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10.15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斐
作者(外文):Liu, Fei
論文名稱(中文):明代士人的禮物與送禮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Gift of the Literati in Ming China
指導教授(中文):巫仁恕
李卓穎
指導教授(外文):Wu, Jen-shu
Li, Cho-ying
口試委員(中文):林麗江
賴毓芝
口試委員(外文):Lin, Li-Chiang
Lai, Yu-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2043466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明代士人禮物摺扇
外文關鍵詞:MingChinaLiteratigiftfolding-fan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明代尺牘、文集、小說為材料,考證明代士人贈禮的物品內容、禮物包裝以及送禮習俗。從明代士人的私人書信中梳理贈禮案例,按時間順序整理出禮物清單,分析明代士人的禮物類別從明初到明中後期發生的變化及變化原因。明初,書籍是最常見的禮物,隨著明中後期商業出版的興盛,書籍變得容易買到,作為禮物的頻率下降。摺扇因本身所具有的展示性與炫耀性,開始在士人之間流行,並成為最受歡迎的禮物。而從弘光開始,書籍在禮物中所佔比例回升,贈送自己或親友編輯出版的書籍成為流行。另外,以徽州士商方用彬為個案,討論他如何將送禮滲透到旅遊與出版活動中,並透過他的例子討論禮物與商品的關係,以及禮物背後的人際關係。
Scholars usually consider that books are the most popular gift among literati. However,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rise of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the late Ming, literati gradually found books less appealing and chose different things as gift. The change in the trend of gift from the early through late Ming is understudi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in literati’s letters and collected works and demonstrate that fans with paintings on them took the place of books as the most popular gift among literati from the Wanli period onward. Literati also started to see handmade products of themselves as proper gifts around the same time. By showing how the choice of gift among literati changed after book market had flourished and explaining why certain things would become popular gifts, this article will shed ligh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role of gift in the literati world in Ming China.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7
二、西方社會科學與史學的禮物研究 8
三、中國史禮物研究的脈絡 12
四、史料介紹 17
五、章節介紹 19
第一章 明代送禮與收禮的習俗
第一節 禮物的包裝與傳遞 22
第二節 特殊場合的禮物 28
第三節 回禮與退禮 31
第二章 明代士人禮物的內容與變化
第一節 尺牘中的禮物類別統計 35
第二節 書籍、扇與食物的比重變化 45
第三節 其他類別禮物的變化 48
第三章 書籍
第一節 明初的以書為禮現象 55
第二節 特殊的禮物類別 59
第三節 明初到明末清初贈書意涵的變化 63
第四章 扇子
第一節 從團扇到摺扇:明代扇子的變化 68
第二節 摺扇的特質及其社會意義 71
第三節 扇子作為禮物的意義 72
第五章 個案方用彬
第一節 方用彬其人 83
第二節 旅遊與禮物 84
第三節 邀詩與出版 98
第四節 退還禮物 95
第五節 介於商品與禮物之間 99
結論 115
附錄
徵引書目
一、史料與史料彙編
萬曆《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98。
石守謙、楊儒賓主編,《明代名賢尺牘集》。
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明代尺牘(一—七)》,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錢鏡塘輯,楊臣彬釋文,陳智超考證,《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孔尚任著,汪蔚林編,《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王心《(嘉靖)天長縣志》。
〔明〕夢覺道人,《三刻拍案惊奇》,收入《中國古代孤本小說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長沙:嶽麓書社,1988。
〔明〕李廷機《李文節集》,收入《四庫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金幼孜,《金文靖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356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1。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焦竑《國朝獻徵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0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卷十六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葛昕《集玉山房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遺補》集部明代卷第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明〕高士奇,《天祿識餘》,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明〕馮夢龍著,楊桐校註,《醒世通言》,武漢:崇文書局,2015。
〔明〕馮夢龍著,楊桐校註,《醒世恒言》,武漢:崇文書局,2015。
〔明〕陳欣《閑中今古》,收入《續四庫全書》子部11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113。
〔清〕蔣超伯,《南漘楛語》,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
〔明〕李遜之,《崇禎朝紀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二十四冊史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67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
〔明〕黄瑜,《雙槐歲鈔》,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高濂,《遵生八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明〕陳霆《兩山墨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96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明〕陳函煇《小寒山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丁守和整理,《中國歷代奏議大典(明朝卷)》,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
〔宋〕洪適《盤洲集》,收入《《鄱阳三洪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明〕俞汝揖等, <題行鄉試條約>,《禮部志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顏繼祖編、吳發祥刻,《蘿軒變古箋譜》,上海:朵雲軒,1981。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69。
〔明〕陸容,《菽園雜記》,收入《明代筆記小說》第十三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明〕陸容,《菽園雜記》,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凌濛初著,《初刻拍案驚奇》,武漢:崇文書局,2015。
〔明〕李日華著作,屠友祥校注, 《味水軒日記》,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明〕李日華著,屠友詳校註,《味水軒日記》,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1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
〔明〕孔貞時,《在魯齋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金聖歎著,《貫華堂第六才子西廂記》,上海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黄洪憲,《碧山學士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九集》266冊,臺灣:台灣商務出版社,1979。
〔明〕顧起元《説略》卷四,版本引自金沛霖主編《四庫全書子部精要(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明〕費宏撰,吳長庚、費正忠校點,《費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何兆武校,《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左懋第,《左忠貞公剩稿》,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明〕田藝蘅,《新吾呂先生實政錄》,收入《官箴書集成》第一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明〕佚名,《居官必要為政便覽》,收入《官箴書集成》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頁57-74。
〔宋〕宋祁,《景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郎瑛《七修續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黃柄儒,《續南雍志》,臺北 : 偉文出版公司, 1971。

二、專書
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周紹明(Joseph P.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
韓格理著,張維安等譯,《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白謙慎著,《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增訂版)》,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陳長文,《明代科舉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朴元熇著,《明清徽州方氏宗族個案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3。
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源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巫仁恕,《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柯律格(Craig Clunas)著,劉宇珍、邱士華、胡隽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北京:三聯書店2015。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夏建中譯,《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
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著、盧匯譯,《論餽贈——傳統社會的交換形式及其功能(Essai sue le Don:forn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格雷戈里(C. A. Gregory)著,姚繼德、杜杉杉、郭銳譯,《禮物與商品(Gifts and Commodities)》,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s Villag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北京市歷史學會主編,《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白謙慎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杜信孚纂輯 ,周光培、蔣孝達參校 《明代版刻綜錄》,揚州:廣陵古籍出版社,1983。
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楊賢宗、馬琳、鄧偉權譯,《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The painter’s Practice: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北京:三聯書店,2012。
張長虹,《品鑒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程寶華,《理學真儒:張履祥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3。
譚冰,《古今曆術考》,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
王裕明著,《明清徽州典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Anne Goldgar, Impolite Learning: Conduct and Community in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1680-175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Blau Peter Michael,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 York: Wiler, 1964.
James G. Carrier, Gifts and Commodities: Exchange and Western Capitalism since 170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rshall Sahlins, Stone Age Economics. New York: de Gruyter, 1972.
Craig Clunas,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rbana,III.: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1
Natalie Zemon Davis, The Gift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 Madison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2000.
三、期刊與專書論文
王煒,<明代鄉會試錄選評經義程文及其中的辭章觀念>,《文化遺產》,2015年第5期。
沈津,〈擁書權拜小諸侯〉,《國文天地》31(臺北,2011),頁93-96。
馬衛東、張林,〈周代社會中禮物的功能及其流變〉,《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4期,頁145-149。
古孟玄,〈中國送禮文化及紅樓夢禮物翻譯探析〉,《廣譯: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1(臺北:2012.9),頁1-25。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85:1(台北:1996.6),頁101-118。
周中梁,<明代大明曆日的流通方式>,《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14:6,(沈陽,2012.11),頁620-624。
馬衛東、張林,〈周代社會中禮物的功能及其流變〉,《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4年第4期,頁145-149。
郭培貴,〈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收入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第一冊(臺北,2007),頁255-259。
常金倉,〈中國古代的禮品交換與商品交換〉,《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1(瀋陽:2010.1),頁104-110。
趙燦鵬,〈美國所藏明代尺牘舊主方用彬家世表微〉,王鶴鳴主編,《中華譜牒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頁259-268。
劉暢,〈明稿本「諸名人尺牘」——哈佛燕京圖書館訪書記〉,《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第2期 ,頁60-62。
夏炎,〈唐后期土貢物產——地方官員的禮物饋贈〉,《史學月刊》(開封),2014年第8期,頁92-100。
石守謙,〈山水隨身:日本摺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 (臺北:2010.9),頁1-50。
許敏,〈從新見明冊頁看嘉萬年間徽州士商交遊〉,《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頁157-172。
林麗月,〈從新見明冊頁看嘉萬年間徽州士商交遊〉,《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7),第467-507頁。
林麗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與方于魯墨業的開展與競爭〉,《法國漢學》(Faguo hanxue)13 (2010),頁121-197。
周尚兵,〈魯地禮物清單所示唐代山東社會生產〉,《敦煌研究》(敦煌),2016年第4期,頁101-110。
施曄,〈從新見明冊頁看嘉萬年間徽州士商交遊〉,《江淮論壇》,2013年第4期,頁138-147。
夏炎,〈 「北人」「南物」與唐后期南北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南貶北人間的禮物饋贈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 2016年第4期,頁115-197。
高桂惠,〈《聊齋誌異》禮物書寫探析─細讀〈鳳仙〉與〈醜狐〉〉,《文化越界》,1:7(臺北:2012.3月),頁1-21。
郭立誠,〈贈禮畫研究〉,《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台北1992,頁749-766。
陳素貞,〈對話與分享——北宋飲食詩歌情調與意趣的轉變〉,《中國飲食文化》,3:1,(臺北:2007),頁41-80。
張升,〈以書為禮:明代士大夫的書籍之交〉,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105。
張亞龍,〈論「詩經」中的禮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安),2008年第9月第37卷專輯,頁225-228。
Brigitte Buettnerd, “Gift Exchange and Art Collecting: Padre Sebastiano Resta’s Drawing Albums”in Art Bulletin, LXXIX(1997), pp. 630-646.
Pierre Bourdieu, “Some Additional Notes on the Gift” in The Logic of the Gift: toward an Ethic of Generosity, ed. Alan D.Schrifi. Lodon: Poutledge,1991, pp. 231-241.
Alexander Nagel, “Gifts for Michelangelo and Vittoria Colonna”, Art Bulletin, LXXIX(1997), pp. 647-668
Shih Shou-ch'ien, “Calligraphy as Gift: Wen Cheng-ming's (1470-1559) Calligraphy and the Formation of Soochow Literati Culture” in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ed. Cary Y. Liu, Dora C.Y. Ching and Judith G. Smith ,New Jersey: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254-283.

四、碩、博士論文
汪小虎,《明代頒曆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李然,〈先秦餽贈觀初探〉,東北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3年5月。
祈晨越,《明代杭州地區的書籍刊印活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2010年博士論文。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