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52.2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宓芩
作者(外文):Wu, Mi-Chin
論文名稱(中文):北魏士族的政治網絡——以隴西李氏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litical Networks of Aristocratic Families during Northern Wei: The Longxi Li Clan
指導教授(中文):甘懷真
李卓穎
指導教授(外文):Kan, Haui-Chen
LI, Cho-YING
口試委員(中文):趙立新
鄭雅如
口試委員(外文):Chao, Li-Hsin
Cheng, Ya-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204350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隴西李氏北魏士族政治網絡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The Long-xi Li familiesNorthern Wei Dynastyaristocracy familiesPolitical Network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隴西李氏自西元四世紀中葉入魏以來,其子孫高官顯祿不斷,爾後,更成為中古時代顯赫的世家大族。本論文希冀從「政治網絡」的角度出發,理解隴西李氏在西元五世紀中葉至六世紀中期的發展。廖基添及陳爽曾指出,這個以隴西李氏為中心的關係網,對於北魏孝文朝以降的士族格局影響深遠。因此,分析隴西李氏的政治人際網絡內涵,有助於理解北魏士族社會的演變。

首先,442至444年,隴西李氏的李寶家族歸魏。隴西李氏與名門太原王氏的聯姻,是這個家族走出涼州的人際網絡,融入華北士族社會的關鍵。其後,北魏名臣李沖以近臣之身份,參與太和改制的諸項舉措。其中,他與孝文帝合作建構,以近支宗室、滎陽鄭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及清河崔氏所組成的人際關係網,更成為北魏士族社會最重要的政治網絡。在北魏遷洛後,李挺等隴西李氏子弟則又以「文學」等方式,活躍於宗王們的文化沙龍。除此及聯姻之外,亦不可忽視軍府、州府中的府主與中上層僚佐間的互動關係。隴西李氏子弟出任諸王軍府、州府的上層僚佐,得以穩固獻文五王、孝文六王與隴西李氏間的政治聯盟。就其家族而言,隴西李氏與北魏皇室、華北世家大族,因聯姻及緊密的政治結合,是隴西李氏得以在北魏興盛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過考察隴西李氏的人際關係網,試圖走出在集團論之下,忽略士族成員間之交際,並非只單有政治因素,亦可能因理念、個人興趣、認同感,及本身所處的場所,彼此產生友誼,進而成為親屬,為彼此所屬的人際關係圈,帶來新的活力與資源。
The Longxi Li families were naturalized The Northern Wei in the mid-fourth century A.D. And later, the members of Longxi Lis had had higher rank and more power, the families became the aristocracy families of Chinese medieval a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xi Lis(隴西李氏) in Mid-fifth century A.D. to Mid-sixth century 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network". Liao Jitian(廖基添) and Chen Shuang (陳爽)pointed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centered on the Longxi Lis(隴西李氏),who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cholar clan in the Xiao-wen period(孝文朝). It’s helpful for we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is international network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irst of all,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Long-xi Lis and Tai-yuan Wangs(太原王氏), the ancestry in Taiyuan, it was a key for the Longxi Lis to get out of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Liang-zhou(涼州)and integrated into the North China(華北)scholar society. Subsequently, Li Chong(李沖), who was a prime minister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he took part in various measures of Tai-he Reform(太和改制)as a close minister. Li Chong cooperated with Xiao-wen Emperor(孝文帝),as a result, they established a new political network .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posed of the Imperial Lineage, the Xing-yang Zhengs(滎陽鄭氏), the Fan-yang Lus(范陽盧氏), the Tai-yuan Wangs and the Qin-ghe Cuis(清河崔氏). Finally, i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network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fter The Northern Wei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洛陽), Li Ting(李挺) and other members of Longxi Li'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cultural salons of the Princes. They were well in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wa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efs and upper and middle-level bureaucrats in the Junfu(軍府)and the Zhoufu(州府), which should it not be neglected. The scions of the Longxi Lis, who served in the Junfu and Zhoufu of Zong Wang(宗王)as upper-level bureaucrats. And they were able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alliance between the five princes of Xian-wen(獻文五王), and the six princes of Xiao-wen (孝文六王).

For the Longxi Li families ,who were acquired higher rank through intermarriage and alliances with the royal family of Yuan Wei(元魏)and the aristocracy families of North China.

Through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Longxi Lis, this thesis tries to get out of the group theory .The alliance of scholar-official families are not only political factors, but also to make friendship with idea,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heir own places. When they became friends and relatives. It will bring new vitality and resources for their social network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太武朝至孝文朝的隴西李氏 12
第一節 李寶入魏 12
第二節 李沖之崛起 15
第三節 進入平城的人際關係與網絡 20
小結 26
第三章、孝文朝及遷洛後的隴西李氏 27
前言 27
第一節 「廢太子事件」中的隴西李氏 27
第二節 李挺的轉型 30
第三節 進入洛陽的人際關係及其網絡 34
小結 40
第四章、宣武朝至東魏時代的隴西李氏 41
前言 41
第一節 動亂下的隴西李氏 41
第二節 外戚化的隴西李氏 44
第三節 鄴城的人際關係與網絡 49
第五章、結論 52
徵引書目 56
附錄 61
〔一〕 古籍(以時代劃分)
(一)正史
﹝北魏﹞崔鴻,﹝清﹞湯球輯補,《十六國春秋輯補》。北京:中華書局,1985。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7。
〔粱〕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其他
〔北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清〕吳廷燮,《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二〕 碑刻史料(按時間順序)
趙超編,《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趙萬里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2。
趙力光編,《鴛鴦七志齋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科學出版社編委,《滄州出土墓志》。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毛遠明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線裝書局,2008。
張乃翥輯,《龍門區系石刻文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賈振林編,《文化安豐》。(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胡海帆編,《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藏金石拓本菁華(1996-20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胡戟、榮新江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葉煒、劉秀峰編,《墨香閣藏北朝墓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三〕 近人論著(按名字筆畫順序排列,筆畫數相同者按出版時間排列)

(一)中文部分
王永平,《遷洛元魏皇族與士族社會文化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甘懷真編,《身份、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李憑,《北朝史研究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范兆飛,《中古太原士族之群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侯旭東,《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5。
陳爽,《北朝政治與世家大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陳爽,《出土墓志所見中古譜牒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馮培紅,《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5。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編》。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5。

(二)外文部分

(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ʻui Famil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中譯本:伊沛霞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 : 筑摩書房,1971。中譯本: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 : 科舉前史》。京都 : 同朋社,1977。中譯本: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川本芳昭, 《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國家》。東京:汲古書院,2015。
(日)窪添慶文,《墓誌を用いた北魏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7。

(三)論文集
《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四〕 期刊論文 (按筆畫順序排列,筆畫相同者按出版時間排列)
王晶,〈論郡望及其演變: 以敦煌、武威的索氏、陰氏為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4期,臺北,2015,頁1-42。
甘懷真,〈中國中古士族與國家的關係〉,《新史學》,3期,臺北,1991,頁99-113。
李憑,〈北魏太和之初的雙簧專制〉《學術研究》,7期,廣州,2012,頁95-103。
李憑,〈《北史》中的宗族與北朝歷史系統——兼論中華文明長存不衰的歷史原因〉,《中國社會科學》,05期,上海:2015,頁176-203。
吳宓芩,〈魏故國子學生李伯欽墓誌考釋〉,《史原》,復刊8期,臺北,2017年,P253 – 271。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1期,臺北,1993,頁61-64
艾安迪著,楊英譯,〈北魏朝廷政治生活片段考察(500-528)〉,《社會科學戰線》,3期,吉林,2015,頁131-117。
侯旭東,〈北朝「三長制」四題〉,《中國史研究》,4期,北京:2002,頁33-46。
徐冲,〈從「異刻」現象看北魏後期墓誌的「生產過程」〉,《中華文史論叢》,4期,上海,2006,頁96-127。
倪潤安,〈河北曲陽北魏崔楷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期,北京,2013,頁33-40。
張文杰,〈從邊陲到中央: 北朝隴西李氏發展史論〉,《興大人文學報》,32期下,臺中,2002,頁615-641。
張鶴泉、張鑫,〈北魏開國爵食邑數量問題的考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期,吉林,2015,頁119-128。
張同利,〈新見北齊李禮之、李倩之墓志及相關問題考論〉,《蘭臺世界》,10期,瀋陽市,2016,頁107-109。
莊芸,〈魏齊之際文士交遊新論〉,《文學遺產》,1 期,北京,2018,頁1-36。
廖基添,〈再論世家大族與北魏政治——以四姓集團為中心的考察〉,《中華文史論叢》,3期,上海,2017,頁1-70。
劉軍〈北魏門閥士族制度窺管——以新見封之秉墓志為中心〉,《社會科學》,9期,上海,2018,頁157-164。
薛宗正,〈西涼王朝的興亡與西域〉,《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期,烏魯木齊,1999,頁38-45。
薛海洋,〈《風力危峭 變態之宗——漫談新發現北魏<李劌墓志銘>》〉,《書法》,2期,上海,2016,頁62-66。
陸揚,〈從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學分析——以《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84輯,上海,2006,頁95-127。
蔡幸娟,〈北朝女官制度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4,臺南,1998,頁175-213。
蔡幸娟,〈客死異國和落葉歸根之間的國與家:以南北朝的降人為考察中心〉,《成功大學歷史學報》35,臺南,2008,頁111-156。
叢文俊,〈新出土・北朝小楷墓磚墨跡(墨書未刻)《魏廣陵王元羽妻鄭太妃墓誌》考〉《中國書法》,9期,北京,2005,頁24-26。
羅新,〈跋北魏鄭平城妻李暉儀墓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6期,北京,2005,頁44-49。
羅新,〈說北魏孝文帝之賜名〉,《文史》,3期,北京,2011,頁49-61。

〔五〕 會議論文
室山留美子,〈試論北魏墓志史料的特性〉,中譯本為會議論文,發表於第五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2011年,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頁1-17。

〔六〕 學位論文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林世偉,《北朝隴西李氏家族的崛起與發展》,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