子醫院提供異地服藥服務〉,8月8日。取自:
http://www.taiwanhot.net/?p=365836。
生命力新聞,2008,〈李志偉的福音戒毒經驗談〉,8月7日。取自:
http://ppt.cc/Vvx75。
生命力新聞,2011,〈愛滋更生人的耕心家園〉,5月22日。取自:
http://ppt.cc/MOj34。
自由時報,2016,〈近3成愛滋患者未服藥〉,1月23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51995。
自由時報,2016,〈美沙酮異地給藥服務 9月起擴大中部4縣市〉8月23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04166。
自由時報,2017,〈 通緝犯躲土地廟 土地公也保不了〉,4月20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42234。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2013,〈關於保險,帕斯堤愛注意!〉。取自:http://www.lourdes.org.tw/list_1.asp?id=2370&menu1=7&menu2=132。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2016,〈簡單搞懂雲端藥歷/同意書、寫入醫令碼跟健保卡註記〉。取自:http://www.lourdes.org.tw/list_1.asp?id=3031&menu1=4&menu2=23。
法務部,1993,〈法務部(82)法監字第15789號函〉。取自:
http://mywoojdb.appspot.com/j11x/j11x?id=6890。
東森新聞雲,2017,〈警察什麼情況下可盤查? 大法官535號釋憲這樣說...〉,3月20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320/888454.htm。
東森新聞雲,2017,〈獄政改革/邱太三:一人一床,4年零超收〉,3月9日。取
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309/881243.htm。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2015,〈美沙酮替代治療〉。取自:
http://ksph.kcg.gov.tw/postm.htm。
監所關注小組Prison Watch、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冤獄平反協會,2015,〈透視與關注:2015 監所參訪行動成果論壇〉。取自:
https://goo.gl/ymM8Dy。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2009,〈美沙酮替代療法Q&A〉。取自:http://www.tpech.gov.taipei/ct.asp?xItem=665127&ctNode=14308&mp=10923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2017,〈Q:保護管束期間因工作關係,需要前往外縣市居住,保護管束應如何繼續執行?〉。取自:http://www.ksc.moj.gov.tw/ct.asp?xItem=231573&ctNode=29445&mp=021。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6,〈認識雲端藥歷〉。取自:http://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B5612D76EB95D83D&topn=CA428784F9ED78C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5,〈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取自:
https://goo.gl/NIZgdB。
衛生福利部,2015,〈疾管署大樓首度點亮巨型紅絲帶,呼應「全速前進 對抗愛滋」〉。取自: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info.aspx?treeid=cf7f90dcbcd5718d&nowtreeid=f94e6af8daa9fc01&tid=17BCD3FE24795F8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6,〈HIV/AIDS統計月報表〉。取自:https://www.syndriver.com/portal/#/sharing/3404c859fbf043179d1fcdf4db5cbf7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6,〈台灣地區本國籍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依危險因子統計表〉。取自:https://www.syndriver.com/portal/#/sharing/b11cf5b1364f427a87ad42138a9e87e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7,〈HIV/AIDS統計月報表〉。取自:https://www.syndriver.com/portal/#/sharing/9c397193cdd6414d917c31a901a9f0c8。
蘋果日報,2007,〈愛滋受刑人 住監獄中的黑牢〉,1月29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129/3216795/。
羅一鈞,2013,〈感染就服藥?--2013美國最新治療建議〉。取自:http://heartvalley.blogspot.tw/2013/03/2013.html。
iThome電腦報,2017,〈警政署下一步靠大數據分析破案,整合7萬支監視器全臺大追緝〉,1月15日。取自:
http://www.ithome.com.tw/people/110990。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
2.
幼有所托? 機構式幼兒照顧工作的商品化和運作邏輯
3.
從處理問題到防治風險:輔導體制的風險治理、助人專業與情緒勞動
4.
牡丹鄉衛生所醫護人員的工作世界
5.
咖啡館之島:台灣獨立咖啡館的夢想、工作與文化
6.
眾「身」起舞:臺灣舞蹈藝術工作者的生成與結構
7.
回應產檢異常: 臺灣孕婦的行動策略與終止懷孕的「選擇」
8.
學習的艱難?—偏鄉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文化與課後輔導
9.
成為彩虹媽媽: 彩虹愛家志工的社群性、理想親子關係與實踐
10.
照顧倫理的轉變: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
11.
面具人生:補教老師的教學實作
12.
在專業與勞動之間:醫院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的勞權之路
13.
照顧失能老人的家庭協力:交織觀點的分析
14.
活在污名籠罩下:障礙街賣者的生命歷程、勞動過程與團體生活
15.
熱忱幻夢:影視從業者的勞動處境與調適策略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