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203.19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寒勁
作者(外文):Wu, Han-Jin
論文名稱(中文):異托邦的建構:中國大陸網絡原創耽美小說研究(2001-2015)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topia: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Original Danmei Fictions in Mainland China (2001-2015)
指導教授(中文):劉人鵬
指導教授(外文):Liu, Jen-Peng
口試委員(中文):陳國偉
謝奇任
口試委員(外文):Chen, Kuo-Wei
Hsieh, Chi-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471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網絡文學耽美小說異托邦女性腐女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fictiondanmei fictionheterotopiawomenrotten wome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耽美小說是指由女性寫作和閱讀涉及男男性/情關係的文學類型。在大陸經過十餘年發展,其參與主體腐女已經成為一種前所未有又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背後蘊含的變革意味也日漸清晰。作為獨特的女性文化,它通過各種幻想撫慰女性焦慮,也通過去性別本質主義設定,從源頭抹除現實男女不平等的生理根源,將小說世界刻畫為全是男人的世界,從而使耽美小說成為一個由女性自主建構的異托邦空間。因此,本文主要從女性角度出發,試圖展現耽美小說創建的獨特敘事話語和性別實驗類型,探討它對理解女性的啓示性作用以及對女性認識自身和世界提出的新看法。

第一章通過對研究背景、腐文化研究概況、問題意識的描述,確立了以歷時眼光還原大陸耽美小說發展歷程的研究目標,而把耽美小說同時視為網絡文學和異托邦空間的一種,也決定了下文分別從小說生產機制以及建構異托邦實踐兩方面來描述它的演變。第二章以2001-2004年的「露西弗俱樂部」為研究對象,考察它的封閉性和免費性,以及在這種獨特生態環境下耽美小說通過「虐」和「縱慾」表現出的惡托邦想像。第三章描述2005-2010年「晉江文學城」的耽美小說,面對開放的網絡文學市場,在與言情小說的潛在對話和碰撞中,通過「女穿男」和「男男生子」發展出的屬於耽美的烏托邦式的性別實驗。第四章分析當外部力量滲透進2011-2015年「晉江文學城」的耽美小說發展時,它表現出的去耽美化的寫作趨勢,並以「末世文」「星際文」這種科幻題材與耽美的融合為代表,討論異托邦的建構如何成為可能以及去耽美化對耽美的積極意義。第五章總結耽美小說生產機制和建構異托邦的實踐過程,說明耽美小說對女性和社會的價值,同時指出研究侷限。

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清楚看到「耽美」的概念在不斷泛化和放大,耽美受眾關於耽美的思考也呈現出歷時性變化,它在中國已不僅僅是亞文化的記述,而是承載了廣大女性慾望和焦慮的空間,她們在耽美小說中自主解構過去關於性/別、愛情、婚姻、家庭、個人對社會甚至世界的看法,並通過「設定」這一途徑將它們重構。耽美受眾也在長期寫作和閱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處理各種親密關係的經驗,從潛意識層面的攻受屬性轉換到意識層面的親密關係模式,又把對親密關係的新想像重新應用在小說變革之中。總之,一種顯而易見的以耽美小說為媒介形成的網絡女性主義,在關於小說的論述中已初見端倪。
The danmei fiction refers to a type of literature centering on male-homoerotic relationships that is written and read by women. Wit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nts, also known as rotten women, have become an unprecedented and intrigu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volutionary implication behind is increasingly clear. The danmei fiction also depicts a unique feminine culture, in which men are the only characters while women’s anxiety is largely smoothed by a variety of fancies therein. The de-gendering setting works to eliminate the physiological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from the root. All of these make danmei fiction a heterotopia space constructed by women themselv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how from a female perspective the unique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gender experiment created by danmei fi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enlightenment on understanding women as well as women'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In chapter 1, I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literary review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so as to offer a diachronic survey of the original danmei fictions online in mainland China. In chapter 2, I investigated the seclusion and free acces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bsite “Lucifer-Club” during 2001-2004, and explored the dystopian imagination through “abuse” and “fleshliness” writing produced by rotten women within such unique environment. In Chapter 3, I focused on the openness of “Jinjiang Literature City” from 2005 to 2010. Facing the open literature market on Internet, especially romantic novels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participants created a utopian gender experiment by devising “gender crossing” (woman spirit in the body of man) and “male pregnancy”. In chapter 4, I analyzed the trend of de-danmei (ie., elimination of danmei elements) resulting from external interferences, which featured integration with sci-fi such as “eschatological fiction” and “interstellar fiction”, on “Jinjiang” over the period of 2011-2015, and followed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heterotopia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de-danmei. In Chapter 5, I summarized the creative mechanism of danmei ficti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rotten women’s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topia, pointing out the value of danmei fiction to women, and concluded with the research limitations finally.

From this study, it is clear that the concept of danmei has been generalized and the way the participants think about it has presented diachronic changes. This is not only a record of a subculture in China, but also a space in which women express their desires and anxieties. They continuously deconstruct the constructed concepts of gender, sex, love, marriage, family, individual, society as well as the world, and then reconstruct them by settings in danmei fiction. They have also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s in dealing wi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y long-time writing and reading. The rise from subconscious level of tops/bottoms to the conscious level of intimacy makes danmei fiction more transformative in turn. In short, an obvious internet feminism has already begun to take shape in the discourse on the danmei fi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跨國背景下的全球性腐文化 1
二、大陸耽美文化發展現狀 4
第二節 腐文化研究概況 8
一、日本、歐美與臺灣的研究特色 8
(一)日本YAOI研究 8
(二)歐美斜線文學研究 9
(三)臺灣BL研究 10
二、大陸耽美研究現狀 11
(一)為什麼喜歡耽美 12
(二)腐女群體的特徵 15
(三)耽美小說研究 17
(四)研究趨勢 18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理論支持 19
一、問題意識 19
(一)問題意識 19
(二)研究範圍 20
二、理論支持 22
(一)作為網絡文學的耽美小說 22
(二)作為異托邦的耽美小說 24

第二章 化外之地圈地自萌:耽美小說的自由生長期(2001-2004)——以「露西弗俱樂部」為例 27
第一節 「露西弗俱樂部」:一個獨屬女性的寫作空間 27
一、大陸網絡原創耽美小說的興起 27
二、耽美社群的封閉性:言說自由與身份認同 28
三、耽美小說的免費性:創作自由與作者為尊 31
第二節 逾越與沈溺:耽美小說的惡托邦想像 33
一、「虐」:懸置正義與渴望絕境 34
二、「縱欲」:肉體至上與愛情神話的解體 38

第三章 從封閉到開放:耽美小說與網絡文學的合流(2005-2010)——以「晉江文學城」為例 41
第一節 「晉江文學城」:作為專業的文學網站 41
一、開放的社群環境與類型化的耽美小說 41
二、小說為本與讀者主體性的誕生 43
第二節 逃避與滿足:耽美小說的烏托邦衝動 46
一、「女穿男」:女扮男裝的變革與悖論 46
二、「男男生子」:轉嫁權力、痛苦與幸福 50

第四章 去耽美化:耽美小說與主流話語的對接(2011-2015)——以「晉江文學城」為例 55
第一節 行政與商業力量介入耽美小說發展 55
一、「掃黃打非」與讀者策略性規避 55
二、商業化與分享性共存 58
第二節 毀滅與再造:耽美小說的異托邦建構 62
一、「末世文」:在廢墟中重建現代性 63
二、「星際文」:網絡女性主義浮出水面 67

第五章 結語 73

引用文本的耽美作品 77
引用文獻 77
附錄 85
三浦紫苑。《腐興趣:不只是興趣!》。譯:黃盈琪。臺北:尖端出版發行,2010。
于敏。〈從伯克的認同說看耽美小說的流行〉。《安徽文學》8 (2009): 163。
王玉玊。〈論「女性向」修仙網絡小說中的愛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2016c):54-61。
王冬梅。〈網絡耽美:傳統社會性別身份的複製與再現——以『鳳於九天』為例〉。《學術園地》1(2015):20-21。
王向賢。〈詭女初長――關於少女流行文化「耽美」的思考〉。2011年「權利與多元」——第三屆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天津師範大學應用社會學系。2011年6月17日到19日。
王明亞。〈耽美網絡劇勢盛原因及製作旨趣的演進〉。《視聽》8(2016):55-56。
王佩迪,編。《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臺北:奇異果文創,2015。
王萍、劉電芝。〈「同人女」現象的分析與思考〉。《青年研究》10 (2008): 37-42。
王德威。〈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文藝報電子版》。2011年6月3日。2011年6月22日。2011年7月11日。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2003。
王緯波。《心理學視野下的新興亞文化群體——中國「同人女」現狀及其產生的社會心理根源探析》。徐州:徐州師範大學基礎心理學碩士論文,2011。
王靜。〈亞文化下的耽美小說:小女人們填補情感空缺的玩具〉。《文學界》9 (2010): 33-34。
王巍。〈80後媽媽上網寫色情小說獲刑 點擊一萬次即可定罪〉。《法制晚報》。2011年3月18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1月22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4年1月23日。
白樺,編。《2003年中國文情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朱宇晴。《試論耽美小說的女性訴求》。南昌:南昌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
朱琳。〈影視作品中的「賣腐風潮」〉。《視聽解讀》12(2014):51-52。
朱麗麗、趙婷婷。〈想象的政治:「耽美」迷群體的文本書寫與性別實踐〉。《江蘇社會科學》6(2015):202-208。
血酬。〈探索網文的新可能——血酬做客北大網文課堂〉。邵燕君,《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261-72。
〈全國「掃黃打非」工作組織機構簡介〉。《中國報道》。2006年12月。
冰心。〈晉江文學城:「女性向」文學網站的興起與現狀——冰心做客北大網文課堂〉。邵燕君,《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243-60。
阮瑤娜。《「同人女」群體的倫理困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8。
李兮言。〈中國「腐女」的網絡文學生產力〉。《時代周報》。2014年4月29日。
李玉萍。〈華語網絡耽美小說簡論〉。《網絡文學研究》(2013):44-48。
李玉萍。〈網絡穿越小說的女性書寫解析〉。《中國文學批評》4(2015):101-110。
李衣雲。〈在病態與反抗的夾縫之外——論Boy’s Love論〉。馮品佳,《圖像敘事研究文集》129-78。
李國華。《中國大陸網絡耽美小說文化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
李夢瑩、楊紅旗。〈『麒麟』的耽美敘事與小說理論〉。《藝術科技》(2015):12-13。
李曦。《游走於邊緣愛情的文學主題——從同志到耽美》。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
肖映萱。〈「女性向」網絡文學的性別實驗——以耽美小說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2016b):39-46。
肖映萱。〈彪悍的「小粉紅」:論精英粉絲對晉江「女性向」網絡文學的影響〉。楊克,《網絡文學評論(第五輯)》97-112。
呂品。《現代性背景下網絡趣緣群體對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同人女」群體及耽美現象為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2008。
吳楠。〈校園耽美族〉。《大學時代》2005年5月1日。
吳慧丹。〈影視劇中基腐成潮的深度解析——以『古劍奇譚』為例〉。《今媒體》5(2015):86-87。
吳瑩、董毅然。〈青春女孩為何痴愛男同性戀動漫〉。《北京科技報》。2005年8月11日。
何淼。《他(她)與他(她)的舞台——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同性戀敘事研究(包括耽美)》。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何瑫。〈每個帝國都有它的秘密——鹿晗的粉絲帝國〉。《GQ中國》。2015年12月21日。
沈春梅、李穎穎。〈鄭州查封BL耽美小說網站 簽約作者多是20歲腐女〉。《大河網》。2011年3月21日。
沈曉曉。〈新媒體中的腐女亞文化及其商業收編——以「春晚CP」為例〉。《新聞世界》5(2015):40-41。
宋佳、王名揚。〈網絡上耽美亞文化盛行的心理學思考〉。《黑河學刊》8 (2011): 22-24。
邵燕君、庒庸,編。《2015中國年度網絡文學.女頻卷》。灕江:灕江出版社,2016。
邵燕君、林品、吳岩、趙柔柔、高寒凝、王洪喆、孫佳山。〈中國科幻文藝的現狀和前景〉。《文藝理論與批評》2(2016c):37-45。
邵燕君。〈再見「美豐儀」與「腐女文化」的逆襲:靜悄悄發生的性別革命〉。《南方文壇》2(2016a):55-58。
邵燕君。〈從烏托邦到異托邦——網絡文學「爽文學觀」對精英文學觀的「他者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2016b):16-31。
邵燕君。《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東園子。〈妄想的共同體:「YAOI」社群中的愛情符碼功能〉。譯:KONEKO。王佩迪,《別說得好像還有救》189-220。
金田淳子。〈YAOI論,為了明天其之二〉。《ユリイカ》臨時增刊特集《BLスタディーズ》。2007年12月25日。
周潞鷺。〈「基本國情」與「高桿麥麩」?——中國電視劇,粉絲社群與腐女文化〉。《戲劇與影視評論》4(2015):73-80。
柏邦妮。〈日本 女性 耽美文化〉。《環球》。2006年8月16日。
侯敏、周薦,編。《2007漢語新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風弄。〈耽美的承擔——著名網絡作家風弄做客北大網文課堂〉。邵燕君,《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273-99。
洪健媖。《薔薇花瓣中的情慾樂園-試論BL小說中隱匿的女/性》。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1。
姚培娜。《後現代視野中的耽美文學研究》。濟南:濟南大學文藝學碩士,2014。
馬中紅、陸國靜。〈她們的世界——幻想主題修辭批評視野下對同人女群體的解讀〉。6(2012):62-71。
馬季。〈網絡文學:與傳統逐漸融合,生產消費機製成型——2009年中國網絡文學述略〉。《文藝爭鳴》1(2010):128-36。
都睿、任敏。〈解讀「同人女」文學創作群體及其社會文化根源〉。《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2.2 (2010): 247-49。
索恩,馬修(Thorn, Matthew)。〈失控的女孩和女人們——日本業餘漫畫社群的愉悅和政治〉。譯:楊玲。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367-85。
徐海龍、張文樂。〈「中區」的誕生——近年來央視春晚小品對耽美亞文化的收編〉。《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3.10(2014):51-55。
徐艷蕊、楊玲。〈中國耽美(BL)小說中的情慾書寫與性/別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0(2015b):53-90。
徐艷蕊、楊玲。〈腐女「腐」男:跨國文化流動中的耽美、腐文化與男性氣質的再造〉。《文化研究》2(2015a):3-25。
徐艷蕊。〈網絡女性寫作的生產與生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15):153-160。
高晶晶。《教育社會學視閾下的腐女現象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13。
高寒凝。〈「女性向」網絡文學與「網絡獨生女一代」——以祈禱君《木蘭無長兄》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2016):47-54。
唐樂水。《耽美迷群網媒使用中的身份認同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3。
陸國靜。《耽美文化及同人女群體研究——一個基於網絡的亞文化圖譜》。蘇州:蘇州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1。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陳福民。〈在低迷中成長的網絡文學〉。白桦,《2003年中國文情報告》106-17。
孫珊珊。《耽美社群與女性空間建構——基於百度「腐女吧」的考察》。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5。
孫嘉嚀、梅紅。〈網絡文學色情化的表現及其對青少年的危害〉。《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6 (2011): 68-73。
孫嘉嚀。《「耽美文學」出版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3。
陶東風,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陶東風、胡疆鋒,編。《亞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黄盈盈,编。《中國「性」研究第30輯》。高雄:萬有出版社,2009。
梅紅。〈試論網絡同人女群體發展的新動向〉。《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4(2015):79-84。
麥克盧比,安吉拉(McRobbie, Angela)。〈傑姬:一種未成年少女的意識形態〉。譯:徐豔蕊。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219-65。
曹豐。〈小學生書包里裝些啥 日本男孩同性戀漫畫〉。《四川在線》。2003年4月2日。
雪子。〈從小眾到風口:腐文化的發展史,及其商業化困境〉。「蒙太客」微信公眾號。2016年2月14日。
閆文菲。〈耽美小說中的厭女情結〉。《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0. 5(2015):30-35。
張冰。〈論「耽美」小說的幾個主題〉。《文學評論》5(2012): 171-79。
張英。〈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網絡文學「掃黃打非」十年記〉。《南方週末》。2014年5月29日。
張茵惠。《薔薇纏繞十字架:BL閱聽人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洋。〈新世代猛女之同人女調查:耽美,與性向無關〉。《新週刊》。2006年3月1日。
張敏。《中國大陸耽美小說本土化歷程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5。
張博。〈父權的偷換——論耽美小說的女性閹割情節〉。《文學界》9(2011): 11-12。
張錦。《福柯的「異托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張露月。〈腐文化對腐女性取向影響的實證研究〉。《青年作家》4(2015):19-20。
黃鵬麗。〈尋樂,尋愛,還是尋求平等:中國的耽美小說及其「粉絲」〉。權利與多元——第三屆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會。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2011年6月17-19日。
葉紅。〈色情:毀了日本動漫?〉。《觀察與思考》3(2004):94-97。
葉華、吳曉剛。〈生育率下降與中國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社會學研究》5(2011):153-77。
葉原榮。《王子的國度:臺灣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葛志遠、龐明傑、蔡為、梁青。〈我國「耽美文化」的網絡傳播淺析〉。《經濟視角》9 (2009): 58-61。
鄒會江。〈書店竟然售黃色卡通書 街頭十本漫畫五本「黃」〉。《南方網》。2002年6月11日。
馮品佳,編。《圖像敘事研究文集》。臺北:書林,2016。
馮進。〈從晉江耽美文看中國當代女性性別身份的建構〉。黄盈盈,《中國「性」研究第30輯》。
賀沂沂。〈畸形戀情讓人作嘔,「女性向耽美」不值得提倡〉。《金陵晚報》。2004年4月6日。
賀麥曉(Hockx, Michel)。〈試論中國對網絡文學的管理與監控〉。譯:梅紅。《華文文學》4(2015):33-40。
楊克,編。《網絡文學評論(第五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楊若慈。《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臺灣言情小說浪潮中的性別政治》。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
楊玲、徐艷蕊。〈文化治理與社群自治——以網絡耽美社群為例〉。《探索與爭鳴》3(2016):66-69。
楊玲、徐艷蕊。〈網絡女性寫作中的酷兒文本與性別化想象〉。《文化研究》1(2015):166-179。
楊玲。〈粉絲小說和同人文:當西方與東方相遇〉。《濟寧學院學報》1 (2009): 47-51。
楊揄熹、劉柏因。〈全媒體時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為例〉。《新聞愛好者》3(2012): 15-16。
楊雅。〈同人女群體:「耽美」現象背後〉。《中國青年研究》7 (2006): 63-66。
楊藝。〈中國耽美題材網絡劇的發展現狀與受眾心理研究〉。《新聞研究導刊》6.20(2015):73-74。
楊鷗。〈網絡,改變的不僅僅是閱讀〉。《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6月12日。
溝口彰子。《BL進化論》。譯:黃大旺。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16。
福柯,米歇爾(Foucault, Michel)。《詞與物》。譯:莫偉民。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趙柯。〈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同性戀觀念的影響〉。《文學教育》1(2016):2。
趙絮。〈校園悄然流行「耽美」文化 專家擔心影響性取向〉。《天津日報網》。2006年1月7日。
廖文芳。《網絡耽美小說研究》。長春: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鄭丹丹、吳迪。〈耽美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對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浙江學刊》6(2009): 214-19。
鄭丹丹。〈女性集體行動與社會空間塑造——以耽美現象及粉絲組織為例〉。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展」論壇。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2009年7月19-22日。
鄭丹丹。〈異托邦建構與想象的共同體——女性閱讀中呈現的身份政治萌芽〉。《青年研究》4(2016):76-84。
鄭青青。《臺灣同人誌裡的男男性戀情想像—以臺灣霹靂布袋戲耽美迷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9。
鄭雪梅。〈大眾傳媒文化之網絡文化現象解析:網絡耽美文學流行現象中的社會心態〉。《文學界》7 (2010): 203-204。
鄭熙青、肖映萱、林品。〈「女性向.耽美」文化〉。《天涯》3(2016a):174-89。
鄭熙青、高寒凝、肖映萱、王玉玊、葉栩喬。〈同人.粉絲文化〉。《天涯》4(2016b):183-97。
鄭熙青。〈 Alpha Beta Omega的性別政治——網絡粉絲耽美寫作中女性的自我探索與反思〉《中國圖書評論》11(2015):18-27。
寧可。《中國耽美小說中的男性同社會關係與男性氣質》。天津:南開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4。
歐陽曉明。〈從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看性別角色意識的淡化〉。《社會》1(2000):22-23。
黎楊全。〈「女扮男裝」:網絡文學中的女權意識及其悖論〉。《文藝爭鳴》8 (2013): 167-72。
劉芊玥。《作為實驗性文化文本的耽美小說及其女性閱讀空間》。上海:復旦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
劉彬彬、顏晨璐。〈當前影視劇創作中的「腐女文化」辨析〉。《電影評介》7(2014):80-82。
劉雪平。《文本重構與性別敘事——中國大陸網絡耽美同人小說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
潘綏銘。〈獨生子女的性別意識〉。《百科知識》6(2012):57-58。
潘黎,康斯坦特(Penley, Constance)。〈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及大眾文化研究〉。譯:賀玉高。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256-74。
薛靜。〈渴望絕境:「後啟蒙」時代的網絡言情——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南方文壇》5(2015):44-46。
盧盈、曾燕敏。〈部分中學女生沈迷同性戀漫畫 性取向恐易出問題〉。《當代生活報》。2006年1月5日。
戴菲。〈高校腐女存在現狀及相關問題分析〉。《校園心理》12.2(2014):106-07。
戴爾,理查(Dyer, Richard)。〈娛樂與烏托邦〉。譯:宋偉傑。《當代電影》1(1998):68-74。
戴錦華、羅皓菱。〈戴錦華談2015年國產電影:歷史成了幽靈 把幽靈當做解決的可能〉。《北京青年報B1版》。2016年3月1日。
戴錦華。〈後革命的幽靈種種(The Specters of Post-Revolution)〉。「海螺社區」微信公眾號。2017年3月12日。
藍淋。〈頂級耽美家跟你談耽美〉。「湯圓創作」微信公眾號。2015年10月4日。
藍愛國。〈網絡文學的題材類型〉。《社會科學戰線》6 (2008): 176-81。
藍懷恩。〈「同人女」觀看男人?〉。《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1月11日。
韓冰、劉超越。〈耽美影視作品中的異類文化與審美特徵〉。《電影文學》22(2015):52-54。
謝奇任。《致我們的青春:臺灣、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網路小說產業發展》。臺北:秀威經典,2016。
蘇威。《耽美文化在我國大陸流行的原因及其網絡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09。

“China fans hooked on ‘gay love’ in Sherlock.” My Paper. 6 Jan 2014.
Didi, Kirsten Tatlow. “Why Many Young Chinese Women Are Writing Gay Male Erotica.” The New York Times. 22 May 2014.
Hills, Matt. Fan Cul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Keft-Kenedy, Virginia. “Fantasising Masculinity in Buffyverse Slash Fiction: Sextuality, Violence, and the Vampire.” 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7 1(2008): 49-80.
Saito, Kumiko. “Desire in Subtext: Gender, Fandom, and Women’s Male-Male Homoerotic Parodies in Contemporary Japan.” Mechademia 6(2011):171-91.
“Sex stories and censors.” The Economist. 14 November 2015. 44.
Tsui, Ming., and Lynne Rich. “The Only Child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Girls in Urban China.” Gender & Society 16.1(2002):74-92.
Wei, Wei. “Resistance in dreaming: a study of Chinese online boy's love fandom.”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8 May 2008.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