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15.4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宜蓉
作者(外文):Li, Yi-Rong
論文名稱(中文):臺灣公害侵權民事求償的現狀與未來
論文名稱(外文):The Current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陳宛妤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an-Yu
口試委員(中文):陳仲嶙
邱玟惠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ung-Lin
Chiu, Wen-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號:102074502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公害侵權團體訴訟總額裁判RCA案中石化台鹼安順廠污染案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TortsCollective RedressLump Sum AwardRCA Pollution CaseTainan An-Shuen Pollution Ca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收藏:0
臺灣進入工業社會後,許多有害物質因工業化生產排放至環境中,污染環境並造成人民權益受損,公害事件因而出現,至今仍層出不窮。除了行政管制手段與侵害排除救濟阻止污染繼續外,公害污染已造成權利與利益侵害,公害受害人仍須透過民事求償機制,方能獲得賠償,並使污染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本文欲透過過去公害事件民事求償案例分析,特別是著名的RCA工傷案與中石化台鹼安順廠污染案,整理不同公害事件中法院見解的差異,並試圖分析不同公害事件適合的救濟途徑與訴訟上可能面臨的法律困境與突破的主張。
研究來源主要為我國民事判決與公害糾紛裁決書,並輔以相關報導與文獻,描繪公害事件求償的全貌。從求償現況分析,200人以下的案件為多數,起訴請求的損害多為財產權侵害的類型,推論係因財產權損害易於證明,且受害人較有受害意識。而大規模公害侵權事件,其共通性則為損害程度嚴重、污染時間長、污染者為大型企業或國營企業,受害人相對於污染行為人,在社會地位、經濟能力與專業知識上均處於不對等之狀態。程序法上常見的議題為,起訴方式選擇、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選定公益社團法人的要件爭議、總額裁判適用,與舉證責任減輕的實踐。實體法上議題則有,公法上環境保護法規排放標準與侵權行為之違法性與有責性關聯,疫學因果關係之操作爭議等。同樣爭議,不同判決採取的認定標準可能有所差異,如各法院認定疫學因果關係之流行病學證據性質不同,疑將疫學因果關係與蓋然性理論混淆等問題。此外,最重要的議題,是不同公害判決中對於賠償數額的標準極為不一致。部分列出明確之計算公式,部分則僅由法院直接載明數額,此雖係因案件性質差異而起,但本文認為法院仍應盡可能建立一清楚之數額認定標準,方能確實保障原告與被告的權利。
基於賠償數額認定之問題,本文認為善用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第2項總額裁判制度,能妥善處理此問題,並加快公害事件求償速度,使受害人及時獲得救濟。首先,本文整理過去總額裁判制定背景,曾將公害事件納為處理目標之一,其二,透過學者關於總額協議對內性質與對外性質之解釋,即能避免違反損害賠償的填補原則,其三,依據公害案件損害難以證明之特性,或許應適度使損害填補原則在公害案件中退讓。本文並以美國集體訴訟制度下的總計法與法國新團體訴訟制度的賠償數額分階認定模式,比較總額裁判制度,建議我國應參照性質較相似之法國法,將總額裁判與分階審理模式互相配合,以兼顧被告權利保護與訴訟經濟,對於總額之數額認定,建議將參酌因素予以量化,以建立明確之認定標準。最後對於公害事件之時效期間延長與賠償數額認定簡化,建議增訂特別法,使得公害事件受害者能確實獲得保障。
Sinc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y cause injury to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polluted geographic area, it would be a serious issue in modern society. Hence, this thesis intended to focus on the civil l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had conducted an analysis upon the current cases in Taiwan, and emphasized the judgment on RCA Pollution Case and the Tainan An-Shuen Pollution Case.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various legal issues throughout the whole litigation, including the issues of liability, the amount of relief, the restrictive prescription and different paths to initiate the action.
The cases showed that the claims varied from the scales of the pollution. The claims of personal injury often be founded in mass torts, while the small size pollution torts often claimed for property damage only. Furthermore, the judgments in different cases showed disagreements on common issues, such as the way to determinate causation or the amount of damage.
This thesis concluded that the courts should determinate the amount of damage in an explicit way with formula or statistical evidence, and determinate the damage with aggregate assessment under the Article 44-1 of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In respe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such as the difficulties of proof, or latent disease caused by pollution, restrictive prescription should be extended in the Environmental Law for mass environmental tor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文獻回顧 2
第三項 問題提出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一項 名詞定義 7
第二項 研究限制 9
第三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臺灣公害事件團體訴訟現況 10
第一節 臺灣公害事件 10
第一項 社會背景 10
第二項 臺灣公害事件簡述 13
第三項 事件特性 20
第二節 以民事訴訟求償之重大公害案件(一)──RCA工傷案 21
第一項 案件事實 21
第二項 求償經過 21
第三項 雙方主張與本件爭點 23
第四項 法院判決概述 26
第三節 以民事訴訟求償之重大公害案件(二)──中石化(台鹼)安順廠污染案 45
第一項 案件事實 45
第二項 雙方主張與本件爭點 47
第三項 法院判決概述 50
第四節 從前述案件看公害案件循民事救濟之困境 69
第一項 RCA工傷案與中石化安順廠污染案之異同 69
第二項 民事實體法主張上之問題 72
第三項 民事程序法上之問題 74
第四項 其他困境 79
第三章 公害事件民事求償問題探討 81
第一節 公害事件民事求償概論 81
第一項 公害事件民事求償的途徑 81
第二項 公害糾紛調處與裁決 84
第二節 公害訴訟流程各階段之議題 86
第一項 起訴方式 86
第二項 審理階段 98
第三項 判決與執行 102
第三節 公害事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103
第一項 侵權行為三類型 103
第二項 侵權行為要件 104
第三項 時效制度 122
第四章 公害侵權總額賠償之可能──借鏡美國法與法國法 130
第一節 總額裁判之立法與適用 130
第一項 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之立法 130
第二項 總額協議與總額裁判之要件 136
第二節 美國集體訴訟損害賠償總計法 140
第一項 美國集體訴訟概述 140
第二項 損害賠償額計算與分配方法 146
第三項 總計法與總額裁判之比較 149
第三節 賠償予團體之立法──以法國法為例 150
第一項 法國團體訴訟之類型 150
第二項 與我國總額裁判之比較 157
第四節 個別請求權判斷突破之可能 157
第一項 訴訟法上分階審理 158
第二項 實體法上之解釋 160
第三項 逕以總額判斷之效益 162
第五節 小結 162
第五章 結論 164
第一節 我國公害事件的回顧與檢討 164
第二節 立法政策建議 165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66
參考文獻 168
附表一:其他公害民事判決 173
附表二:2012年至2015年公害糾紛裁決書比較(節錄) 177
附錄一:法國環境法中譯條文(第141條之1至第142條之4) 179

中文文獻

專書
工作傷害受人協會、原台灣美國無線公司員關懷(2013)。〈RCA大事記〉,《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2009)。《民事訴訟法新論》,九十八年修訂版。台北:自刊。
王昱之(1993)。《公害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美國毒物侵權行為訴訟為中心》。司法院八十一年度出國專題研究報告。
王榮德(2010)。《流行病學方法論》,二版。台北:健康文化。
王澤鑑(2011)。《民法總則》,2011年8月版。台北:自刊。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台北:自刊。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增訂新版。台北:自刊。
司法院編印(1995)。《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十一)》。
沈冠伶(2006)。〈從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之新制再論「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擴散行損害」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途徑〉,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委員會(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61-186。台北:元照。
沈冠伶(2012)。《程序保障與當事人》。台北:元照。
沈冠伶(2012)。《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二版。台北:元照。
邱聯恭(1992)。《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台北:自刊。
邱聯恭(2005)。《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四)》。
邱聯恭(2012)。《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12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邱聰智(1987)。《公害法原理》,二版。台北:自刊。
姚瑞光(2012)。《民事訴訟法論》。台北:自刊。
姜世明(2004)。《新民事證據法論》,二版。台北:學林。
姜世明(2015)。《民事訴訟法(上冊)》,四版。台北:新學林。
柯澤東(1993)。《環境法論》,二版,台北:自刊。
孫森焱(2014)。《民法債編總論(上)》,修訂版。台北:自刊。
許士宦(2016)。《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
陳信行(2016)。《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陳計男(2014)。《民事訴訟法論》,六版。台北:三民。
陳榮宗(1987)。《訴訟當事人與民事程序法》,台北,自刊。
陳聰富(2002)。《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陳聰富(2004)。《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陳聰富(2008)。《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黃國昌(2010)。《民事訴訟法教室I》,二版。台北:元照。
葉俊榮(2010)。《環境政策與法律》,二版。台北:元照。
葉俊榮(2010)。《環境政策與法律》,二版。台北:元照。
魏大喨(2015)。《民事訴訟法》。台北:三民。

期刊論文
王毓正(2016)。〈淺析舉證責任倒置制度於RCA判決中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53期,頁31-44。
王韻茹(2016)。〈RCA判決與環境責任法制之關聯性〉,《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頁45-54。
吳志正(2008)。〈以疫學手法作為民事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1期,頁205-236。
吳淑莉(2010)。〈從台鹼案論企業併購者關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責任之繼受〉,《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4期,頁1-44。
沈冠伶(2015)。〈消費者損害賠償團體訴訟之事案解明及證據調查──從自來水案到塑化劑案〉,《台灣法學雜誌》,第263期,頁47-82。
沈冠伶(2015)。〈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頁1237-1326。
林宜平(2007)。〈女人與水──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第21期,頁185-212。
林昱梅(2015)。〈土壤污染行為人整治責任概括繼受之法律問題──以德國法之比較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3期,頁41-97。
邱惠美(2005)。〈從團體訴訟論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楊美鈴主編,《消費者保護研究第11輯》,頁109-150,台北:消保會。
姚志明(2015)。〈RCA事件與疫學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247期,頁21-44。
姜世明(2003)。〈選定當事人制度之變革──兼論團體訴訟〉,《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頁8-26。
姜世明(2010)。〈證據共通原則─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二一八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2期,頁210-214。
紀鈞涵(2005)。〈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之問題點與修正建議〉,《萬國法律》,第144期,頁31-58。
紀鈞涵(2006)。〈環境保護訴訟之原告適格─以日本環境保護訴訟之學說、判例為借鏡〉,《律師雜誌》,第323期,頁39-61。
高金枝(1981)。〈淺介團體訴訟〉,《法學叢刊》,第26卷第1期,頁65-72。
張訓嘉(2006)。〈中石化安順廠污染場址之法律求償實務經驗〉,《律師雜誌》,第323期,頁24-34。
許士宦(2003)。〈集團利益保護程序之新開展─以團體不作為訴訟之一般化為契機〉,《司法周刊》,第1149期,頁2-3。
陳信行(2011)。〈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從Daubert爭議看法律、科學與社會〉,《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2期,頁17-60。
黃國昌(2011)。〈被選定公益社團法人的原告適格─以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的要件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183期,頁 19-32。
黃國昌、張文郁、葉俊榮(主持)(2016)。〈職災及公害集體訴訟相關法律問題探討──從RCA案談起研討會(2):選定當事人制度以及總額給付(會議記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93期,頁164-168。
溫俊富(2016)。〈誠信原則於時效抗辯中之適用─借鑑於日本塵肺訴訟案例〉,《台灣法學雜誌》,第293期,頁131-144。
蘇惠卿(2012)。〈疫學因果關係於公害訴訟之運用──民法研討會第五十九次研討會會議紀錄〉,《法學叢刊》,第225期,頁 127-139。
顧立雄、孫迺翊(1995)。〈從鶯歌鎮陶瓷廠空氣污染糾紛談我國公害民事救濟關於因果關係與違法性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8期,頁95-101。
Brian MacMahon(主講),王榮德、季瑋珠(譯)(1984)。〈癌症流行病學〉,《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3期,頁2-9。
Paul Jobin、曾育慧(2011)。〈白老鼠上法院:從兩例工業污染訴訟案談起〉,《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2期,頁159-203。

學位論文
余銘軒(2010)。《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怡璇(2003)。《公共投資對製造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文郁(1987)。《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建偉(2015)。《群體紛爭救濟程序之研究:以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與美國集團訴訟之比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廖家敏(2007)。《RCA健康問題之社會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網路資料
工傷協會製表之〈RCA職業災害──大事記〉,http://www.tahr.org.tw/files/RCA002.pdf。
公害糾紛處理資訊系統,「公害因果關係鑑定資訊查詢」,http://sedr.epa.gov.tw/zh-tw/Appraisal_Pollution.aspx。
行政院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網站,〈桃園RCA廠污染事件發生與處理歷程〉,https://sgw.epa.gov.tw/public/0602_RCA.aspx。
苦勞網報導(2015),〈台西鄉民集體控告六輕汙染傷害訴訟能否開創運動新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3264。
財團法人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沿革概述,http://www.hjf.org.tw/about.html。
梁明義、王文音(2002),〈台灣半世紀以來快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省思〉,林建甫(編),《金融投資與經濟發展:紀念梁國樹教授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http://www.tedc.org.tw/sol/handtai.pdf。
梁家贏、李秉宏。《法扶作為重大集體訴訟之平台-從「RCA公害及職災集體訴訟案」談起》。載於:http://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120。
蔡牧融、鍾予晴、柯晨皓、蘇上雅、王婧、李思儀(2015)。〈一審判決不是抗爭路途的終點:RCA工傷案的抗爭與訴訟〉,《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16期。載於:http://tadels.law.ntu.edu.tw/upload/edm_file/Tadels_Communication_16_20151117.pdf。

外文文獻
Alexandre Biard & Rafael Amaro. 2016. Resolving Mass Claims in France: Toolbox & Experienc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2173326_Resolving_Mass_Claims_in_France_Toolbox_Experience
Gary M. Zwain & Erzsebet M. Pifko. 2013. Emerging Trend: Rule 23 Certification Of Mass Environmental Torts, 55 No. 1 DRI For Def. 67.
Magnier, V. 2009. Franc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22:114-124.
Rachael P. Milheron. 2004. The Class Action in Common Law Legal System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regon: Hart Publish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