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62.1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迦陵
作者(外文):Liu, Chia-Ling
論文名稱(中文):島嶼謀殺史:台灣《推理》雜誌研究(1984-2008)
論文名稱(外文):The Murder History of Island: The Study of Taiwan Mystery Magazine, 1984-2008
指導教授(中文):楊佳嫻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ia-Hsien
口試委員(中文):陳國偉
黃宗潔
口試委員(外文):Chen, Kuo-Wei
Huang, Tsung-C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508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推理雜誌台灣推理大眾文學社會派推理本格寫實主義
外文關鍵詞:Mystery MagazineTaiwanese Detective FictionLocalizationSociabi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推理》雜誌是台灣少數以推理小說為主題的文藝雜誌,發行期間跨越1980至2000年代,收錄日本及歐美推理翻譯作品,保存台灣推理創作。本文研究目的為《推理》雜誌在台灣推理文學之歷史意義及美學影響。梳理雜誌出現的理論及創作,修正前行研究僅以社會派路線概括其定位,提出寫實本格路線重要性,並描繪雜誌在文學場域位置的挪移。本研究主要採取陳國偉以「身體」與「文體秩序」,詮釋不同時期譯寫典範建立的理論架構,以1980、1990、2000年代分期,觀察台灣推理作品的翻譯驅力、偵探身體、美學典範及在地實踐。整體而言,以文藝雜誌學為研究取徑,採用通俗文學理論探討《推理》雜誌特殊的「大眾文學」定位,考察其所刊小說、評論、專欄、廣告形塑之風格,呈現雜誌發展歷史。本文發現《推理》雜誌創刊時,面向本土社會,發揚寫實主義美學,奠定日後台灣推理小說創作基調。呂秋惠主編時期,引進多元知識體系及流派觀,且評論家重視本格美學典範言論發酵,創作朝向多元流派發展,形成寫實本格美學。2000年前林佛兒二次主編,刊登其他類型小說與政治評論,雜誌朝向異質化、政治化發展,加上資本不足無法與場域競爭,《推理》在推理文學場域上逐漸邊緣化。創作方面則回應本格復興書寫,保留寫實主義美學精神,由書寫地方知識、日常生活進行在地化實踐。本文釐清前行研究集中《推理》在林佛兒主導下呈現的本土性和文學性,以此作為雜誌定位,忽略雜誌引介多元流派及本格路線。第二,呈現《推理》雜誌邊緣化後,在創作面開展的社會寫實與本格兩條在地化實踐路徑。
Mystery Magazine was a publication which uncommonly focused on detective fiction in Taiwan. It translated detective fictions from Japan, American and British, and provided a creative space for Taiwanese writ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Mystery Magazine. Another aim was to find out the paradigm shift of detective fiction in Mystery Magazine. Finally, Taiwanese detective fictions in Mystery Magazine were examined in study. The study adopted document analysis to reach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ystery Magazine transformed its style from sociability into recreationally. The major conclusion was that Mystery Magazine led the trend of rationalism of detective fictions in Taiwan. The study concluded: (a) Mystery Magazine transformed from popular literature magazine into specialized detective genre magazine, (b) Taiwanese detective fictions were in progress of localization in 2000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be served as a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detective fict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in Taiwa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圖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四節 前人研究回顧 5
一、台灣通俗文學╱大眾文學研究 5
二、推理文學相關研究 8
第五節 論文架構及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1980年代:「大眾文學」路線與社會派推理典範 20
第一節 大眾文化與本土主義 20
一、背景 20
二、創刊理念 21
三、本土性與純文學色彩 23
第二節 推理小說與「大眾文學」 25
一、推理小說定位 25
二、「大眾文學」路線 26
三、早期小說風格與傾向 28
第三節 社會派推理 29
一、翻譯驅力:日本社會派推理 29
二、在地譯寫:台灣社會派推理 31
三、變形國家機器:極權與殖民統治下警察身體 37
第三章、1990年代:寫實本格路線與多元流派 41
第一節 商業性與娛樂性 41
一、廣告預設讀者 41
二、錄影帶推理劇專欄 45
三、特輯與專輯 47
第二節 寫實本格路線 50
一、背景 50
二、社會與本格二重性:林佛兒推理創作獎 51
三、本格脈絡 54
第四節 多元流派體系 60
一、日本知識體系 60
二、歐美知識體系 62
三、〈小小推理教室〉 65
第五節 台灣推理創作多元發展 68
一、多元流派 68
二、校園青春推理 70
三、跨國偵探與女偵探 76
第四章 2000年代:異質化與邊緣化 81
第一節 《推理》雜誌異質化 81
一、回歸本土及文學路線 81
二、政治化傾向 83
第二節 場域位置邊緣化 85
第三節 台灣新世代推理作家 86
一、本格推理實踐 86
二、在地化實踐 89
第五章 結論 9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8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99
參考書目 101
一、文學作品 101
二、中文專著 102
(一)個人專著 102
(二)合著 103
(三)翻譯專著 103
三、英文專著 104
四、學位論文 104
五、期刊論文 105
(一)單篇論文 105
(二)報刊資料 105
六、網路資料 107
附錄 109
附錄一:《推理》各期發行年月 109
附錄二:《推理》特輯一覽 110
附錄三:《推理》專輯一覽 112
附錄四:《推理》重要評論文章一覽 113
參考書目
一、文學作品
E・S・賈德納,張美惠譯,《繼女的秘密》(台北:月房子,1994)。
奧希茲女男爵,平郁譯,《角落裡的老人》(台北:遠流,1997)。
山村美紗,梅應琪譯,《這裡是命案現場》(台北縣:新雨,2008)。
江戶川亂步,劉子倩譯,《兩分銅幣》(台北:獨步,2017)。
米澤穗信,HANA譯,《冰菓》(台北:獨步,2011)。
艾勒里・昆恩,郭乙瑤、江素俠、范菁與賈旭譯,《羅馬帽子的秘密》(台北:臉譜,2004)。
呂仁,《桐花祭》(臺北:釀出版,2011)。
李柏青,《最後一班慢車》(臺北:尖端,2014)。
帕內・霍爾,何智仁譯,《善意者》(台北:小知堂,1995)。
松本清張,邱素臻譯,《焦點》(臺北市:林白出版社,1977)。
林佛兒,《島嶼謀殺案》(台北:印刻,2009)。
林佛兒,《美人捲珠簾》(台北縣:印刻文學,2010)。
林斯諺,《尼羅河魅影之謎》(臺北:小知堂,2005)。
林斯諺,《霧影莊殺人事件》(台北:明日工作室,2006)。
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台北:皇冠,2009)。
阿嘉莎・克麗絲蒂,《艾克洛德命案》(台北:輕舟,2001)。
思婷,《死刑今夜執行》(臺北:要有光,2013)。
島田莊司,珂辰譯,《奇想、天慟》(台北:皇冠,2007)。
莫理士・盧布朗,《怪盜亞森・羅蘋》(台北:台灣東方,1992)。
陳舜臣,姚巧梅譯,《青玉獅子香爐》(臺北:遠流,1997)。
陳嘉振,《布袋戲殺人事件》(臺北:小知堂,2006)。
達許・漢密特,林淑琴譯,《馬爾他之鷹》(台北:臉譜,2008)。
綾辻行人,周祥崙等譯,《殺人時計館》(台北:皇冠,2006)。
橫溝正史,李美惠譯,《獄門島》(2006)。
蘇・葛拉芙頓,蔡小琦譯,《不在場證明》(臺北:小知堂,2005)。
二、中文專著
(一)個人專著
平獻明,《當代日本學史綱》(瀋陽:遼寧教育,1993)。
任翔,《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向陽,《向陽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
池宗憲,《台灣社會傳奇》(台北市:聯合月刊社,1986.10)。
吳錦發,《吳錦發集》(台北:前衛,1992)。
沈西城,《香港三大才子:金庸、倪匤、蔡瀾》(香港:三聯,2008)。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
洪婉瑜,《推理小說研究——兼論林佛兒推理小說》(第4冊)(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7)。
洪敍銘,《從「在地」到「台灣」:論「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台北:秀威經典,2015)。
唐諾,《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Ⅰ》(台北縣:印刻,2002)。
唐諾,《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Ⅱ》(台北縣:印刻,2002)。
張亦絢,《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台北:九歌,2016)。
曹正文,《世界偵探小說史略》(:上海市 : 上海譯文, 1998,1998)。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市:麥田,200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
陳國偉,《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台北市:聯合文學,2013)。
陳國偉,《類型風景——台灣戰後大眾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3)。
傅博,《謎詭・偵探・推理:日本推理作家與作品》(台北市:獨步文化,2009)。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象: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楊青矗,《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1)。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3)。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台北市:本事文化,2013)。
葉石濤,彭瑞金譯,《葉石濤集》(台北:前衛,1991)。
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謀殺》(台北市:遠流,2001)。
詹宏志,《偵探研究》(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09)。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
劉偉民,《偵探小說評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
鄭清文,《鄭清文集》(台北:前衛,1993)。
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縣:印刻,2007)。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37・年表、補遺、演講大綱》(桃園:桃園文化局,2004)。
(二)合著
周啟超編著,《愛倫坡傳》(台北:業強,1996)。
林燿德、孟樊,《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7)。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麥田2007)。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說學》(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楊澤主編,《狂飆八〇——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90)。
(三)翻譯專著
Bonnewitz, P.,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Bourdieu, P.、Wacquant, L.,《布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2008)。
Geertz, C.,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7)。
JAMES, P. D.,謝佩妏譯,《推理小說這樣讀:謀殺天后詹姆絲告訴你》(台北市:聯經,2011)。
Storey, J.,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
Symons, J.,崔萍、劉怡菲與劉臻譯,《血腥的謀殺——西方偵探小說史》(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11)。
Symons, J.,劉韋廷譯,《血腥謀殺:朱利安・西蒙斯寫給新手與鐵粉的推理文學聖經》(台北:漫遊者文化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8)。
Williams, R.,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三、英文專著
Haycraft, H. (1984). Murder for Pleasure. New York: Carroll&Craft Publishers Inc.
Seaman, A. C. (2001). Bodies of Evidence: Women, Society, and Detective Fic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Ph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Symons, J. (1993). Blood Murder: 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 New York: Warner Books.
四、學位論文
王品涵,《跨國文本脈絡下的台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心惠,《流動的影音科技消費與複製--從錄影帶到光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佳玲,《80年代台日推理小說的社會派交會——以松本清張與林佛兒的創作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怡君,《戰後日本漢字存廢之因──以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邱秀貴,《台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施佩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研究(2002~2012)》(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范寶厚,《台灣地區錄影帶出租業經營問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0)。
馮國蘭,《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00)。
黃昆山,《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3)。
黃英子,《錯置的光與影—藍霄推理小說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〇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五、期刊論文
(一)單篇論文
金儒農,〈喧囂以前:台灣推理小說出版概況〉,《文訊》269期,頁 62-67。
金儒農,〈如何翻譯「不能說的秘密」:從敘述性詭計看台灣推理小說中的日本輸入視野〉,「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推理的迷宮』」, 輔仁大學, 2012/11/17。
黃英哲、下村作次郎,〈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載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 231-254。
劉乃慈,〈九〇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頁 69-104。
(二)報刊資料
王品涵,〈謀殺與創造之時:台灣推理文學研究概況〉,《文訊》270期,頁 88-94。
向陽,〈推之,理之,定位之——序林崇漢推理小說集「收藏家的情人」〉,《推理》雜誌20期(1986.6),頁 9-20。
余心樂,〈推理(偵探)文學面面觀〉,《推理》雜誌35-143期(1987.9-1996.9)。
呂秋惠記錄,〈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63期(1990.1),頁 14-17。
呂淳鈺,〈白晝殺人:葉步月與偵探小說〉,《文訊》269期,頁 80-81。
呂淳鈺,〈新大眾娛樂:台灣日治時期偵探小說淺介〉,《文訊》269期,頁 68-71。
李瑞騰,〈文藝雜誌學導論〉,《文訊》213期,頁 6-7。
林佛兒,〈代發刊詞〉,《推理》雜誌1期(1984.11),頁 12-14。
林佛兒,〈推理小說的點點滴滴——六月十九日在中國青年寫協會「小說研究班」講稿〉,《推理》雜誌12期(1985.12),頁 8-21。
林佛兒,〈四百年來一片空白——推理小說在台灣的困境〉,《推理》雜誌83期(1991.9),頁 12-17。
林佛兒,〈當代台灣推理小說之發展〉。載於林燿德與孟樊,《流行文化: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市: 時報文化,1992),頁 305-331。
林佛兒,〈謝幕與稟告〉,《推理》雜誌282期(2008.4),頁 8。
林斯諺,〈給林佛兒先生的一封信〉,《推理》雜誌229期(2003.11),頁 39。
林慧峯記錄・整理,〈人性詭局的大公開〉,《中國時報》,1988年11月29日。
唐歌,〈試讀山櫻之淚〉,《推理》雜誌180期(1999.10),頁 12-16。
島崎博,〈祝推理雜誌創刊〉,《推理》雜誌1期(1984.11)。
島崎博,〈認識大眾文學〉,《推理》雜誌24期(1986.10),頁 12-19。
島崎博,〈推理小說在台灣・上〉,《推理雜誌》24期(1986.10),頁 20-25。
島崎博,〈推理小說的迷團設計・下〉,《推理雜誌》28期(1987.2),頁 14-18。
推理狂(林小姐)、偵探迷(黃先生),〈狂迷對談1〉,《推理》雜誌79期(1991.5),頁 12-16。
推理雜誌編輯部,〈小小推理教室〉,《推理》雜誌113-146期(1994.3-1996.12)。
陳國偉,〈本土推理・百年孤寂:台灣推理小說發展概論〉,《文訊》269期,頁 53-61。
陳銘清,〈超越模仿,推陳出新的期待〉,《推理》雜誌108期(1993.10),頁 12-17。
陳蕙慧,〈一幕幕不間斷的風景〉,《文訊》270期,頁 87。
陳瀅州,〈傅博V.S林佛兒:推理小說在台灣——解嚴二十年後的推理小說發展〉,《推理》雜誌281期(2008.3),頁 34-81。
傅博,〈認識推理小說〉,《文訊》26期(1986.12),頁 133-140。
傅博,〈閒談推理小說創作原理——萬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則》〉,《推理雜誌》37期(1987.11),頁 14-19。
傑佛瑞・迪佛等著,景翔等譯,《MYSTERY ,Vol.1艾勒里・昆恩百年誕辰專輯》(台北:臉譜,2006)。
黃鈞浩,〈五大高手座談會〉,《推理》雜誌41期(1988.3),頁 12-21。
黃鈞浩,〈創作推理片面觀〉,《推理》雜誌69期(1990.7),頁 12-15。
黃鈞浩,〈從水上勉作品看社會派推理的困境〉,《推理》雜誌89期(1992.3),頁 12-17。
黃鈞浩,〈社會寫實派與小鎮風情〉,《推理》雜誌103期(1993.5),頁 71。
葉桑,〈無可救藥的愛上〉,《文訊》269期,頁 86-87。
廖師宏、陳盈妃、林佩珊、黃湘玲、程怡雯、呂仁等人,〈台灣推理小說目錄及提要(1980-2007)〉,《文訊》270期,頁 95-102。
編輯部,〈第三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76期(1991.2),頁 12-18。
編輯部,〈第四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88期(1992.2),頁 12-18。
鄭秀媛記錄,〈第一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創作獎總評會議〉,《推理》雜誌44期(1988.6),頁 12-17。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台北市:獨步文化,2006)。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第二集》(臺北市:獨步文化,2007)。
獨步文化編輯部,《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第三集》(台北市:獨步文化,2008)。
臉譜偵搜小組編製,《偵探蒐藏誌》(台北市:臉譜出版,2005)。
羅澄淵,〈周浩正:一位沒有軍階的將軍〉,《出版情報》69-70合刊期(1994.2)。
蘇綾,〈文學良心與市場流行:「通俗文學」討論化〉,《文訊》26期,頁 70-93。
六、網路資料
〈作家查詢〉。《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2018/6/9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影人目錄〉。《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2017/9/9取自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45
〈会員名簿〉 。《日本推理作家協会》。2018/7/25取自 http://www.mystery.or.jp/
〈推理群英〉。《台灣推理作家協會》。2018//5/9取自 http://taiwanmystery.org/
〈發行24年的《推理》雜誌熄燈〉2008.6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網頁版》。2018//6/6取自 https://www.ptt.cc/bbs/Detective/M.1212841765.A.F9D.html
吳薇。〈泛藍泛綠怎麼來的〉,《環球日報》,第19版,2004年4月5日。 2018/6/14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11731/1057636.html
呂仁, 〈推理雜誌的創刊號與休刊號〉2008.5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9/19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 〈原來我們這麼近--2009初秋.記與思婷會晤〉2009.10 。2017/8/24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 〈思婷推理小說集《死刑今夜執行》隆重上市!〉2012.11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8/24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呂仁,〈重讀思婷,台灣推理小說的特異拼圖〉。載於《思婷著,《死刑今夜執行》》(台北: 要有光,2013),頁 3-8。
呂仁, 〈1947年《審判者》〉2016.10 。《呂仁茶社話推理》。2017/9/19取自 http://lueren.pixnet.net/blog
李維菁、張鐵志, 〈文學相對論:李維菁VS.張鐵志(四之一)90年代〉2017.1 。《讀書人》。2018/3/13取自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204651
杜鵑窩人, 〈地獄悲歌 vs. 天堂high歌〉2013.2 。《博客來推理電子報》。2018/4/17取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epage/read.php?id=13872#b_2
胡柏源, 〈推理雜誌上的本土作家名單及作品〉2009.3 。《天空之城—分享你的五四三》。2016//8/18取自 http://www.share543.com/html/
路那, 〈讀思婷上〉2009.10 。《盲眼貓頭鷹》。2017/8/24取自 http://lunajill.blog124.fc2.com/
路那, 〈讀思婷下〉2009.11 。《盲眼貓頭鷹》。2017/8/24取自 http://lunajill.blog124.fc2.com/
鄭清霞, 〈台灣女性的工作與育兒〉 。《婦女聯合網站》。2018//7/30取自 http://www.iwomenweb.org.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