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31.25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伊凡
作者(外文):Chen, Yi-Fan
論文名稱(中文):陸豐坎石潭軍話的語言接觸與歷史演變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Historical Change of Lufeng Kanshitan Junhua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張麗麗
江敏華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Li-Li
Chiang, Min-Hu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3041468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軍話明代官話語言接觸比較研究
外文關鍵詞:JunhuaMing MandarinLanguage contactCompar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篇論文主要討論了廣東省陸豐市坎石潭軍話的發展與演變。軍話,又称「軍家話」、「軍聲」,是具有方言島性質的方言,因明代軍所制度中的軍戶而得名。目前已發現的軍話點分別分佈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浙江和台灣。軍話作為一種瀕危方言,近年來逐漸受到了方言學者們的關注與重視,很多軍話點的語音及部分詞彙均已經記錄,得到了保存。許多方言學者也從軍話使用者的族譜及當地方志、周邊方言等方面去追尋軍話的成因與成分來源,雖對軍話的定論不盡相同,但大家都認同軍話的形成與明代官話有很大的關係。
坎石潭位於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其村民汪氏一族均操持軍話。但汪氏一族祖先並非明代衛所制度下的軍戶,其軍話傳自於四世祖之妻向氏媽。向氏原籍為坎石潭附近的陸軍村,且據說在另一軍話方言點平海千戶所(今惠州平海)居住過,所以坎石潭軍話的來源之一極有可能是平海軍話。加之坎石潭附近皆為閩語區和客語區,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坎石潭軍話既受到了閩語、客語的影響,同時也因為村內、族內較為純粹的封閉的語言環境較之平海軍話保留了更多的明代官話特征。
過去雖有些關於軍話的研究與討論,但主要集中在音韻和詞彙的描述上,關於軍話語法的研究並不多。本文透過田野調查收集所得的坎石潭軍話語料,使用文獻探討與比較分析法,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討論,分別是語言接觸與歷史演變。語言接觸是歷史演變的一個動因,而語言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也包含了對原語言的結構規則的承襲與發展。坎石潭軍話裡有一些來自於閩語、客語、粵語的詞語借用,而且其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也受到臨近方言的影響。另一方面,坎石潭軍話裡還保有許多帶有南方官話色彩的詞彙,其知莊章聲母也部分保有《西儒耳目資》裡所記載的南京官話的語音特點,其句法在沿用南方官話的基本框架的同時也借入了閩語裡的虛詞,形成了其獨特的句式結構。
This thesis focuses on Language Contact and Historical Change of Lufeng Kanshitan Junhua. Junhua also called Juajia Hua or Junsheng, which is a kind of speed island in Guangdong, Hainan, Guangxi, Fujian, Zhejiang and Taiwan. Junhua had been considered as an endangered dialect and most of these Junhua dialects have been recorded. Some scholars researched into the origin of Junhua from the pedigree of native speakers’ clan, when some scholars prefer to focus on the chorography. Most of the scholars agree that Junhua is relevant to the Ming Mandarin.
Kanshitan is in Da-an town, Lufe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he Kanshitan Junhua native speaker learned their Junhua from one of their ancestor called Xiang Mom, who is a Pinghai(a town in Huizhou city) Junhua speaker lived in Lujun village near Kanshitan. It makes Kanshitan Junhua quite different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s perceived that the emergence of Junhua dialects is because of Wei-suo卫所institution in Ming Dynasty.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near Kanshitan speak Hokkien and Hakka, which cause plenty of loanwords in Kanshitan Junhua. However, Kansihtan Junhua also reserves some grammatical features for the speakers’clan relation.
There are several studies on the discussion of Junhua and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phonetic system. The data of Kanshitan Junhua described in this thesis are from field word and it will be discussed as comparative study and language contact study. There are some loanwords in Kanshitan Junhua which loaned by Hokkien, Hakka and Cantonese when its phonetics system and morphology are also changed because of language contact. Meanwhile, some Ming Mandarin vocabulary which is different with southern dialects is also be found in Kanshitan Junhua. Moreover, the initial Zhi Zhuang Zhang in Kanshitan Junhua are same as southern Mandarin in Ming dynasty recorded in Xiru Ermuzi. Kanshitan Jun preserves syntactic structure from southern mandarin when some expletives of Hokkien are borrowed as wel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2
1.2.1. 軍話歷史文獻記錄 2
1.2.2. 軍話方言調查 5
1.2.3. 明代官話研究文獻回顧 9
1.2.4. 明代官話音韻研究回顧 10
1.2.5. 明代官話句法研究回顧 11
1.2.6. 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研究回顧 13
1.3.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4
1.4.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5
1.5. 坎石潭軍話語言特點概述 17
1.5.1. 坎石潭軍話的使用情況與歷史背景 17
1.5.2. 坎石潭軍話的語音特點 19
第二章 語言接觸下的借用(borrowing) 23
2.1. 借詞(borrowing of word) 24
2.1.1. 詞彙借用 25
2.1.2. 語法詞的借用 42
2.2. 軍話方言與明代官話不同的音韻成分 44
2.2.1. /f/聲母的丟失 44
2.2.2. 鼻化韻 45
2.2.3. 濁音b聲母 46
2.3. 詞法、句法上的借用 47
2.3.1. 構詞法的變化 47
2.3.2. 合音否定詞 48
2.3.3. 句子語序 49
2.3.4. 小結 50
第三章 坎石潭軍話的歷時演變 52
3.1. 坎石潭軍話對明代南方官話語音的保留 52
3.1.1. 入聲及鼻音韻尾的保留 52
3.1.2. 知莊章聲母的演變 53
3.1.3. 中原音韻寒桓韻母 54
3.2. 明代官話詞法與坎石潭軍話 55
3.2.1. 明代官話詞彙在坎石潭軍話裡的不完全對應 55
3.2.3. 人稱代詞 58
3.2.4. 疑問代詞 60
3.2.5. 坎石潭軍話裡的被動句與處置句 65
3.3. 坎石潭軍話與明代官話 68
第四章 結論 71
參考文獻 74
附錄 81
坎石潭軍話語法例句 81
1. 詞類 81
1.1. 副詞 81
1.2. 代詞 86
1.2.1. 疑問代詞 86
1.3. 助詞 90
1.3.1. 動態助詞 90
1.3.2. 語氣助詞 98
2. 句式 105
2.1. 被動句 105
2.2. 比較句 106
2.3. 處置句 108
2.4. 動賓句 109
2.5. 動賓補句 110
2.6. 否定句 111
2.7. 給字句 112
2.8. 兼語句 113
2.9. 「來」「去」句 113
2.10. 連動句 114
2.11. 雙賓句 114
2.12. 疑問句 115
2.13. 主謂謂語句 117
3. 句式結構 117
3.1. 定中結構 117
3.2. 聯合結構 118
3.3. 中補結構 119
3.4. 狀中結構 121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明·歐陽燦等修,陳于宸等纂,《瓊州府志》,明萬曆年間。
明·曾邦泰等纂修,《萬曆儋州志》。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明·李邊編著,朴在淵校點,《訓世評話》。韓國忠南牙山市:鮮文大學校翻譯文獻研究所,1997。
明·利瑪竇、金尼閣(意)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九江書會編著,改訂版《官話指南》四卷。九江印書局活字本,1893。
清·吳泰壽編著,《官話指南總譯》。日本東京市:文求堂書店,1923。
清·張雋、邢定綸、趙以謙纂修,郭沫若點校,《崖州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郝玉麟、魯曾煜纂修,《廣東通志》,《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影印本,1731。
清·連橫撰,《台灣語典》,1978年,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民國·周文海修,盧宗棠等纂,《感恩縣志》,民國二十年(1931)威文出版社鉛印本影印本。

二、近人論著
丘學強.1997.<平海、坎石潭、青塘軍話初探>,景濱鄧編,《漢語方言論文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頁58-77。
丘學強.2000.<青塘軍話中的粵語成分>,《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頁59-61。
丘學強.2001.<廣東軍話語言特點概述>,《暨南大學漢語方言學博士研究生學術論文集》,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頁3-27。
丘學強.2005.《軍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卓敏.1980.《李氏中文字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初版。
李宗江 1999.《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李泰洙.2003.《「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新魁.1986.《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呂叔湘.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
吳福祥.2007.《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2007.2:3-23。
汪維輝.2003.<關於《訓世評話》文本的若干問題>,《語言研究》,2003.23(4):55-61。
汪維輝.2005.<《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史更替>,《中國語文》,2005.6:545-556。
汪維輝.2006.<論詞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語言研究》2006.2:85-90。
邵榮芬.1998.<《韻法橫圖》與明末南京方音>,《漢字文化》1998.3:5-27。
林清書.2000.<武平中山軍家話與贛方言>,林立芳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韶關:韶關大學學報編輯部,頁27-32。
林清書.2011.<再說武平中山軍家話與客贛方言的關係>,《龍岩學院學報》2011.4:11-16。
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封傳兵.2014.<明代南京官話的語音系統及其歷史地位>,《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54-258。
陳怡君.2013.<漢語南方方言指示代詞發展趨向試析──從地理分布及語法化角度的觀察>,《中国語学》2013.260:113-131。
陳保亞. 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 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雲龍、林營.2001.<廣東電白「舊時正話」音系>,《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1.5:93-95。
陳曉錦.2004.<一個屬於閩方言的軍話>,《中國語文研究》2004.1:48-51。
梅祖麟.2000.《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麥耘.1991.<論近代漢語-m韻尾消變的時限>,《古漢語研究》1991.4:21-24。
梁玉璋.1990.<武平縣中山鎮的「軍家話」>,《方言》1990.3:192-203。
梁猷剛.1984.<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方言》1984.4:264-267。
梁猷剛.1985.<語言複雜的海南島儋縣那大鎮>,《方言》1985.1:66-67。
張美蘭、戰浩.2016.<從《官話指南》方言對譯本看官話與滬語、粵語動詞的異文表達>,《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6.34(4):1-7。
張美蘭.1998.<《訓世評話》詞語考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135-138。
張美蘭.2002.<《訓世評話》中的授與動詞「給」>,《中國語文》2002.3:281-283。
張美蘭.2012.<從《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變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152-162。
張美蘭.2013.<明初漢語常用詞新舊質素的興替變化──以《訓世評話》為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3.15(4):41-49。
張美蘭.2013b.<從《訓世評話》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歷史語言學》2013.1:174-186.
張美蘭.2016a.<常用詞的歷時演變在共時層面的不平衡對應分布——以《官話指南》及其滬語粵語改寫本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54-63。
張為閔.2008.<「龍吟塘軍話」的語言現象及其考>,《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08.3:3-25。
張屏生、呂茗芬.2006.<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家教.1957.<海南臨高的「蘇東坡話」>,《蘭州大學學報》1957.1:69-76。
黃彬.2011. <《訓世評話》句法研究>,重慶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樹先,鄭春蘭. 2006.<試論漢藏語系核心詞比較研究>,《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2:7-11。
黃曉雪.2010.<「持拿」義動詞的演變模式及認知解釋>,《語文研究》2010.3:48-52。
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2010.《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寶奎.2001.<試論《順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的性質>,《古漢語研究》,2001.3:6-10。
曾曉渝.2015.<明代南京官話移民語言的歷史演變差異解釋>,《語文研究》2015.3:12-16。
湯廷池. 1989.《漢語詞法句法續集》,台北:學生書局。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楊耐思.1981a.<近代漢語-m的轉化>,《語言學論叢》7:16-27。
楊耐思.1981b.《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詹伯慧.1959.<海南話「軍話」語音概述>,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輯部編,《語言學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127-149。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廈門大學、漢語方言研究室主編.1982.《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10月初版。
趙葵欣.2012.《武漢方言語法研究》,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熊正輝.1990.<官話區方言分ts tʂ的類型>,《方言》1990.1:1-10。
黎新第.1995.<明清時期的南方系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報》1995.4:81-89。
黎新第.2003.<明清官話語音及其基礎方音的定性與檢測>,《語言科學》2003.1:1-9。
魯國堯.2007.<研究明末清初官話基礎方言的廿三年歷程——「從字縫里看」到「從字面上看」>,《語言科學》2007.2:3-22。
劉春蘭.2010. <《訓世評話》語法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堅.1992.<《訓世評話》中所見明代前期漢語的一些特點>,《中國語文,》1992.4:287-293。
潘家懿.1998.<軍話與廣東平海「軍聲」>,《方言》1998.1:41-47。
潘家懿.1998.<軍話與廣東平海軍聲>,《方言》1998.1:41-47。
潘家懿.1999.<粵東地區的一座「語言學校」──惠東縣多方言現象述略>,《漢語雙方言》1999.6:224-236。
錢曾怡.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山東濟南:濟南齊魯書社。
龍果夫 (Aleksandr A. Dragunov) 著,唐虞譯.1959.《八思巴字與古漢語》。北京:科學出版社。
戴黎剛.2008.<閩南話鼻化韻的歷史演變>,《語言研究集刊》2008.1:53-64。
應裕康.1970.<洪武正韻韻母音值之擬訂>,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硏究室主編:《許詩英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頁275-322。
嚴修鴻.1995.<武平中山鎮的「軍家話」>,《福建雙語雙方言研究》,香港:漢學出版社,頁210-226。
羅杰瑞(美)著,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常培.1959.<論龍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話》>,《中國語文》1959.12:575-581。
三、英文文獻
Bussman & Hadumod. 2000.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Gregory P. Trauth and Kerstin Kazzazi,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Haugen, E. 1950.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26(2), 210-231.
Myers-Scotton, C. 2005. Multiple v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Wiley-Blackwell.
Swadesh, M. 1952. Lexico-statistic dating of prehistoric ethnic contac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orth American Indians and Eskimo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96(4), 452-463.
Swadesh, M. 1954. Time depths of American linguistic grouping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3), 361-377.
Thomason, S. G., & Kaufman, T. 2001. Language contact.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rask, R. L. 1996.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Arnold.
四、網路電子資源
《陸豐文史》第三輯,陸豐宣傳文化網,http://www.lfxcw.gov.cn/category/38/42/103(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nthulib-oc.nthu.edu.tw/ihp/hanji.htm(使用時間:2016年8月-2017年9月)
五、佚名文献
佚名.1987.<平海古城與「軍聲」>,《惠江文史》(1)。
佚名.2010.陸豐坎石潭汪秀鐘藏《汪氏族譜》修訂印刷本。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