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91.2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謝慧靜
作者(外文):Hsieh, Hui-Ching
論文名稱(中文):女性海洋文學作品之家的意義研究──以《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海邊》、《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為探討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the home meanings for women’s ocean literature:take “A Taiwanese girl’s marine diary ”、“ Shore”、 “ Kuroshio current”for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王鈺婷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u-Ting
口試委員(中文):陳萬益
簡義明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an-Yi
Chien, I-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2049512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女性海洋文學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海邊黑潮洶湧
外文關鍵詞:women’s ocean literatureA Taiwanese girl’s marine diaryShoreKuroshio currenthom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曾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蔡素芬《海邊》、張卉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為探討對象。以女作家書寫海洋文學作品為主軸,輔以分析其作品中家的意義,呈現女作家海洋文學作品之書寫特色,並彰顯出女作家在海洋文學史中的位置。

  第二章首先介紹曾玲在作品中所實踐她在大海生活的夢想,將探討曾玲在作品中裡視船艙為家存在之意義,接著論述曾玲與朋友保羅船長搭乘行動者號於海上生活的經驗,從家的概念解析船隻、海洋與曾玲之間的關係。本章最後也談到作者在離開陸上之家後,在海上重新建構一個家的過程,以此建構她與海洋的連結關係。
  第三章呈現蔡素芬對家鄉海洋的情感,分析蔡素芬透過書寫作品返回童年的海邊場景,同時也顯示作者對於海村環境的關懷。在《海邊》中,作者塑造海村的男性角色離家再返家的過程後,才發現家鄉海洋對其的深刻影響;而作品中的海村女子在與海洋的互動過程中建立與家鄉、海洋的連結關係,而作者更是透過書寫過程中再回返海村。
  第四章則是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的《黑潮洶湧》為討論範疇。作者藉由基金會成員們訴說不同狀態的海洋環境,並以此表達出海洋在人們的破壞下逐漸失去生命力所感到的痛心。本章論述人們為了利益而豢養鯨豚、濫捕魚群所造成之海洋危機。最後筆者以家人的情感來形容成員們之間的情感,繼而探究黑潮基金會所提倡家園的環境關懷。
  綜上所述,女作家們書寫的海洋文學作品各有其特色,其中曾玲的作品呈現出離開陸地上的家,又返回海洋的家,並將家的範圍從陸地擴及海洋。蔡素芬的創作在書寫海村環境的同時,也是是回返家的形式。張卉君則以基金會創立宗旨為書寫目標,提醒我們保護著海洋、環境的同時,也是在保護我們家園。

  In order to reveal women writing features on ocean, the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marine appearanc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written by women, and describing meaning of home in these articles; taking “A Taiwanese girl’s marine diary”, “Shore” and “Kuroshio current” for example.
  In chapter two, it’s going to express how Tseng, author of “A Taiwanese girl’s marine diary”, fulfilled her dream to live on ocean and took vessel as a home existing. Then we explore what the marine living experience was- the duration of Tseng taking ship, MOVER, with captain Paul-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hip, ocean and author by concept of home.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we talk about how Tseng re-built a home after leaving her real home on land since author applied this method to link herself with ocean.
  In chapter three, we'll show the affection inside Tsai, author of “Shore”, to marine hometown through her writing of scene in childhood and her care to environment of marine village. In “Shore”, Tsai shaped male roles to be those who would fully realiz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fishing hometown after leaving home and then returning back; on the other hand, author also demonstrated the conne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roles and fishing hometown.
  In the chapter four, we discuss “Kuroshio current“ which was written by Chang, CEO of 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By the tone of members from foundation, the book elaborated nowadays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showed depressed for human keeping destroying ocean. Chang continued to indicate that human raised whales and dolphins, and captured fish to benefit themselves but made extinction among marine creatures. Thus author advocated environmental care which could be the same with the family care among foundation members.
  In a conclusion, these women literary works above have their own trait. Tseng expanded her home from land to ocean by leaving and returning; Tsai created a form to return back home by writing fishing environment; Chang wrote for the goal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and also reminded us that it’s same meaning to preserve ocean and environment as protect our hom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範疇與研究方法----------------------------------------------6
第三節 文獻回顧---------------------------------------------------13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18

第二章 女性航海夢:論曾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21
第一節 曾玲的航海旅行夢及其生活實踐--------------------------------20
第二節 曾玲作品與大海之對話----------------------------------------27
第三節 海上的情感與自我認同----------------------------------------35
小結 ------------------------------------------------------------42

第三章 離與返之間:論蔡素芬《海邊》--------------------------------44
第一節 蔡素芬的家鄉記憶與環境關懷----------------------------------45
第二節 海村男子與家鄉的距離----------------------------------------50
第三節 海洋女子與海洋的距離----------------------------------------57
小結 ------------------------------------------------------------63

第四章 海洋文學裡的生態關懷:論張卉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65
第一節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生物關懷-----------------------------65
第二節 海洋生物生存空間與生態女性主義-------------------------------70
第三節 黑潮基金會的環境生態觀念之倡導-------------------------------78
小結 ------------------------------------------------------------85

第五章 結論------------------------------------------------------86
參考資料---------------------------------------------------------91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專書
(1)本文探討書目
張卉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臺北:大塊文化,2016年11月)。
曾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臺北:方智出版,1997年06月)。
蔡素芬,《海邊》(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09月)。

(2)三位作家作品集
張卉君/文字、李文吉/攝影,《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六龜新開災後口述史》(臺北:人間出版,2014年04月)。
曾玲,《64個小海星》(臺北:大田出版,2000年03月)。
曾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臺北:方智出版,1997年06月)。
曾玲,《大腳丫驚險記》(臺北:智出版,1999年05月)。
曾玲,《小迷糊闖海關》(臺北:大田出版,1998年08月)。
曾玲,《小惡童日記》(臺北:大田出版,2002年02月)。
曾玲,《玩出真感情》(臺北:大田出版,1998年01月)。
曾玲,《勇闖天涯的愛情》(臺北:大田出版,2004年01月)。
曾玲,《乘瘋破浪》(臺北:大田出版,2000年12月)。
蔡素芬,《六分之一劇》(臺北:希代出版,1989年01月)。
蔡素芬,《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臺北:九歌出版,2016年08月)。
蔡素芬,《告別孤寂》(臺北:晨星出版,1992年10月)。
蔡素芬,《姐妹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蔡素芬,《星星都在說話》(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04月)。
蔡素芬,《海邊》(臺北:九歌出版,2012年09月)。
蔡素芬,《逃離之後》(中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2015年10月)。
蔡素芬,《臺北車站》(臺南:臺南縣政府,2000年05月)。
蔡素芬,《蔡素芬短篇小說選》(臺北:聯經出版,2002年11月)。
蔡素芬,《橄欖樹》(臺北:聯經出版,1998年04月)。
蔡素芬,《燭光盛宴》(臺北:九歌出版,2009年10月)。
蔡素芬,《鹽田兒女》(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05月)。

(3)海洋文學作品
朱學恕,《南中國海上的戰神》(高雄:海軍出版社,1981年06月)。
朱學恕,《海之組曲》(高雄:山水詩社,1975年3月)。
朱學恕,《舵手》(高雄:讀者書局,1974年1月)。
朱學恕,《給海散文集》(高雄:大業書局,1970年8月)。
朱學恕,《飲浪的人》(高雄: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86年03月)。
呂則之,《海煙》(臺北:草根,1997年04月)。
呂則之,《荒地》(臺北:草根,1997年04月)。
呂則之,《雷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03月)。
汪啟疆,《人魚海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01月)。
汪啟疆,《海上的狩獵季節》(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11月)。
汪啟疆,《海洋姓氏》(臺北:尚書文化,1990年06月)。
汪啟疆,《夢中之河》(臺北:黎明文化,1979年8月)。
汪啟疆,《藍色水手》(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02月)。
東年,《再會福爾摩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06月)。
東年,《初旅》(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03月)。
東年,《東年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04月)。
東年,《給福爾摩莎寫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01月)。
東年,《落雨的小鎮》(臺北:聯經,1985年07月)。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神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09月)。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臺北:聯合文學,2014年09月)。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08月)。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08月)。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08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07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04月)。
廖鴻基,《大島小島》(臺北:有鹿文化,2015年05月)。
廖鴻基,《山海小城》(臺北:望春風,2000年10月)。
廖鴻基,《回到沿海》(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02月)。
廖鴻基,《來自深海》(臺中:晨星,1999年02月)。
廖鴻基,《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09月)。
廖鴻基,《後山鯨書》(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02月)。
廖鴻基,《飛魚.百合》(臺北:有鹿文化,2009年12月)。
廖鴻基,《海天浮沉》(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10月)。
廖鴻基,《海洋遊俠:臺灣尾的鯨豚》(臺北:印刻,2001年10月)。
廖鴻基,《討海人》(臺中:晨星,1996年06月)。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臺北:翰音文化,1999年09月)。
廖鴻基,《腳跡船痕》(臺北:印刻,2006年04月)。
廖鴻基,《漂流監獄》(臺中:晨星,1998年04月)。
廖鴻基,《漂島》(臺北:印刻,2003年12月)。
廖鴻基,《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臺北:有鹿文化,2011年07月)。
廖鴻基,《臺11線藍色太平洋》(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03月)。
廖鴻基,《臺灣島巡禮》(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05月)。
廖鴻基,《領土出航》(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06月)。
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05月)。
廖鴻基,《鯨生鯨世》(臺中:晨星,1997年06月)。

(4)專書
《多重視野的人文海洋: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2010年05月)。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10月)。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05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8年02月)。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2006年08月)。
Peter Weber著,郭金泉譯,《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台北:綠科資訊有限公司-看守台灣研究中心,2000年06月)。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Toril Mo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06月)。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05月)。
元培國文組編,《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08月)。
[美]格蕾塔‧戈德(Greta Gaard)、[美]帕特里克‧D‧墨菲(Patrick D. Murphy)主編,蔣林譯,《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闡釋和教學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05月)。
邱文彥編著,《海洋永續經營》(臺北:胡氏圖書,2003年09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03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09月)。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出版社,2001年07月)。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07月)。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
黃逸民,〈女巫˙肉體˙生態女性論述〉,《生態人文主義2》(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03月)。
楊雅慧編,《臺灣海洋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09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09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2月)。
戴寶村,《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2011年01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社,1999年10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4年08月)。

2.論文
(1)期刊論文
伊蘭˙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03)。
朱學恕,〈開拓海洋文學的新境界〉,《大海洋詩刊》,創刊號(1975.10)。
余德成、黃盈慈,〈建立臺灣海洋文化分析架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30期(2016.03)。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臺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12)。
李東華,〈從海洋發展史的觀點看「海洋文化」的內涵〉,《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12)。
言淑夏訪問,李欣恬紀錄,〈學會辨識星星的話語〉,《聯合文學》355期(2014.05)。
林政華,〈「臺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明道通識論叢》,第三期(2007.09)。
邱子修,〈臺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第27期(2010.12)。
紀駿傑,〈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的女性主義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6期,頁296。
張卉君,〈台灣東部海域鯨豚保育現況與危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訊》84期(2016.11-12)。
許世彰,〈潮來潮去〉,《黑潮會訊》第1期(2016.12)。
許綿延,〈如何整合即協調水上警察、海關、國軍等單位,已強化我國海域執法機制與力量,人與地〉,《海軍學術月刊》,第176期(1998.08)。
陳支平,〈從世界文化史的視野思考海洋文學的歷史意義〉,《海洋文化學刊》11期(2011.12)。
陳瑤玲,〈海的記憶與地景:蔡素芬《海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9期(2013.11)。
曾婉莉,〈曾玲-一尾長了雙腿的美人魚:曾經長年以海為家的「海洋之女」終於…上岸了〉《新觀念》第124期(1999.02)。
馮慧瑛,〈自然與女性的辯證:生態女性主義與臺灣文學/攝影〉,《中外文學》28卷5期(1999.10)。
楊政源,〈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臺灣文學評論》,第五卷第2期(2005.04)。
楊政源,〈臺灣海洋文學鳥瞰〉,《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第一期(2008.01)。
翟翱,〈蔡素芬/海邊的慰藉〉,《聯合文學》,第334期(2015.09)。
潘朝陽、梁一萍主講,蔣宜芳紀錄,〈「空間、地域與文化」跨學科座談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12)。
蔡素芬,〈一路走向靈感的原鄉〉,《聯合文學》355期(2014.05)。
蘇峰鈞,〈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科學發展》507期(2015.07)。

(2)學位論文
王韶君,〈臺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何繐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推動海洋教育的內涵研究〉(花蓮: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2015)。
吳韶純,〈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宋怡慧,〈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李友煌,〈主體浮現: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林文卿,〈蔡素芬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林怡君,〈戰後臺灣海洋文學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錦德,〈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6)。
陳怡芬,〈蔡素芬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馮盛瑜,〈臺灣海洋文學發展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楊政源,〈海洋文學在臺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2012)。
劉亞萍,〈海豚及鯊魚咬食對南方澳延繩釣漁業影響之研究:漁獲及經濟損失之估計〉,(基隆: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顏欣怡,〈從海岸線出發──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3)。

(3)研討會論文
謝玉玲,〈靠岸航行:臺灣女作家的海洋書寫〉,「2013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八屆研討會」論文(香港教育學院主辦,2013.03.08-09)。


3.網路資料
(1)書與人:風止之處-小說家蔡素芬談新作《海邊》: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25/15/10527100_243695183.shtml。
(2)張卉君,【公民之聲】偶遇海上鯨豚,決定一生志業: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922/473778/。
(3)海豚會造成漁業損害?其實保育鯨豚反而有助於保護漁業資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0074。
(4)博客來書店:http://www.books.com.tw/?loc=logo_001
(5)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 
(6)臺灣作家作品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7)蔡素芬書房:http://www.suhfen.com
(8)蘇花改善工程處:http://suhua.thb.gov.tw/SubPages/%E8%A8%88%E7%95%AB%E7%B7%A3%E8%B5%B7.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