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6.2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健
作者(外文):Chen, Jian
論文名稱(中文):《史記》漢丞相人物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Description of Prime Ministers of Han Dynasty in Shiji
指導教授(中文):林聰舜
指導教授(外文):Lin, Tsung-Shun
口試委員(中文):郭永吉
張菀琤
口試委員(外文):Kuo,Yung-Chi
Chang,Wan-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469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史記西漢丞相人物書寫歷史觀察
外文關鍵詞:ShijiPrime Ministers of Han DynastyCharacter writingHistorical observ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史記》開創以紀傳體建構歷史的敘述模式,其因人立傳、藉人系事,以人物主體的行為活動描摹歷史變遷的多重面貌。本論文以《史記》西漢丞相為研究對象,嘗試跳脫出傳統歷史人物研究與評價之框架,將西漢丞相人物置於司馬遷獨樹一幟的紀傳體書寫之中加以檢視,觀察丞相人物在西漢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與日益集權的帝國中如何與時代歷史展開有效的互動。在此基礎上挖掘出西漢丞相人物身上所蘊藏的某些重要的歷史面向,藉此呈現出西漢帝國轉型、思想演變、君臣矛盾、權力鬥爭、官僚吏治等深層歷史意義與內涵,進而體會太史公對歷史獨具慧眼的洞察與紀傳體「藉人明史」之絕妙;並總結太史公巧藉獨特的筆法揭示更深層隱微的漢初歷史真相,在《史記》文史互相映射之旨趣下加深對太史公「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理解。
As the precedent of presenting history in annals-biography style, Shiji describes historical changes by telling the deeds of people. Focusing on prime ministers of Han Dynasty, the paper tries to discard the traditional way to study and judge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look closely at prime ministers of West Han Dynasty in the unique view of Sima Qian, in order to discover how those prime ministers acted during such a complicate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a power-centralized empire. On this basis, some important historical aspects hidden in those prime ministers will be exposed, to show the deep historical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many things,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 Han, ideological evolu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mperor and courtiers, competition for power,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and so on. At the end, conclusion of passages and characters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made, in order to present Sima Qian’s excellent insight into history and the brilliance of annals-biography which tells history through the deeds of people; the conclusion also shows how Sima Qian revealed the hidden historical facts of early Han Dynasty with his unique writing skills, and how to understand his words “Comprehend the change of the pass and the present and form one’s own personal opinion” with the combined beaut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前賢研究之回顧 8
第三節、研究步驟與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功高身危與帝王恩薄——以蕭何、周勃、周亞夫人物書寫為例 23
第一節、開國功臣「功名之會」的政治宿命 23
一、〈蕭相國世家〉中蕭何人物書寫 24
(一)勞苦功高一賢相 24
(二)戰戰兢兢一忠臣 29
二、「功臣避禍」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36
(一)劉邦與開國功臣之間弔詭、矛盾、緊張的關係 36
(二)劉邦對開國功臣之猜忌與毒害 39
第二節、文景時期功臣集團的悲歌 42
一、〈絳侯周勃世家〉中周勃、周亞夫人物書寫 42
(一)周勃:木彊敦厚鄙樸人 42
(二)周亞夫:剛烈正直真將相 47
二、「功臣遭禍」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53
(一)外藩入朝的文帝與中央朝廷功臣之矛盾 54
(二)皇權膨脹的景帝與日益衰退的軍功集團之衝突 56
小結 60

第三章 帝國轉型與思想演變——以曹參、公孫弘人物書寫為例 62
第一節、漢初新形勢與黃老思想政治之互動 62
一、〈曹相國世家〉中曹參人物書寫 63
(一)攻城略地一武將 63
(二)治世安民一名相 67
二、「飲酒自頹放」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72
(一)革秦之弊的時代回應 73
(二)黃老思想付諸於漢初政治實踐 75
第二節、大一統帝國與儒生儒學之互動 80
一、〈平津侯主父列傳〉、〈儒林列傳〉中公孫弘人物書寫 80
(一)曲學阿世一詐臣 80
(二)弘揚儒道一健將 85
二、儒生「拜相封侯」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88
(一)儒生與帝國新形勢之相遇 89
(二)國家養士:儒生的官僚化 90
(三)登帝國之廟堂:儒學的異化 93
小結 95

第四章 權鬥黑幕與官場醜態——以竇嬰、田蚡、石慶、衛綰人物書寫為例 97
第一節、貴戚恩怨權鬥的悲劇 97
一、〈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竇嬰、田蚡人物書寫 97
(一)竇嬰:不知時變的貴戚丞相 97
(二)田蚡:仗勢欺人的貴戚丞相 105
二、「恩怨糾葛,權勢相傾」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112
(一)竇氏與王氏兩大外戚勢力之權力鬥爭 113
(二)漢武帝與王、田外戚勢力之矛盾衍變 114
第二節、專制皇權下樣板官僚的荒誕 119
一、〈萬石張叔列傳〉中石慶、衛綰人物書寫 119
(一)石慶:醇謹慎微、無所匡言的丞相 119
(二)衛綰:醇謹無他、終無可言的丞相 123
二、「恭順醇謹」書寫背後的歷史觀察 126
(一)專制皇權下的產物 126
(二)庸官宦達的荒誕 130
小結 132

第五章 結論 134
第一節、妙筆傳旨:巧藉史家筆法揭示隱微的歷史真相 134
一、藉由特殊的細節描寫以揭示 135
二、藉由人物自白、他人語、對話、歌謠等語言以揭示 136
三、藉由「緊敘的一筆」與「補敘的史料」以揭示 138
四、藉由「太史公曰」以揭示 140
第二節、藉人明史:漢丞相人物書寫與歷史面向 142

附錄:《史記》漢丞相資料表 149
參考文獻 153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陸賈,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漢•賈誼,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程顥,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凌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于慎行著,清•黃思彤評註《於文定公讀史漫錄》,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明•茅坤《史記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註《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訂《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包世臣撰,李星校點《包世臣全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7年版。
清•湯諧《史記半解》,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清•牛運震《史記評註》,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8月。
清•金聖嘆著,張國光點校《金聖嘆批才子古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清•劉鹹炘《四史知意》,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
清•劉大櫆著,吳孟復標點《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見思點評《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民•李景星,陸永品點校整理《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王國維等《司馬遷其人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9月。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1月。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第2版。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6月初版。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淨出版社,1995年10月。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之時代畫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玉屏《西漢前期的政壇》,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
張大可《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8月。
張大可、徐日輝《張良蕭何韓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1月。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9月。
彭衛《歷史的心境——心態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4月。
程金造《史記管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翦伯贊《秦漢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4月1版1刷。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 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5月。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錢穆《秦漢史》,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
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
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韓兆琦《史記題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謝天佑《專制主義統治下的臣民心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日〕西嶋定生,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1版。
〔韓〕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入《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頁253-284。
祝總斌〈西漢宰相制度變化的原因〉,《歷史研究》,第2期,1986年4月,頁110-126。
李偉泰〈《漢書》對《史記》的補正——以賈誼、晁錯、公孫弘、董仲舒的事蹟為例〉,《臺大中文學報》,5期,1992年6月,頁161-187。
馬勇〈公孫弘,儒學中興的健將〉,《孔子研究》1993年4月2日,頁62-70。
秦學頎〈漢武帝與外戚政治〉,《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頁97-103。
逯耀東〈「巫蠱之禍」與《史記》的成書〉,《臺大歷史學報》,18期,1994 年12月,頁39-61。
張文安〈《史記•儒林列傳》寫作旨趣考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6月第28卷第2期,頁79-82。
譚浩〈周亞夫與漢初功臣集團的沒落〉,《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5月,頁234-237。
蓋翠傑〈遮蔽與澄明——《史記•張丞相列傳》探微〉,《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1年9月,頁8-12。
劉蘊之〈庸人宦達的淵藪──讀《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劄記〉,《民族藝術》,2001年第4期,頁52-57。
朱紹侯〈呂後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頁12-16。
蔣非非〈漢初蕭曹相位之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頁92-99。
劉國民〈「曲」與「直」的悖立整合———西漢儒者公孫弘人格形態的新詮釋〉,《天府新論》2004年第4期,頁95-98。
王鳴春〈漢武帝時期丞相頻更因由之分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6月,頁105-110。
鄭曉時〈漢初「誅呂安劉」政變的過程與歷史意義〉,《臺灣政治學刊》第八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85-244。
李偉泰〈司馬遷對蕭何的褒揚與貶抑〉,《歷史文獻研究》第27輯,2008年9月,頁140-151。
李清川、熊嘯《漢武帝朝丞相群體研究》,《法制與社會》27期,2008年9月。頁304-306。
袁德良〈思想史視野中的公孫弘〉,《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3月,頁65-70。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滙流〉,《歷史與思想》,2009年,頁1-46。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反智論與中國政治的傳統」餘論〉,《歷史與思想》,2009年,頁47-75。
林聰舜〈《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89-122。
黃世錦〈《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人物形象析論〉,《嘉大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9月,頁149-182。
諸葛俊元〈《史記》政治書寫管窺——以漢初開國武將列傳為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第八期,2013年,頁143-171。

四、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金聖日《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董平均《西漢分封制度研究—西漢諸侯王的隆替興衰考略》,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餘全介《秦漢政治與儒生——兩百年政治風雲與儒學獨尊》,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何玉如《《史記》漢初五功臣列入世家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蔣秋華《《史記》相形象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李會娟《《史記》七十列傳傳主及立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陳金龍《西漢前期用人研究——以主要官職的選任為例》,湘潭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4年。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