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9.11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江岳毫
作者(外文):Chiang, Yueh-Hao
論文名稱(中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補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VOC’s Supply Manage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邱馨慧
指導教授(外文):Chiu, Hsin-Hui
口試委員(中文):林偉盛
鄭維中
口試委員(外文):Lin, Wei-Sheng
Cheng, Wei-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204360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員補給問題貿易整合船運
外文關鍵詞:VOCTaiwansupplymanagementtradeintegrationshipp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荷蘭人於16世紀末期首次從歐洲抵達亞洲,做為荷蘭人發展亞洲貿易的核心力量,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並致力於貿易與殖民的擴張;與臺灣這塊土地至為相關的歷史,則是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曾於1624至1662年間占領臺灣,做為其商館與殖民政府所在。然而,當時臺灣的地理與政治形勢十分特殊,為一個孤懸海外之島嶼,亦不屬於任何政權的統治之下;荷蘭東印度公司以臺灣做為東亞轉口貿易的發展基地,上述的地理與政治形勢讓公司在統治這塊殖民地上的補給問題形成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文試圖探討幾個關鍵問題:公司如何規劃對大員的補給問題?公司的實際做法為何?公司又如何解決島內除大員以外的據點補給與分配問題?
過往的研究較少細論此處,多半認為荷蘭人在臺灣通常就近依賴中國海商在貿易下輸運到大員的物資生存;本文的觀點則從荷蘭人發展大員殖民地的軌跡談起,試圖釐清上述問題,並從三個補給取得的基本原則切入,即生產、船運與貿易,分析在大員的荷蘭人以何者為重,並試圖對公司應對大員補給問題的做法歸納出一有脈絡可循的模式。
本文的研究認為,公司在大員僅能說是有限度的依靠中國商人或住民取得物資,主要仍是依賴公司自己的船運系統為大員輸送各類補給品;然而貿易與生產等方式在公司的補給系統運作中仍占有一定程度之重要性,即讓補給物資的取得管道更為多元、彈性,且能夠有效的補充船運所難以解決之問題。
至於分佈在臺灣各地其他荷蘭據點的補給問題,筆者則嘗試以船運整合貿易的觀點進行分析,並將之統整為一合理、可行的運作規律。基本上各地據點間的補給問題雖然相當重要,但仍然必須服膺於公司管理大員的基本原則考量:即成本考量與轉口貿易優先。
The Dutch arrived in Asia from Europe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As the main force for the Dutch to develop Asian trade, the Ver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VOC), founded in 1602, was committed to engaging in trade and colonization. It is related to the land of Taiwan (Formosa) where the VOC occupied from 1624 to 1662 to form its commercial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Geograph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in Taiwan at that time were very particular. It was an isolated island and did not belong to any regime. The VOC used Taiwan as an entrepôt to explore the East Asian trade, and the company had to resolve the local particularities to sustain and further to expand the colony, which is a research topic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aise several key questions: How did the company feed its members? What was the company's actual practice for this purpose? How did the company solve the problems of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main area of Tayouan together with other remote and small posts on the island?

Previous studies were in less detailed on the issue of the VOC’s supply management. The usual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Dutch people in Taiwan relied on the Chinese maritime trade to provide a lifeline for their surv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tch considerations,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 VOC’s involvement in supply practice, namely production, shipping, and trade to show the company’s patterns of supply managemen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ompany only relied on Chinese merchants or residents to obtain materials in a limited way, the company had its shipping system to transport all kinds of supplies for its maintenance on the island.

Trade and production played certain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onstant replenishment of diverse goods and made supply management flexible and effective, especially when the shipping system could not run well in time. As for local replenishment, the author shows the company managed to build up an applicable, integrated, and regular shipping operation. However, it had to follow the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cost considerations and business priorities in the entrepôt trade.
目錄 1

摘要 3

Abstract 5

謝誌 7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1
第三節 主要研究材料與方法 30
第四節 架構安排 33

第二章 公司在臺灣的補給需求與產業發產 35
第一節 1622-1624年間公司的補給模式─以澎湖為例 35
第二節 公司在大員的補給品生產概況 46
第三節 公司對大員的補給品船運問題 62
第四節 小結 79

第三章 公司在大員的補給品貿易及策略 81
第一節 大員地區補給品貿易市場的發展歷程與概況 81
第二節 公司在大員的糧食代金策略 94
第三節 荷蘭人與原住民間的補給往來 101
第四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公司的行軍補給問題與島內據點的補給策略 111
第一節 荷蘭人的行軍補給問題 111
第二節 公司對島內小型據點的補給問題因應 122
第三節 公司的大型據點擴張歷程與補給問題因應 131
第四節 小結 146

第五章 結論 149

參考書目 155

表目次

表一 巴達維亞歷年對臺灣地區的補給船運 70

表二 平戶、出島荷蘭商館的日本米輸出(1634-1665年) 73

表三 大員地區年度對北部的例行補給時程與貨運細節 144

附錄

圖 大員當局對1656年的補給要求清單 167
(一)、文獻史料

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著,葉春榮譯註
1994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3,頁193-228。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中譯
2017 《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市:前衛出版。

艾利.利邦(Elie Ripon)著,賴慧芸譯
2012 《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臺北市:遠
流出版。

邦特庫(Willem Ijsbrantsz Bontekoe)原作,林昌華譯著
2003 《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市:城邦文化。

江樹生譯註
2000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3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江樹生主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編
2010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書信集(1):1622-1626》。南
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書信集(2):1626-1629》。南
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書信集(3):1629-1636(1)》。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書信集(4):1629-1636(2)》。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書信集(5):1629-1636(3)》。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江樹生譯
1985 〈蕭壠城記〉,《臺灣風物》35:4,頁80-87。臺北市: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偉盛譯
2003 〈雷理生司令官日誌〉,《臺灣文獻》54:3,頁139-187。南投市: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
〈雷理生司令官日誌〉,《臺灣文獻》54:4,頁241-282。南投市: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

程紹剛譯註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韓家寶(Pol Heyns)、鄭維中譯
2005《荷蘭時代台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臺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謝杰,明
1993 《虔臺倭纂》下卷,〈倭議閩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二)、專書

中村孝志
1997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縣:稻鄉出版。
2001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臺北縣:稻鄉出版。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著,莊國土等譯
1997 《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

尼古拉斯‧塔林(Nicholas Tarling)主編,賀聖達、陳明華、俞亞克等譯,賀聖達審校
2003 《劍橋東南亞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al)著,施康強、顧良譯
1999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
不可能(卷一)》。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2018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形形色色的交換(卷二)》。
新北市:廣場文化出版。
2018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世界的時間(卷三)》。新
北市:廣場文化出版。

羽田正著,林詠純譯
2018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新
北市:八旗文化。

江樹生
1992 《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市:漢聲雜誌出版。
2016 《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南市:臺灣史博館。

伽士特拉(Femme S Gaastra)著,倪文君譯
2011 《荷蘭東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上海市:東方出版
中心。

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rlder)著,張志成譯
2009 《歐洲飲食文化─吃吃喝喝五千年》。臺北縣:左岸文化。

林肯‧潘恩(Lincoln Paine)著,陳建軍、羅燚英譯
2018 《海洋與文明:世界航海史》。臺北市:廣場出版。

翁佳音
2008 《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縣:稻鄉出版。

陳宗仁
2005 《雞籠山與淡水洋》。臺北市:聯經出版。

康培德
2016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
出版。

陳國棟
2005 《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市:遠流出版。
2005 《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市:遠流出版。

曹永和
1979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
2000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
2011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出版。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e Mari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
2006 《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湯錦台
2005,《閩南人的海上世紀》。臺北市:果實出版。

菲利浦.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韓良憶譯
2005 《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左岸文化。

楊彥杰
2000 《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市:聯經出版。

瑪潔莉.謝佛(Marjorie Shaffer)著,顧淑馨譯
2013 《最嗆的貿易史:小小胡椒,打造世界經濟版圖》。臺北市:商業週刊出
版。

鄭維中
2004 《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市:前衛
出版。
2006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市:如果出版。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
2007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出版。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陳信宏譯
2012 《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陳榮彬譯
2017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臺北
市:時報文化出版。

鮑曉鷗(Borao Mateo)著,Nakao Eki(那瓜)譯
2008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
克的結局》。臺北市:南天書局。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
2002 《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曹永和文化基金會。

薩德賽(D.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
2001 《東南亞史》。臺北市:麥田出版。

C.E.S.(Frederic Coyett)荷文原著,甘為霖牧師英譯,林野文漢譯
2011 《被貽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臺北市:前衛出版。

D.G.E‧霍爾(D.G.E. Hall)著,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
1982 《東南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八百啟介(Yao Keisuke)
1998 《近世オランダ貿易と鎖国》。日本:吉川弘文館。

Robert Parthsius
2010 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VOC)shipping network in Asia 1595-1660. Armsterdam: Ar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三)、單篇論文

包樂史(Leonard Blusse)
2005 〈中國夢魘─一次撤退,兩次戰敗〉,收於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
論文集》第9輯,頁139-16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永積洋子
1999 〈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臺灣貿易〉,收錄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
展史論文集》第7輯,頁35-5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2001 〈荷蘭的臺灣貿易〉,收錄於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頁
249-326。宜蘭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村上直次郎著,石萬壽譯
1975 〈熱蘭遮城築城始末〉,《臺灣文獻》26:3,頁112-125。南投市: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

何孟興
2014 〈據險伺敵:明代澎湖築城議論之研究〉,《止善》16,頁55-83。臺中市: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吳聰敏
2016 〈從貿易與產業發展看荷治時期台灣殖民地經營之績效〉,《經濟論文叢刊》
44:3,頁379-412。臺北市:臺灣大學經濟系。

邱馨慧
2011 〈從雞籠到淡水-荷蘭時代北臺灣的政治經濟移轉〉,《淡江史學》23,頁
205-221。新北市: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2012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訊息貨物」與區域性思維─以1637年臺灣轉口貿易
為例的分析〉,《文史臺灣學報》5,頁9-35。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

林偉盛
1999 〈荷蘭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政大歷史學報》16,頁1-45。臺北
市:政治大學歷史系。
2000 〈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35-16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頁1-45。
臺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系。
2001 〈荷據時期的台灣砂糖貿易〉,《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7-28。臺
北市:樂學書局。
2005 〈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頁
1-31。臺北市:國史館。
2012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臺灣貿易的比較(1624-1642)〉,收錄於林玉茹主編,
《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頁67-9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所。
2014 〈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
《臺灣史研究》21:3,頁181-21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5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國史館館刊》45,頁1-58。
臺北市:國史館。

范.岱克(Paul A.Van Dyke)著,周湘譯
2001 〈1700-1840年間廣州的補給品貿易〉,收錄於唐文雅編,《廣州十三行滄
桑》,頁287-320。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翁佳音
1992 〈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
頁145-188。臺北市: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2007 〈路是人走出來─十七世紀中葉臺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歷史月刊》
232,頁33-38。臺北市:歷史智庫出版。

莊國土
2001 〈論十七~十九世紀閩南海商主導海外華商網絡的原因〉,《第四屆臺灣歷
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9-48。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宗仁
2005 〈一六二二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
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35,頁283-308。臺北市:臺灣
大學歷史系。
2006 〈西班牙占領時期的貿易活動〉,《歷史月刊》222,頁36-45。臺北市:歷
史智庫出版。
2012 〈馬尼拉補給船制度〉,《原住民族文獻》6,頁16-18。新北市:原住民委
員會。

陳國棟
2003 〈轉運與出口:荷據時期的貿易與產業〉,《故宮文物月刊》20:11,頁4-25。
臺北市:故宮博物院。
2003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54:3,頁107-138。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4 〈「安平壺」與「三燒酒」〉,《臺灣文獻別冊》卷8,頁2-8。南投市: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康培德
2006 〈近代初期墨西哥與臺灣的農業發展〉,《歷史月刊》222,頁46-51。臺北
市:歷史智庫出版。

曾品滄
2007 〈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
術集刊》14,頁1-37。臺北市:國史館。

曾華壁
2011 〈釋析十七世紀荷蘭據臺時期的環境探索與自然資源利用〉,《臺灣史研
究》,18:1,頁1-3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張彬村
1988 〈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收錄於張炎憲主編,《中
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第3輯,頁345-36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
2005 〈十七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什麼不再派船到中國來?〉,收錄於劉序楓
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9輯,頁169-190。臺北市:中央研究
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9 〈荷蘭東印度公司時代華人的商業勢力發展〉,《南方華裔研究雜志》3,頁
247-265。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湯開建
2001 〈明季澳葡政權的走向及與中國政府之關係〉,《新史學》12(3),頁19-45。
臺北市:新史學雜誌社。

廖大珂
1987 〈試論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商業掠奪機構到殖民地統治機構的演變〉,《南洋
問題研究》04,頁82-92。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蕭軒竹
2007 〈十六世紀華舶至馬尼拉及華商市場之形成〉,《政大史粹》13,頁1-26。
臺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系。

鄧開頌
2005 〈明清時期澳門海上貿易〉,收於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9輯,頁89-13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鄭永常
1999 〈晚明(1600-1644)荷船叩關與中國之應變〉,《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
,頁237-319。臺南市:成功大學歷史系。

鄭維中
2018 〈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25:2,頁1-6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韓家寶
2000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1625-1640)〉,《漢學
研究》18:1,頁129-152。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聶德宇
1994 〈明末清初中國帆船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關係〉,《南洋問題研究》03,
頁67-74。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Ernst Van Veen
2003 “How the Dutch Ran a Seventeenth-Century Colony─The Occupation and Loss
of Formosa 1624-1662”. in Leonard Blusse, Around and about Formosa: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Ts’ao Yung-ho.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pp. 141-160.

(四)、學位論文

林偉盛
1997 〈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市:臺灣大學歷
史所博士論文。

徐子懿
2016 〈荷蘭時代臺灣稅課與漢人社會經濟的形成(1624年至1640年代中期)〉。
新竹市: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婉琪
2014 〈食米抑或食麵─西、荷於馬尼拉、大員的糧食適應研究(1571~1683)〉。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楊博任
2012 〈荷治時期台灣的漁業〉。臺南市: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良
2012 〈鄭芝龍與十七世紀的東亞國際貿易〉。臺中市: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

趙文紅
2009 〈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廈門:廈門大學歷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承豪
2002 〈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縣:暨南大學歷史學
系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