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9.103.5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孟潔
作者(外文):Tsai, Meng-Chieh
論文名稱(中文):《上博楚簡(三)・恆先》首章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Henxian” first chapter on 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Vol.3)
指導教授(中文):邴尚白
指導教授(外文):Biing, Shang-bair
口試委員(中文):黃麗娟
邱文才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Li-Chuan
Chiou, Wen-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50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恆先上博簡宇宙生成論道家隱喻理論
外文關鍵詞:Hengxian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CosmogenesisTaoismmetaph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恆先〉,文章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目的與方法以及文獻回顧。
第二章為全文簡序探討、文字釋讀、全文破讀翻譯。主旨在於爬梳先進學者之研究後,對〈恆先〉作全篇釋讀,進而選擇出較有爭議之「疑難字詞」進行細緻考釋與論述。本文主要考釋的文字與句子有「質」以及「異生異,畏生畏,違生非,非生違,襲生襲」。
第三章透過隱喻理論提出「恆是時間」的假設,說明「恆」亦即「時間」的自我驅動力、永不枯竭、恆定性、循環觀以及不被危害的隱喻。最後試著連結時間、水、恆三者的關係,試圖判斷道家思想與時間、水自古以來的相互關係。
第四章經由〈恆先〉、〈太一生水〉、《老子》的比較,將〈恆先〉一文作更全面詳盡的闡釋,並透過比較各家意見,對簡文的深思細讀,提出論述解釋。
第五章為結論,第一節為研究成果,逐章條列說明本文的研究工作與成果。第二節為研究限制與未盡之處,亦條列說明本文之力有未逮、望往後方家補足之處。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hanghai Museum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Hengxia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its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Bamboo simple sorting of the full text,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full-text deciphering transla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combine the research of advanced studies, and a full interpretation of "Hengxian", then, the more controversial "difficult words" are selected for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main study and sentences that this article examines are " zhi(質)" and "yi generates yi(異), wei generates wei(畏),wei(違)generates fei(非), fei (非)generates wei(違)xi generates xi(襲)".
Chapter 3 through metaphorical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heng(恆)is time", explaining "heng(恆)" with its self-driving force, never running out, constancy, circulation, and its metaphor not being harmed. Finally, attempt to connect the relations among time, water, and "heng(恆)" determin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t thought and time and water since ancient times
Chapter 4 compares Hengxian, Tai yi sheng shui, and "Lao Tzu" for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Hengxian", and by comparing the opinions of various counterparts, a thoughtful perusal of the text, presents an exposition of discussion.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first section shows th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are described in the order of chapters. Section 2 deals with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unfinished areas. There is also a list shown that this thesis has not been captured. The author hopes that other scholars will advance to make up for it.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恆先〉的簡序、釋讀與語譯 32
第一節 簡序 32
第二節 釋讀 38
第三節 語譯 51
第三章 以隱喻理論探討〈恆先〉的內在思維模式 56
第一節 當代隱喻理論簡介 56
第二節 古今時間譬喻 59
第三節 〈恆先〉中的時間隱喻與道家文獻的關聯 64
第四章 〈恆先〉與〈太一生水〉、《老子》的比較 70
第一節 中心思想的不同 70
第二節 宇宙生成的相同處 71
第三節 宇宙生成的相異處 74
第四節 對政治人事的看法 78
第五節 與「水」的關係 79
第六節 文字的字義 81
第五章 結論 8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8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盡之處 88
參考文獻 89
一、傳統文獻
〔先秦〕韓非子,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高誘,《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大出版中心,2016年6月。
〔東晉〕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朱熹,《論語》,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徐元誥撰,《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二、近人論著
丁四新,〈「或」:上博楚竹書〈恆先〉的一個疑難概念研究〉,《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2016年5月,頁27-33。
   ,〈「亙」與「亙先」──上博楚竹書〈亙先〉的關鍵概念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16年11月,頁40-49。
王博,〈〈恆先〉與老子〉,《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2005年6月,頁33-50。
王強、王小娟,〈「自生」:上博簡〈恆先〉對老子「自然」觀念的演繹〉,《蘭臺世界》2011年13期,2011年6月,頁51。
王中江,〈〈恆先〉宇宙觀及人間觀的構造〉,《文史哲》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
   ,〈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思想世界新視野(上)〉,《學術月刊》2012年第9期,2012年9月,頁39-48
   ,〈終極根源概念及其譜系:上博簡〈恆先〉的「恆」探微〉,《哲學研究》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35-44。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白奚,〈宇宙萬物的始基:「恆」還是「恆先」?——「恆先無有」釋讀之我見〉,《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9期,2016年5月,頁80-89。
   、岳賢雷,〈「或」還是「域」——上博簡〈恆先〉「或」概念與宇宙萬物生成的起點〉,《哲學動態》2016年第12期,2016年12月,頁30-35。
   :〈「或」、「或使」及其宇宙論模式——兼論〈恆先〉的成文年代〉,《哲學研究》2019年第8期,2019年8月,頁50-55。
任蜜林,〈〈恆先〉章句疏證〉,《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1期,2016年2月,頁97-103。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楚簡〈恆先〉首章釋義〉,《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2004年8月,頁80-82。
   ,〈古文字研究的今天〉,《邁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零,〈〈亙先〉釋文考釋〉,收入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頁287-299。
李銳,〈「氣是自生」:〈恆先〉獨特的宇宙論〉,《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2004年8月,頁93-99。
   ,〈「或使」與「莫為」〉,《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4期,2009年11月,頁34-41。
沈婉霖,《《素問》語言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7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根友,〈上博楚簡〈恆先〉篇哲學思想探析〉,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64-74。
林澐,《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竺家寧,〈從佛經看漢語雙音化的過渡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1期,2011年6月,頁28。
季旭昇,〈恆先譯釋〉,收入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197。
周耿,〈釋「恆先無有」〉,《玉林師範學院學報 》2012年第1期,2012年2月,頁61-63。
   ,〈「道生、物形」論:先秦道家萬物生成論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論意義〉,《國學學刊》2016年第4期,2016年10月,頁132。
范毓周,〈上博楚簡〈恆先〉新釋及其簡序與篇章結構新探〉,《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2015年2月,頁113-121。
范麗梅,〈或極焉生——上博〈亙先〉宇宙化生作用的三個面向〉,《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8年第5期,2018年5月,頁169-216。
孫功進,〈上博楚簡〈恆先〉的「復」觀念探析〉,《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2016年4月,頁80-89。
夏德安,〈讀上海博物館楚簡〈恆先〉〉,「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7年11月)。原文未能得見,轉引自范毓周,〈上博楚簡〈恆先〉新釋及其簡序與篇章結構新探〉,《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2015年2月,頁119。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張金玉,〈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焉」〉,《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梅廣,〈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臺大文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頁1-38。
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太一生水〉楚簡之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頁394-401。
連劭名,〈楚竹書〈恆先〉新證〉,《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2009年4月,頁75-80。
黃人二,〈上博藏簡恆先試探〉,《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書(三)研究》,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頁137-149。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郝士宏、陳秉新、王蘊智,《古文字譜系疏證(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黃鴻春,〈上博簡〈恆先〉的「或」考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頁127-131。
黃冠雲,〈「流體」、「流形」與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轉折〉,《簡帛》第6輯,2011年11月,頁389。
   ,〈關於道的名、字、號:重讀〈太一生水〉〉,《人文中國學報》第28期,2019年6月,頁1-26。
曹峰,〈談〈恆先〉的編聯與分章〉,《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2卷,2005年6月,頁52-57。
   ,〈〈恆先〉研究綜述——兼論〈恆先〉今後研究的方法〉,《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4期,2008年11月,頁63-75。
   ,〈〈恆先〉研讀〉,《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頁107-144。
   ,〈〈恆先〉的氣論——一種新的萬物生成動力模式〉,《近年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頁148-167。
   ,〈「自生」觀念的發生與演變:以〈恆先〉為契機〉,《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2016年5月,頁18-33。
郭齊勇,〈〈恆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52-63。
郭梨華,〈〈亙先〉及戰國道家哲學論題探究〉,《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2期,2008年5月,頁34-45。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靜,〈〈恆先〉義釋——思想史視野下的一種解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1-8。
   ,〈〈恆先〉的文本研究與思想解釋〉,《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2016年5月,頁5-11。
陳麗桂,〈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論及其相關問題——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與〈亙先〉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123-144。
彭樹欣,〈上博簡〈恆先〉在文學發生論上的價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41-44。
曾振宇,〈竹書〈恆先〉的思想史意義〉,《史學月刊》2010年第7期,2010年7月,頁82-91。
葉樹勛,〈楚簡〈恆先〉的編聯再驗與思想新解〉,《管子學刊》2017年第1期,2017年4月,頁103-110。
   ,〈從「或作」「氣作」到「自作為事」——楚簡〈恆先〉中「作」的意蘊探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150-159。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董珊,〈楚簡〈恆先〉初探〉,《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1-27。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解釋〉,《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28-40。
趙英奎,〈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空間化及其對藝術的影響〉,《文史哲》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42-48。
趙建功,〈以《易》解〈恆先〉六則〉,《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1期,2006 年2月,頁24-29。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新釋〉,《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2004年8月,頁83-92。
鄭萬耕,〈楚竹書〈恆先〉簡說〉,《齊魯學刊》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21-25。
滕壬生編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貽群,〈楚簡〈恆先〉三題〉,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75-84。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頁17。
鄭雯馨,〈《儀禮》裼襲、袒襲考〉,《成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頁1-34。
蔡林波,〈先秦「或使說」辯義——以〈恆先〉為中心〉,《學術研究》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頁26-31。
龐樸,〈〈恆先〉試讀〉,《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4月26日(連結已失效)。該文又收入姜廣輝主編,《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通訊》第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2004年,頁21-23。
譚寶剛,〈上博藏戰國楚竹書〈恆先〉研究述評〉,《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2010年6月,頁1-5。
   ,〈楚簡〈恆先〉宇宙生成思想論〉,《學術論壇》2010年第6期,2010年6月,頁5-8。
譚家健,〈再評〈八股文濫觴於戰國〉〉,《職大學報》2011年第1期,2011年2月,頁51-54。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7月。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秦漢時期氣的思想〉,《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淺野裕一,〈〈恆先〉的道家特色〉,《戰國楚簡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上博楚簡〈恆先〉的道家特色〉,《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20卷,2005年6月,頁60。
   ,柳悅譯,〈新出土文獻與思想史的改寫——兼論日本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文史哲》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頁22-36。
   ,吳昊陽譯,〈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古代中國的宇宙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頁44-81。
〔美〕艾蘭(Allan Sarah),〈《老子》與《孟子》中的基本喻象〉,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17-125。
   ,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美〕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美〕顧史考,〈上博竹簡〈恆先〉簡序調整一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5月8日。轉引自范毓周,〈上博楚簡〈恆先〉新釋及其簡序與篇章結構新探〉,《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2015年2月。
〔俄〕郭靜雲,〈由商周文獻試論歷史時間觀念之形成〉,《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1-20。
三、網路資料
丁四新,〈楚簡〈恆先〉章句釋義〉,《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1月30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34.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楚竹書〈恆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論與氣論思想〉,《清華大學哲學系》網站,2018年5月28日,網址:https://www.phil.tsinghua.edu.cn/info/1037/1419.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季旭昇,〈《上博三‧恆先》「意出于生,言出于意」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6月22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542.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曹峰,〈楚簡〈恆先〉「祥益利巧綵物出于作」解〉,《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12月26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21.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月6日,網址: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95,,2008年。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陳麗桂,〈上博簡(三):〈恆先〉的義理與結構〉,《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12月19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15.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2月6日,網址:http://www.fdgwz.org.cn/Web/Show/806,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趙建功,〈〈恆先〉易解‧上(修訂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1月26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26.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恆先〉易解‧下(修訂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7日,網址: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38.htm,瀏覽日期:2023年1月15日。
《漢字古今字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