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17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邱博楷
作者(外文):Chiu, Po-Kai
論文名稱(中文):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大湖文化遺址群之錛鑿形器的類型與使用痕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ypology and Use Wear Anaysis of the Dahu Culture Stone Adzes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指導教授(中文):邱鴻霖
指導教授(外文):Chiu, Hung-Lin
口試委員(中文):李匡悌
陳有貝
口試委員(外文):Li, Kuang-Ti
Chen, You-B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10204650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6
中文關鍵詞:錛鑿型器使用痕分析大湖文化
外文關鍵詞:adzeuse-wearanalysisDahuCul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收藏:0
隨著微痕分析方法的發展,使得裝柄痕的研究受到關注,有關裝柄工具的功能研究得以發展。本研究藉由南科園區內大湖文化遺址群出土之錛鑿型器,並嘗試以功能視角之型制分析及微痕觀察之使用痕分析,結合考古脈絡關係進行討論。藉由對痕跡辨識以找出型態差異與可能的分類,並尋求史前大湖文化人使用錛鑿型器的可能模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南科園區遺址群內以變質玄武岩質為大多數的錛鑿型器在形制上的特徵多元,在微痕分析中從各不同的痕跡發現有不同對應關係。但其中明顯特徵為帶有「疑似裝柄光澤面」之錛鑿型器,其背側具有之粗線狀痕表明其可能裝柄方式與型態。大多數石錛則帶有不同的痕跡特徵,顯示大湖文化人在石錛的利用上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而非僅裝柄使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wea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on the hafting and hafting tool has received attention and the functional research on the hafting tool has started being developed. This thesis has tried typology and use wear analysis with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nd archeological context. By identifying these traces, this study tried to seek the functional typology and the possible stone adze use-pattern which prehistoric Dahu Culture people may di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metamorphic basalt adze in the Dahu Culture sites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has various forms and types. Its traces can be found many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 in the use-wear analysis. However, an obvious feature of this adze with “suspected hafting-wear polish surface ” is to be found. With the thick striation found on the back edge side, this kind of adze indicate its possible hafting way and pattern. That most stone adzes has various traces shows some arbitrary features on the stone adzes use by Dahu Culture people, not merely with hafted.
圖目錄 V
表目錄 XI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大湖文化內涵及相關學史回顧 5
第二節 錛鑿型器之類型、功能與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台灣錛鑿型器之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使用痕分析及裝柄痕之相關研究方法學史 29
第三章 研究對象及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型制分析 58
第三節 研究方法:使用痕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4
第一節 整體型制分析 74
第二節 整體使用痕分析 98
第五章 綜合討論 125
第一節 殘件分析 125
第二節 大湖文化遺址群之遺址間差異比較 126
第三節 疑似裝柄光澤面之相關討論 132
第四節 頂部琢擊面之相關討論 147
第五節 小結 161
第六章 結論 164
第一節 總結 16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68
參考文獻 168
附錄
附表一、錛鑿型器標本紀錄表 176
附表二、錛鑿型器微痕觀察資料表 204
附表三、測繪記錄之疑似裝柄光澤面之標本測繪圖 251
附表四、錛鑿型器微痕拍攝資料 269
王小慶
2002 《石器使用痕顯微觀察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懿
2013a 《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出土石器研究》,南京大學考古學級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2013b 〈太湖東部新石器時代石錛的初步研究〉,《長江文化論叢:第九輯》,頁15-29,南京大學出版社。
甲野勇
1939 〈臺灣烏山頭遺蹟發現の先史時代遺物〉,《人類学雜誌》54卷4號,頁166-170。
朱正宜
2006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期社會之重建:一個社會考古學的實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陳奇祿等著《中國的臺灣》,頁93-220。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阿子島香
1989 《石器の使用痕》,日本:ニュ一·サィエこス社。
佐原真
1994 《斧の文化史》,東京大学出版会。
佐山融吉
1925 〈臺灣烏山頭の遺蹟及遺物に就て〉,《人類学雜誌》,頁429-430。
肖宇
2015 《長江下游史前錛型石器研究》,西北大學考古學碩士論文。
肖宇、錢耀鵬
2015 〈中國史前石錛研究述評〉,《南方文物》2015年第2期,頁113至120。
肖凡
2015 〈簡議曇石山文化石錛及裝柄〉,《福建文博》2015年第04期。
肖夢龍
1982 〈試論石斧石錛的安裝與使用──從溧陽沙河出土的帶木柄石斧和石錛談起〉,《農業考古》1982年第2期,頁108至113。
吳春明
2012 《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文物出版社。
林淑芬、朱正宜
2014 〈「大湖期海侵/海退」的新思考〉,《湖樣巴圖-大湖文化特展系列講座》,民國103年5月1日及5月2日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頁198-216。
林淑芬、屈慧麗、鄭建文
2013 〈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研究-兼論臺灣的史前變質火山岩石材〉,《田野考古》16(2):29-51。
林惠祥
1958 〈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特徵之一:有段石錛〉,《考古學報》第3期,頁12-16。
柯靜雯
2016 《台灣西南地區大湖文化石刀類型與使用痕模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曉純
1999 〈石器、骨器與木器製作與損耗痕分析〉,於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著,《臺北兒童主題公園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臺北市立兒童娛樂中心。
2000 《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勤慧
2004 《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台南科學園區北三舍遺址研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玉
1979 《臺灣史前打製斧形石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美
1980 《高雄縣大湖史前遺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從兩件器物到兩個問題:田野拾零〉,《田野考古》1(2): 81-89。
2014 〈大湖遺址與大湖文化-兼論「大湖(考古)文化」的概念與意義〉,《湖樣巴圖-大湖文化特展系列講座》,民國103年5月1日及5月2日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頁39-54。
陳虹
2013 〈石制品使用微痕多階段成形軌跡的實驗研究〉,《人類學學報》1:1-18。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陳維鈞、陳珮瑜
2017 〈籬仔尾遺址出土動物遺留及其空間分布初探〉,《考古人類學刊》第87期,頁89-122。
焦天龍
2003 〈波利尼西亞考古學中的石錛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禦堂島正
2005 《石器使用痕之研究》,同成社。
鹿野忠雄
2016[1952]a 〈台灣原住民族的獸皮刮削器和偏鋒石斧的用途〉,《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研究[上卷〕》,頁303-310。
2016[1952]b 〈台灣在東南亞先史學上的地位〉,《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研究[下卷〕》,頁83-171。
湯淺浩史
2000 《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國分直一、翁長林正、荻原直哉
1940 〈高雄地方の石器時代遺跡〉,《南方民族》第6卷第1號,頁107-109。
傅憲國
1988 〈論有段石錛和有肩石器〉,《考古學報》1988年01期,頁1-36。
1992 〈閩粵港臺地區石錛橫剖面的初步考察〉,《文物》1992年第1期,頁58-63。
楊宏政
2011 《石橋遺址甕棺葬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曄
2008 〈良渚文化石器裝柄技術的重要物證〉,《東方博物》2008年第3期,頁28-34。
趙金勇
1994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耀鵬
2010 〈關於新石器時代的三次「革命」〉,《華夏考古》第一期。頁139-146。
溫天賜
2014 《台灣史前時代巴圖形器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鴻勛
2008 〈論石楔及石扁鏟──新石器考古中被誤解了的重要工具〉,《楊鴻勳建築考古學論文集》,頁593-602,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曉凌、沈辰、高星、陳福友、王春雪
2010 〈微痕分析確認萬年前的複合工具與其功能〉,《科學通報》55(3):229-236。
廖柏安
2016 《從石刀及土壤中的植物澱粉粒探討大湖文化烏山頭期人群的植物利用策略》,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萱怡
2004 《台南烏山頭遺址出土古代人類DNA序列分析》。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勻
2015 《大湖文化人骨牙齒磨耗型態及病理現象之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克竑
1990,《卑南文化矛鏃形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秋
2009 〈石錛研究方法〉,《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頁110-118,學苑出版社。
2014 〈磨制石器痕跡研究初探──以駱駝墩遺址出土石器為例〉,《史前考古學方法與實踐》,頁55-64,三聯書店。
趙靜芳、宋艷花、陳虹、朱之勇
2008 〈石器捆綁實驗與微痕分析報告〉,高星、沈辰主編《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學實驗研究》第七章,科學出版社。頁145至181。
臧振華
2014 〈綜論西南史前文化史-兼論大湖文化重要性〉,《湖樣巴圖-大湖文化特展系列講座》,民國103年5月1日及5月2日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頁5-38。
臧振華、李匡悌
2013 《南科的古文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臧振華、李匡悌、邱鴻霖
2014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三階段第一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三寶埤一遺址)
2015a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三階段第一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三寶埤南遺址)
2015b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三階段第二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三寶埤二、三遺址)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邱鴻霖
2010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一階段第三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灣港遺址、右先方南貳遺址)
2011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二階段第一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牛尿港遺址)
2012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二階段第二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牛尿港北遺址、三抱竹遺址)
Andrefsky, Jr. Wiliam
1998 Lithics: 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3.
Best, E.,
1912. Stone Implements of the Maori. Dominion Museum Bulletin 4. Wellington, Government Printer.
Best, Simon
1977 The Maori Adze: an Explanation for chang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86: 307~3377.
Beyer, H. Otley
1948 Philippine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Pacific Islands popul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 Bulletin 29: 1-78.
Brigham, W. T.
1902 Stone Implements and Stone Work of the Ancient Hawaiian, B. P. Bishop Museum Memoir, 1(4), Honolulu.
Cleghorn, Paul L.
1984 An Historical Review of Polynesian Stone Adze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Vol. 93, No.4, pp. 399-421.
Emory, K., P.
1968 East Polynesian Relationships as Reveal through Adzes, In I. Yawata and Y. H. Sinoto(eds), Prehistoric Culture in Oceania, B. P. Bishop Museum Memoir,, Honolulu.
Gould, A., Richard
1978 The Anthropology of Human Residu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80(4): 815-835.
Green and Dessaint
1978 Measurements of Polynesian Adzes: Some Comparative Results, Oceanic Prehistory Records 5.
Heine-Geldern, Robert Von
1932 Urheimat und fruheste Wanderungen der Austronesier, Anthropos 27: 543-619.
Keeley, Lawrence H.
1974 Technique and Methodology in Microwear Studies: A Critical Review. World Archaeology, 5(3): 323-336.
1982 Hafting and Retooling: Effects o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American Antiquity 47(4): 798-809.
Odell, H., George
1975 Microwear in Perspective: A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Lawrence H. Keeley. World Archaeology 7(1),pp. 226-240
1994 Prehistoric Hafting and Mobility in the North American Midcontinent: Examples from Illinoi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3, pp. 51-73.
2015[2006] 《石製品分析-破譯史前人類的技術與行為》。關瑩、陳泓譯,高星、沈辰審校。香港:三聯書店。
Duff, Roger
1970 Stone Adzes of Southeast Asia: an Illustrated Typology, Canterbury Museum, Christchurch.
Rots, Veerle
2002 Bright Spots and the Question of Hafting. Anthropologica et Praehistorica, 113: 61-71.
200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Hafting: the Marco- and Microscopic Evidence. Antiquity 77: 805-815.
2015 Key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ehension and Hafting Traces, in Nuno Bicho, João Marreiros and Juan F. Gibaja ed., Use-Wear and Residue Analysis in Archaeology, pp. 83-104.
Rogers, P. R. and Ward, V.
(undated) Stone Adzes of Hong Kong: an illustrated typology.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Occasional Paper No. 1.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Schiffer, Michael Brian
1991, The Material Life of Human Being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Pp.1-89.
Semenov, S., a., Tranlated by M. W. Thompson
1964 Prehistoric Technology, Bath: Adams & Dart.
Skinner Henry D.
1923 The Morioris of the Chatham Islands, B. P. Bishop Museum Memoir, 9(1), Honolulu.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