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21.18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康涵甯
作者(外文):Kang, Han-Ning
論文名稱(中文):錚錚俠骨繞柔情:梁羽生小說中的俠骨柔情模式
論文名稱(外文):The love twines around the chivalrousness: the “Chivalrousness-Love” model of Liang Yu-Sheng’s novel
指導教授(中文):徐富昌
楊佳嫻
指導教授(外文):Hsu, Fu-Chang
Yang, Chia-Hsien
口試委員(中文):林保淳
劉正忠
口試委員(外文):Lin, Pao-Chung
Liu, Zheng-Z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504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6
中文關鍵詞:梁羽生武俠小說俠骨柔情模式左翼思想
外文關鍵詞:Liang Yu-ShengWu Xia novelChivalrousness-Love modelLeft-wing political spectru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因應戰後香港文學環境與香港左翼的文藝策略,梁羽生(1924-2009)承繼王度廬的俠情模式,在武俠故事中加入言情敘事以增加讀者閱讀的興趣。梁氏的俠骨柔情模式實有別於其他武俠作者:在梁羽生小說中,愛情事件的起承轉合與俠義事件或精神環環相扣,此其一;梁作之中雖常有「俠義優先、愛情暫且擱置」的情形,但無論是俠義還是愛情,都是梁氏俠客生命追求的目標,此其二;愛情乃是使俠客形象趨近立體的重要部分,此其三。此外,對梁羽生來說,俠義與愛情實為創作中至關重要、缺一不可的兩大概念,即便「俠先於情」的書寫模式的確與左翼「革命與戀愛」或「紅色經典」文學模式相近,但愛情在梁氏作品中的地位並不亞於俠義,二者雖有先後(俠先於情),但並無輕重之分,此乃梁氏小說與左翼政治小說的最大區別。
本文分作緒論一章、正文三章與結論一章,分述如下:第一章〈緒論〉從俠骨柔情模式的發展及戰後香港文學環境切入,探討梁羽生選擇俠骨柔情作為書寫策略的原因,並將梁氏作品分作四期;第二章〈梁氏作品中的俠骨展現〉討論梁羽生的俠義觀、男性俠客形象塑造及創作方法,並探討左翼思想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三章〈梁氏作品中的柔情書寫〉探究梁羽生柔情書寫策略、愛情悲劇與男性思維限制;第四章〈梁氏俠情模式的奠定與演變〉爬梳梁氏各個時期中書寫特徵與中心思想的變化及差異;第五章〈結論〉總結前文討論結果,理清梁羽生作品的特點,並確定梁羽生在武俠小說史的定位與價值。
Because of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 after World War 2 and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strategy, Liang Yu-Sheng (1924-2009) chose the Chivalrousness-Love model which was developed by Wang Du-Lu, the author of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o construct his fictions. Liang’s Chivalrousness-Love model is defini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u Xia author. First, love stories in Liang’s novel are all related to chivalrous stories. Second, love is as important as chivalrousness. Last but not least, love stories make knight-errants vivid. Though Liang put emphasis on the chivalrousness, which is related to Left-wing political spectrum, the love stories still play important role. Liang worked so hard on creating logical, various, and splendid love stories. The importance of love stories differentiates Liang’s novels from Left-wing political fictions, including “revolution plus love” fictions in 1920s and “Red Classics” after 1940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analyzes why Liang chose “Chivalrousness-Love model” for writing strategy. It also divides Liang’s writing into 4 periods. Chapter 2 defines Liang’s viewpoint of chivalrousness, the image of knight-errants and Liang’s writing method, which is related to Left-wing political spectrum. Chapter 3 explores Liang’s strategies in love stories. Chapter 4 differentiates the Liang’s writing strategy along the time. The conclusion concludes the hallmarks and the merits of Liang’s novel.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一、俠骨柔情模式的開端1
二、梁氏武俠小說在香港文學場域的發展條件4
三、梁氏特有的俠骨柔情模式7
四、梁氏作品的分期8
第二節、文獻回顧11
一、關於俠骨柔情模式12
二、關於梁氏作品中的左翼思想13
三、關於梁氏作品中的俠與情14
四、關於梁羽生的專著、傳記與梁氏散文集15
第三節、研究路徑16
一、研究切入角度16
二、章節安排17
第二章、梁氏作品中的俠骨展現18
第一節、梁羽生的俠義觀19
一、萬事民為先19
二、正邪分明22
三、俠重於武23
第二節、男性俠客的形象25
一、梁氏俠客的取材對象:納蘭性德與龔自珍27
二、梁氏俠客典型:名士型俠客33
三、梁氏俠客類型:完美型大俠45
第三節、左派視野下的書寫策略51
一、舊瓶裝新酒的文藝理論52
二、故事背景與主題選擇56
三、敘事模式化與人物臉譜化62
第三章、梁氏作品中的柔情書寫66
第一節、愛情敘事與俠客性格67
一、情歸何處68
二、情與猜忌75
三、情感衝擊82
第二節、有情人難成眷屬:梁氏的愛情悲劇88
一、歷史的悲劇:《龍虎鬥京華》89
二、情場即戰場:《雲海玉弓緣》94
三、春水轉作千年冰:冷冰兒的四段戀情101
第三節、男性本位思維下的盲點108
一、女性的犧牲109
二、妖魔化的女性:以《狂俠‧天驕‧魔女》中的四位妖/魔女為例119
第四章、梁氏俠情模式的奠定與演變129
第一節、俠骨柔情的情節模式131
一、感情困境的設計131
二、情場的退場機制139
三、俠客的養成模式142
第二節、俠先於情148
一、男女俠客結合的基礎148
二、「革命與戀愛」 與梁氏的俠骨柔情154
第三節、書寫策略的修正與嘗試159
一、思想迷惘與作品過渡(1967-1972)160
二、告別理想主義(1972-1983)165
第五章、結論175
參考文獻與書目179
附錄一、梁羽生創作年表187
附錄二、梁氏作品的人物感情表190
圖表目錄
表一:梁氏作品分期表9-11
表二:「舊形式」在梁氏作品中的使用情形54-55
表三:梁氏作品的背景主題57-59
表四:梁氏作品感情困境類型表132-134
圖一:梁氏俠客文氏圖27
圖二:梁氏俠客經歷模式圖147
參考文獻與書目
一、小說文本(梁氏作品按報紙連載順序排列)
梁羽生,《龍虎鬥京華》(香港:天地,2009)。
梁羽生,《草莽龍蛇傳》(臺北:風雲時代,1996)。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臺北:風雲時代,2008)。
梁羽生,《塞外奇俠傳》(香港:天地,2009)。
梁羽生,《江湖三女俠》(臺北:風雲時代,2002)。
梁羽生,《白髮魔女傳》(臺北:風雲時代,2008)。
梁羽生,《萍踪俠影錄》(臺北:風雲時代,2008)。
梁羽生,《冰川天女傳》(臺北:風雲時代,2002)。
梁羽生,《散花女俠》(臺北:風雲時代,2002)。
梁羽生,《還劍奇情錄》(臺北:風雲時代,2009)。
梁羽生,《冰魄寒光劍》(臺北:風雲時代,1997)。
梁羽生,《女帝奇英傳》(臺北:風雲時代,2002)。
梁羽生,《聯劍風雲錄》(臺北:風雲時代,1995)。
梁羽生,《雲海玉弓緣》(臺北:風雲時代,1998)。
梁羽生,《大唐游俠傳》(臺北:風雲時代,2009)。
梁羽生,《冰河洗劍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龍鳳寶釵緣》(臺北:風雲時代,2002)。
梁羽生,《狂俠‧天驕‧魔女》(臺北:風雲時代,2003)。
梁羽生,《風雷震九州》(香港:天地,2010)。
梁羽生,《慧劍心魔》(臺北:風雲時代,1995)。
梁羽生,《俠骨丹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瀚海雄風》(臺北:風雲時代,1988)。
梁羽生,《鳴鏑風雲錄》(香港:天地,2010)。
梁羽生,《游劍江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風雲雷電》(香港:天地,2010)。
梁羽生,《牧野流星》(臺北:風雲時代,2000)。
梁羽生,《廣陵劍》(臺北:風雲時代,1995)。
梁羽生,《彈指驚雷》(臺北:風雲時代,2000)。
梁羽生,《絕塞傳烽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劍網塵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幻劍靈旗》(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武林天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梁羽生,《飛鳳潛龍》(臺北:風雲時代,1995)。
梁羽生,《武當一劍》(香港:天地,2013)。
施耐庵,《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卷之三》,明容與堂刻本。
無名氏,《綠牡丹》(臺北:三民,2015)。
石玉崑,《三俠五義》(臺北:河洛,1980年2月)。
王度廬,《寶劍金釵》(臺北:聯經,1984)。
金庸,《神鵰俠侶》(臺北:遠流,1996)。
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1996)。
二、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文史哲編輯部,《左翼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上、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97)。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2009)。
吳秀明、陳力君編,《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沈敦忠,《自由愛情的價值追求──20世紀文學中愛情描寫的文化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2002)。
邱江寧,《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2005)。
李德裕,《李文饒集》,四部叢刊景明本。
呂祖謙,《東萊集》,民國續金華叢書本。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臺北:暖暖書屋,2013)。
林保淳編,《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臺北:新學林,2015)。
卓清芬,《納蘭性德文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周志雄,《回眸百媚的樣貌──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1949-2011)》(臺北:秀威資訊,2014)。
柳蘇編,《梁羽生的武俠文學》(臺北:風雲時代,1988)。
徐仲佳,《中國現代性愛敘事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袁良駿,《武俠小說指掌圖》(北京:新華,2003)。
班固,《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荀悅,《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1990)。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1995)。
陳學然,《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香港:中華書局,2014)。
陳墨,《新武俠二十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陳墨,《論劍之譜:武俠五大家品賞》(臺北:風雲時代,2001)。
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香港:天地,2016)。
渠誠編,《梁羽生散文集》(香港:天地圖書,2015)。
陶鋼,《文心俠骨:蒙山之子梁羽生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陶鋼、陶桃,《梁羽生佚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湯哲聲,《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費勇、鍾曉毅,《梁羽生傳奇》(臺北縣:雅書堂文化,2002)。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59)》(香港:天地,2000)。
韓穎琦,《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模式化的「紅色經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韓非,《韓非子》,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
羅立群,《梁羽生小說藝術世界》(臺北:知書房,1997)。
羅孚,《香港,香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美]蒲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 M. Forster),《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商周,2009)。
[美]威廉.亞伯(William L. Yarber)、芭芭拉.薩雅德(Barbara W. Sayad)編著,鄭煥昇譯,《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Human Sexuality: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Vol. 1)》(新北:大家,2018)。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汪淵之,〈劍氣蕭心亦儒生──從龔自珍的散文看其對原始儒家的反歸〉,《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1年9月),頁23-27。
汪龍麟,〈尊情與刺世──龔自珍的詩學追求與詩歌創作〉,《大連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37-40。
邱少平,〈論魏晉名士的形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頁69-72。
洪亮,〈「革命」與「戀愛」的歧途〉,《文藝爭鳴》(2012年第05期),頁84-88。
袁良駿,〈二十世紀香港小說面面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頁121-128。
徐偉軒,〈淺析龔自珍矛盾的政治思想〉,《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6期),頁88-93。
陳文新,〈中國名士文學論綱〉,《江漢論壇》(1989年第8期),頁74-78。
張英偉,〈香港文學的「雅」與「俗」〉,《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頁38-41。
張舟子,〈金庸小說中的「成長模式」〉,《殷都學刊》(2007年第02期),頁112-115。
黃健,〈論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的歷史生成與式微〉,《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頁80-86。
黃健,〈左翼文學視野中的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凱里學院學報》(2012年04期),頁106-111。
黃健,〈論名士風度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影響〉,《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2年04期),頁70-74。
黃健,〈雅與俗之融合──論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劍意象〉,《南方文壇》(2014年4月),頁62-66。
黃萬華,〈戰後中國左翼文學的三種型態及其文學史意義〉,收錄於《左翼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頁89-177。
馮利華,〈新派武俠小說言情敘事探源──以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大家作品為例〉,《名作欣賞》(2011年29期),頁121-123。
賀桂梅,〈性/政治的轉化與張力──早期普羅小說中的「革命+戀愛」模式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5期),頁69-92。
楊昌江,〈對知識分子的人格啟蒙──讀龔自珍的人物散文〉,《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649-652。
楊學是,〈試論魏晉名士風度〉,《雲夢學刊》第23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51-53。
董志強,〈武俠小說的「成長」隱喻〉,《當代文壇》(1996年第05期),頁44-46。
趙稀方,〈市場消費與文化提升──論香港新派武俠小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第5期),頁53-59。
熊權,〈論大革命對早期左翼文學的興起──以對「革命加戀愛」創作發生的考察為例〉,《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頁97-101。
熊權,〈論時代思潮中的「戀愛與革命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03期),頁95-105。
劉龍心,〈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1933-19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期(2009年6月),頁87-136。
龍慧萍,〈革命信仰的通俗化書寫──「革命+戀愛」小說的敘事策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季刊)》(2011年第3期),頁57-61。
羅立群,〈古代武俠小說對「劍術」的表現及其文化意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114-119。
羅立群,〈中國古代劍俠小說的發展及文化特質〉,《文藝研究》(2007年第12期),頁42-49。
羅立群,〈古代小說中劍俠形象的歷史與文化探源〉,《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頁105-114。
羅立群,〈清代文言劍俠小說概論〉,《文學與文化》(2010年第04期),頁93-105。
羅立群,〈明清劍俠小說文化觀剖析〉,《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3期),頁15-27。
羅崗,〈新派武俠小說淵源與魅力初探〉,《贛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04期),頁16-23。
四、學位論文(按時間排列)
劉海波,《二十世紀中國左翼文論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趙言領,《從俠文化到類型小說──武俠小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生》(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張穎,《論《白鹿原》的悲劇意識》(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徐燕,《《綠牡丹》研究》(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林湄淑,《梁羽生武俠小說女性角色研究》(逢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宋琦,《武俠小說從「民國舊派」到「港臺新派」敘事模式的變遷》(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陳中亮,《現代性視野下的20世紀武俠小說──以梁羽生、金庸、古龍為中心》(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蔡晶,《刀光劍影映詩情──淺論傳統詩詞在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運用》(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五、單篇文章(按時間排列)
1932
易嘉,〈革命的浪漫諦克──地泉序〉,收錄於華漢,《地泉》(上海:上海湖風書局,1932),頁1-7。
茅盾,〈地泉讀後感〉,收錄於華漢,《地泉》(上海:上海湖風書局,1932),頁12-19。
錢杏邨,〈地泉序〉,收錄於華漢,《地泉》(上海:上海湖風書局,1932),頁20-27。
華漢,〈《地泉》重版自序〉,收錄於華漢,《地泉》(上海:上海湖風書局,1932),頁28-38。
1935
茅盾,〈「革命」與「戀愛」的公式〉,《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中國文論三集》(合肥:黃山書社,2014),頁389-407。
胡風,〈什麼是「典型」和「類型」〉,《胡風全集‧卷2》(湖北:湖北人民,1999),頁104-108。
1936
周揚,〈現實主義試論〉,《周揚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1984),頁152-162。
1938
胡風等,〈抗戰以後的文藝活動動態和展望〉,《胡風全集‧卷5》(湖北:湖北人民,1999),頁302-317。
趙象離等,〈關於「舊瓶裝新酒」的創作方法座談會紀錄〉,《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文藝理論卷二》(上海:上海文藝,1990),頁91-102。
齊同,〈文藝大眾化提綱〉,《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文藝理論卷二》(上海:上海文藝,1990),頁103-113。
何容,〈舊瓶釋疑〉,《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文藝理論卷二》(上海:上海文藝,1990),頁114-117。
1940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延安文藝叢書‧文藝理論卷》(湖南:湖南人民,1983),頁42-55。
周揚,〈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文藝理論卷二》(上海:上海文藝,1990),頁136-145。
1957
金庸,〈談批評武俠小說的標準〉,《新晚報‧新晚報七周年紀念徵文》(1957年10月5日)。
1966
佟碩之,〈金庸梁羽生合論〉,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109-140。
金庸,〈一個「講故事人」的自白〉,《海光文藝》(1966年4月),頁62-63。
梁羽生,〈著書半為稻粱謀〉,《海光文藝》(1966年5月),頁15-17。
梁羽生,〈中國武俠小說略談〉,收錄於渠誠編,《梁羽生散文集》,頁33-41。
梁慧如,〈「公案俠義」小說〉,收錄於渠誠編,《梁羽生散文集》,頁42-44。
1975
梁羽生,〈悼沙楓兄〉,收錄於渠誠編,《梁羽生散文集》,頁338-342。
1977
梁羽生,〈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整理稿)〉,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141-153。
龍飛立,〈劍氣蕭心梁羽生〉,收錄於柳蘇編,《梁羽生的武俠文學》,頁1-37。
1987
陳曉林,〈梁羽生的武俠文學〉,收錄於柳蘇編,《梁羽生的武俠文學》,頁94-96。
1988
陳曉林,〈萍蹤俠影‧新派武俠‧梁羽生〉,收錄於柳蘇編,《梁羽生的武俠文學》,頁102-108。
李永平,〈梁羽生作品的悲劇美感〉,收錄於柳蘇編,《梁羽生的武俠文學》,頁97-101。
1993
梁羽生,〈六W與三結合──序張寶瑞「京都武林長卷」〉,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419-423。
1997
梁羽生,〈金應熙的博學與迷惘〉,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424-470。
1999
梁羽生,〈亦俠亦狂 能哭能歌──悼念《大公報》前副總編輯陳凡〉,收錄於渠誠編,《梁羽生散文集》,頁381-386。
2001
梁羽生,〈早期的新派武俠小說(講詞)〉,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188-200。
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第193期(2001年11月),頁34-46。
2002
梁羽生,〈早期的新派武俠小說(整理稿)〉,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201-213。
2005
陳靜,〈梁羽生──1000萬字的刀光劍影〉,《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1月19日),頁30-34。
2009
徐慶全,〈梁羽生:俠士無傳奇〉,《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2月9日),頁25-29。
燕壘生,〈悼念梁羽生先生〉,《武俠故事》(2009年08期),頁152-155。
2011
鄭毅,〈開風氣者梁羽生〉,《時代人物》(2011年01期),頁125-126。
2016
渠誠,〈導讀〉,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11-29。
于鵬、顧臻、王萍、渠誠整理,〈梁羽生主要作品年表〉,收錄於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頁504-509。

六、網路資料
〈回首三十年: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專訪〉《新民週刊》(2009年1月30日),網址:http://big5.taiwan.cn/wh/mrt/200901/t20090130_822063.htm。
孔慶東,〈梁羽生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han1.html?tj=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