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文學作品 E・S・賈德納,張美惠譯,《繼女的秘密》(台北:月房子,1994)。 奧希茲女男爵,平郁譯,《角落裡的老人》(台北:遠流,1997)。 山村美紗,梅應琪譯,《這裡是命案現場》(台北縣:新雨,2008)。 江戶川亂步,劉子倩譯,《兩分銅幣》(台北:獨步,2017)。 米澤穗信,HANA譯,《冰菓》(台北:獨步,2011)。 艾勒里・昆恩,郭乙瑤、江素俠、范菁與賈旭譯,《羅馬帽子的秘密》(台北:臉譜,2004)。 呂仁,《桐花祭》(臺北:釀出版,2011)。 李柏青,《最後一班慢車》(臺北:尖端,2014)。 帕內・霍爾,何智仁譯,《善意者》(台北:小知堂,1995)。 松本清張,邱素臻譯,《焦點》(臺北市:林白出版社,1977)。 林佛兒,《島嶼謀殺案》(台北:印刻,2009)。 林佛兒,《美人捲珠簾》(台北縣:印刻文學,2010)。 林斯諺,《尼羅河魅影之謎》(臺北:小知堂,2005)。 林斯諺,《霧影莊殺人事件》(台北:明日工作室,2006)。 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台北:皇冠,2009)。 阿嘉莎・克麗絲蒂,《艾克洛德命案》(台北:輕舟,2001)。 思婷,《死刑今夜執行》(臺北:要有光,2013)。 島田莊司,珂辰譯,《奇想、天慟》(台北:皇冠,2007)。 莫理士・盧布朗,《怪盜亞森・羅蘋》(台北:台灣東方,1992)。 陳舜臣,姚巧梅譯,《青玉獅子香爐》(臺北:遠流,1997)。 陳嘉振,《布袋戲殺人事件》(臺北:小知堂,2006)。 達許・漢密特,林淑琴譯,《馬爾他之鷹》(台北:臉譜,2008)。 綾辻行人,周祥崙等譯,《殺人時計館》(台北:皇冠,2006)。 橫溝正史,李美惠譯,《獄門島》(2006)。 蘇・葛拉芙頓,蔡小琦譯,《不在場證明》(臺北:小知堂,2005)。 二、中文專著 (一)個人專著 平獻明,《當代日本學史綱》(瀋陽:遼寧教育,1993)。 任翔,《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向陽,《向陽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 池宗憲,《台灣社會傳奇》(台北市:聯合月刊社,1986.10)。 吳錦發,《吳錦發集》(台北:前衛,1992)。 沈西城,《香港三大才子:金庸、倪匤、蔡瀾》(香港:三聯,2008)。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 洪婉瑜,《推理小說研究——兼論林佛兒推理小說》(第4冊)(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7)。 洪敍銘,《從「在地」到「台灣」:論「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台北:秀威經典,2015)。 唐諾,《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Ⅰ》(台北縣:印刻,2002)。 唐諾,《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Ⅱ》(台北縣:印刻,2002)。 張亦絢,《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台北:九歌,2016)。 曹正文,《世界偵探小說史略》(:上海市 : 上海譯文, 1998,1998)。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市:麥田,200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 陳國偉,《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台北市:聯合文學,2013)。 陳國偉,《類型風景——台灣戰後大眾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3)。 傅博,《謎詭・偵探・推理:日本推理作家與作品》(台北市:獨步文化,2009)。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象: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楊青矗,《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1)。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3)。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台北市:本事文化,2013)。 葉石濤,彭瑞金譯,《葉石濤集》(台北:前衛,1991)。 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謀殺》(台北市:遠流,2001)。 詹宏志,《偵探研究》(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09)。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 劉偉民,《偵探小說評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 鄭清文,《鄭清文集》(台北:前衛,1993)。 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縣:印刻,2007)。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37・年表、補遺、演講大綱》(桃園:桃園文化局,2004)。 (二)合著 周啟超編著,《愛倫坡傳》(台北:業強,1996)。 林燿德、孟樊,《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7)。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麥田2007)。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說學》(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楊澤主編,《狂飆八〇——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90)。 (三)翻譯專著 Bonnewitz, P.,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Bourdieu, P.、Wacquant, L.,《布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2008)。 Geertz, C.,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7)。 JAMES, P. D.,謝佩妏譯,《推理小說這樣讀:謀殺天后詹姆絲告訴你》(台北市:聯經,2011)。 Storey, J.,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 Symons, J.,崔萍、劉怡菲與劉臻譯,《血腥的謀殺——西方偵探小說史》(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11)。 Symons, J.,劉韋廷譯,《血腥謀殺:朱利安・西蒙斯寫給新手與鐵粉的推理文學聖經》(台北:漫遊者文化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8)。 Williams, R.,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三、英文專著 Haycraft, H. (1984). Murder for Pleasure. New York: Carroll&Craft Publishers Inc. Seaman, A. C. (2001). Bodies of Evidence: Women, Society, and Detective Fic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Ph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Symons, J. (1993). Blood Murder: 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 New York: Warner Books. 四、學位論文 王品涵,《跨國文本脈絡下的台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心惠,《流動的影音科技消費與複製--從錄影帶到光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佳玲,《80年代台日推理小說的社會派交會——以松本清張與林佛兒的創作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怡君,《戰後日本漢字存廢之因──以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邱秀貴,《台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施佩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研究(2002~2012)》(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范寶厚,《台灣地區錄影帶出租業經營問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0)。 馮國蘭,《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00)。 黃昆山,《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3)。 黃英子,《錯置的光與影—藍霄推理小說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〇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五、期刊論文 (一)單篇論文 金儒農,〈喧囂以前:台灣推理小說出版概況〉,《文訊》269期,頁 62-67。 金儒農,〈如何翻譯「不能說的秘密」:從敘述性詭計看台灣推理小說中的日本輸入視野〉,「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推理的迷宮』」, 輔仁大學, 2012/11/17。 黃英哲、下村作次郎,〈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載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 231-254。 劉乃慈,〈九〇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頁 69-104。 (二)報刊資料 王品涵,〈謀殺與創造之時:台灣推理文學研究概況〉,《文訊》270期,頁 88-94。 向陽,〈推之,理之,定位之——序林崇漢推理小說集「收藏家的情人」〉,《推理》雜誌20期(1986.6),頁 9-20。 余心樂,〈推理(偵探)文學面面觀〉,《推理》雜誌35-143期(1987.9-1996.9)。 呂秋惠記錄,〈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63期(1990.1),頁 14-17。 呂淳鈺,〈白晝殺人:葉步月與偵探小說〉,《文訊》269期,頁 80-81。 呂淳鈺,〈新大眾娛樂:台灣日治時期偵探小說淺介〉,《文訊》269期,頁 68-71。 李瑞騰,〈文藝雜誌學導論〉,《文訊》213期,頁 6-7。 林佛兒,〈代發刊詞〉,《推理》雜誌1期(1984.11),頁 12-14。 林佛兒,〈推理小說的點點滴滴——六月十九日在中國青年寫協會「小說研究班」講稿〉,《推理》雜誌12期(1985.12),頁 8-21。 林佛兒,〈四百年來一片空白——推理小說在台灣的困境〉,《推理》雜誌83期(1991.9),頁 12-17。 林佛兒,〈當代台灣推理小說之發展〉。載於林燿德與孟樊,《流行文化: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市: 時報文化,1992),頁 305-331。 林佛兒,〈謝幕與稟告〉,《推理》雜誌282期(2008.4),頁 8。 林斯諺,〈給林佛兒先生的一封信〉,《推理》雜誌229期(2003.11),頁 39。 林慧峯記錄・整理,〈人性詭局的大公開〉,《中國時報》,1988年11月29日。 唐歌,〈試讀山櫻之淚〉,《推理》雜誌180期(1999.10),頁 12-16。 島崎博,〈祝推理雜誌創刊〉,《推理》雜誌1期(1984.11)。 島崎博,〈認識大眾文學〉,《推理》雜誌24期(1986.10),頁 12-19。 島崎博,〈推理小說在台灣・上〉,《推理雜誌》24期(1986.10),頁 20-25。 島崎博,〈推理小說的迷團設計・下〉,《推理雜誌》28期(1987.2),頁 14-18。 推理狂(林小姐)、偵探迷(黃先生),〈狂迷對談1〉,《推理》雜誌79期(1991.5),頁 12-16。 推理雜誌編輯部,〈小小推理教室〉,《推理》雜誌113-146期(1994.3-1996.12)。 陳國偉,〈本土推理・百年孤寂:台灣推理小說發展概論〉,《文訊》269期,頁 53-61。 陳銘清,〈超越模仿,推陳出新的期待〉,《推理》雜誌108期(1993.10),頁 12-17。 陳蕙慧,〈一幕幕不間斷的風景〉,《文訊》270期,頁 87。 陳瀅州,〈傅博V.S林佛兒:推理小說在台灣——解嚴二十年後的推理小說發展〉,《推理》雜誌281期(2008.3),頁 34-81。 傅博,〈認識推理小說〉,《文訊》26期(1986.12),頁 133-140。 傅博,〈閒談推理小說創作原理——萬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則》〉,《推理雜誌》37期(1987.11),頁 14-19。 傑佛瑞・迪佛等著,景翔等譯,《MYSTERY ,Vol.1艾勒里・昆恩百年誕辰專輯》(台北:臉譜,2006)。 黃鈞浩,〈五大高手座談會〉,《推理》雜誌41期(1988.3),頁 12-21。 黃鈞浩,〈創作推理片面觀〉,《推理》雜誌69期(1990.7),頁 12-15。 黃鈞浩,〈從水上勉作品看社會派推理的困境〉,《推理》雜誌89期(1992.3),頁 12-17。 黃鈞浩,〈社會寫實派與小鎮風情〉,《推理》雜誌103期(1993.5),頁 71。 葉桑,〈無可救藥的愛上〉,《文訊》269期,頁 86-87。 廖師宏、陳盈妃、林佩珊、黃湘玲、程怡雯、呂仁等人,〈台灣推理小說目錄及提要(1980-2007)〉,《文訊》270期,頁 95-102。 編輯部,〈第三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76期(1991.2),頁 12-18。 編輯部,〈第四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88期(1992.2),頁 12-18。 鄭秀媛記錄,〈第一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44期(1988.6),頁 12-17。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台北市:獨步文化,2006)。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第二集》(臺北市:獨步文化,2007)。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第三集》(台北市:獨步文化,2008)。 臉譜偵搜小組編製,《偵探蒐藏誌》(台北市:臉譜出版,2005)。 羅澄淵,〈周浩正:一位沒有軍階的將軍〉,《出版情報》69-70合刊期(1994.2)。 蘇綾,〈文學良心與市場流行:「通俗文學」討論化〉,《文訊》26期,頁 70-93。 六、網路資料 〈作家查詢〉。《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2018/6/9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影人目錄〉。《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2017/9/9取自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45 〈会員名簿〉 。《日本推理作家協会》。2018/7/25取自 http://www.mystery.or.jp/ 〈推理群英〉。《台灣推理作家協會》。2018//5/9取自 http://taiwanmystery.org/ 〈發行24年的《推理》雜誌熄燈〉2008.6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網頁版》。2018//6/6取自 https://www.ptt.cc/bbs/Detective/M.1212841765.A.F9D.html 吳薇。〈泛藍泛綠怎麼來的〉,《環球日報》,第19版,2004年4月5日。 2018/6/14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11731/1057636.html 呂仁, 〈推理雜誌的創刊號與休刊號〉2008.5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9/19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 〈原來我們這麼近--2009初秋.記與思婷會晤〉2009.10 。2017/8/24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 〈思婷推理小說集《死刑今夜執行》隆重上市!〉2012.11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8/24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重讀思婷,台灣推理小說的特異拼圖〉。載於《思婷著,《死刑今夜執行》》(台北: 要有光,2013),頁 3-8。 呂仁, 〈1947年《審判者》〉2016.10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9/19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李維菁、張鐵志, 〈文學相對論:李維菁VS.張鐵志(四之一)90年代〉2017.1 。《讀書人》。2018/3/13取自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204651 杜鵑窩人, 〈地獄悲歌 vs. 天堂high歌〉2013.2 。《博客來推理電子報》。2018/4/17取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epage/read.php?id=13872#b_2 胡柏源, 〈推理雜誌上的本土作家名單及作品〉2009.3 。《天空之城—分享你的五四三》。2016//8/18取自 http://www.share543.com/html/ 路那, 〈讀思婷上〉2009.10 。《盲眼貓頭鷹》。2017/8/24取自 http://lunajill.blog124.fc2.com/ 路那, 〈讀思婷下〉2009.11 。《盲眼貓頭鷹》。2017/8/24取自 http://lunajill.blog124.fc2.com/ 鄭清霞, 〈台灣女性的工作與育兒〉 。《婦女聯合網站》。2018//7/30取自 http://www.iwomenweb.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