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2003)。
甘耀明、李崇建,《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台北,寶瓶,2004)。
甘耀明,《水鬼學校與失去媽媽的水獺》(台北,寶瓶,2005)。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2009)。
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台北:寶瓶,2010)。
甘耀明,《邦查女孩》(台北:寶瓶,2015)。
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台北:寶瓶,2017)。
甘耀明、李崇建,《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台北,寶瓶,2017)。
甘耀明、李崇建,《閱讀深動力:從「對話」開啟閱讀,激發出孩子的不凡人生》(台北,寶瓶,2017)。
二、專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6)。
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
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的世界觀》(台北:書林,2011)。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王政、杜芳琴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1984)。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2006)。
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衛城,2016)。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88)。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4)。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聯經,2013)。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芮渝萍、范誼著,《成長的風景──當代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
張春興著,《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2002)。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1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4)。
楊佳嫻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2013)。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戴寶村、蔡承豪作,《縱貫環島‧臺灣鐵道》(台北:臺灣博物館,香港雅凱電腦語音,2009)。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北:群學,2019)。
三、單篇論文
王建元、張錦忠,〈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頁7 – 25。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頁153 – 180。
朱惠足,〈台灣與沖繩小說中的越戰美軍與在地性工作者:以黃春明〈小寡婦〉與目取真俊〈紅褐色的椰子樹葉〉為例〉,收於: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大台文所,2011),頁241 – 271。
朱惠足,〈離島鄉土誌書寫中的生態與性別意涵:陳淑瑤《流水帳》(台灣澎湖)與池上永一《風車祭》(沖繩八重山)〉,《台灣文學學報》第24期,(2014),頁63 – 90。
吳文薰,〈台灣原住民書寫中的成長再現〉,《兒童文學學刊》第11期,(2004),頁1 – 18。
李紀舍、黃宗儀,〈東亞多重現代性與反成長敘述:論三部華語電影〉,《中山人文學報》第24期,(2007),頁65 – 85。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頁59 – 70。
周芬伶,〈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頁120-135。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 台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頁87 – 125。
邱貴芬,〈「後殖民」之外:與張隆志談台灣本土史學的方法論反思〉,收於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386 - 389。
柯慶明,〈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緒論〉,《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頁1 – 33。
紀駿傑,〈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3期,(2005),頁5 – 28。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頁21-50。
孫峰,〈與眾不同的成長風景——美國少數族裔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概述〉,《宜春學院學報》第35卷第11期,(2013),頁99 – 103。
張華、邵春、柴偉,〈主流文學的消解與顛覆——論二戰后美國少數族裔成長小說的冒現與繁榮〉,《長春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12),頁318 – 320。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臺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第29卷第3期,(2000),頁128 – 139。
許維德,〈何謂「國族」(nation)?─語彙分析、構成元素式定義、以及過程化思考的嘗試〉,《國家發展研究》第12卷第2期,(2013 ),頁1 – 71。
陳文德,〈胆(月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頁35 – 61。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第6期,(2007),頁13 – 36。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41 – 63。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頁157 – 184。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第39期,(2010),頁85 – 128。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頁129 – 161。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國文學報》第55期,(2014),頁259 – 296。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頁241 – 272。
楊 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文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頁198 – 211。
楊仁煌,〈文化建構與復振之研究-以阿美族
會所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期,(2007 ),頁67 – 102。
楊孟珠,〈歷史記憶的神秘列車,永無終站?──試論甘耀明之新生代作家迷態癥候〉,《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頁61 – 77。
劉亮雅,〈重返1940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頁221 – 250。
談鳳霞,〈論美國少數族裔少女成長小說中的身份書寫〉,《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第4期,(2018),頁13 – 65。
賴松輝,〈論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敘事與認同〉,收於《吳濁流與客家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吳濁流藝文館、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2012),頁89 – 107。
戴冠民,〈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頁410 – 439。
四、學位論文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紹微,《台灣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偉格鄉土小說研究》(臺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琬茹,《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6)。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臺東:臺東大學進修部語文教育碩學位在職專(暑)碩士論文,2008)。
陳秀珍,《甘耀明小說《殺鬼》的鄉土、歷史與美學風格》(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
傅勤閔,《戰爭記憶與戰爭認識-世代觀點下的台灣戰爭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班,2012)。
舒懷緯,《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黃美惠,《甘耀明《殺鬼》中的台灣原住民神話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5)。
劉昭延,《甘耀明小說的歷史與鄉土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薛鈞洪,《族群、性別與生態:《邦查女孩》動植物意象分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7)。
羅慧娟,《甘耀明小說研究—— 以2011年前的作品為探討範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饒展彰,《甘耀明新鄉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五、報刊雜誌
巴代,〈《邦查女孩》讓我頓時成了「偽山地人」〉,《聯合文學》第368 期,(2015.06),頁72 – 73。
方梓,〈邦查女孩的百寶箱〉,《聯合文學》第368 期,(2015.06),頁70 – 71。
何敬堯,〈飛越歷史的山陵,溫柔告別夢中的妳——甘耀明對談陳明柔〉,《聯合文學》第368 期,(2015.06),頁34 – 41。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頁19-20。
李屏瑤,〈溯源邦查,追尋女孩之誕生〉,《聯合文學》第368 期,(2015.06),頁42 – 51。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開卷》2004年05月10日。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12),頁25 – 30。
陳宛蓉,〈九○年代臺灣文學現象特寫──族群文學的被重視〉,《文訊》第182期,(2000.12),頁42 – 43。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頁5 – 16。
陳榮彬,〈離開魔幻之後〉,《聯合文學》第368 期,(2015.06),頁64 – 66。
楊雅儒,〈諧謔的戰爭史:《殺鬼》的歷史/暴力書寫〉,《文訊》第292期,(2010.02),頁 104 – 105。
詹閔旭,〈鬼的執念,鬼的聲音─讀甘耀明《殺鬼》〉,《文訊》第364期,(2016.02),頁118 – 119。
廖咸浩,〈有情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7),頁81 – 88。
六、網路資料
〈「2015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決審會議會議記錄〉,《國立台灣文學館官方網站》,http://award.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64:2015&catid=74:2015&Itemid=23,(2018.04.02徵引)。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簡介〉,《行政院農務委員會林務局》https://www.forest.gov.tw/0000221,(2019.06.04徵引)
108年第10周內政統計通報,《內政部統計處網站資料》,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5632,(2019.06.02徵引)
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25&i=TXT20151202170701HKM&p=587(2019.05.02徵引)。
甘耀明數位主題館,http://kanyaoming.blogspot.com/(2018.12.10徵引)
林正修,〈邦查的寓言〉,《新新聞》,
張進,〈甘耀明:鄉土是我的靈魂,文學是它的加工品〉,《新京報》,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9/01/26/543163.html(2019.05.11徵引)
演講紀錄:佐渡守,〈「作家撒野・文學迴鄉」1 :甘耀明-我的鄉野,我的寫作〉,《中國時報‧開卷》http://ctopenbook.tw/archives/524623/(2019.05.26徵引)
認識台灣原住民──概述與分布──族群概述:阿美族,《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33&l3=19&l4=28(2018.07.11徵引)
盧慧心,〈走入山林,尋回對自然萬物的純真之愛──專訪甘耀明《邦查女孩》〉,《OKAPI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779(2018.07.11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