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51.5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丹鴻
作者(外文):Wu, Dan-Hong
論文名稱(中文):暴力與修辭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兩岸政治詩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Violence and Rhetoric ——Political Poetry of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from 1950s to 1980s
指導教授(中文):劉正忠
楊佳嫻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Chung
Yang, Chia-Hsien
口試委員(中文):林淇瀁
陳義芝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Yang
Chen, I-C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2041467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政治詩暴力修辭兩岸比較
外文關鍵詞:political poetryviolence rhetoric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
  • 收藏收藏:0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兩岸的政治變動與詩歌的美學實踐都同樣劇烈,個人的創作历程也記錄着時代環境的重大變遷。這段時期的詩歌作品,即便不是主流的政治詩作品,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種「政治性修辭」。本文通過分析兩岸五種主要的類型詩作(主旋律的政治詩、軍中詩人創作、文革時期的地下詩、台灣的現代主義作品、牢獄詩),歸納比較兩岸詩作中的政治性修辭現象,以呈現兩岸詩作對「暴力」主題的修辭表現。
台灣詩人的政治視野,也從五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的敵我對抗,轉為一種「官-民」的內部視野,政治詩更具有社會議題性和街頭的熱辣性格。80年代以來大陸詩人卻出現了由「政治的詩學」轉向「詩學的政治」,從地上與地下的兩種聲音,轉為對語言內部的修辭探索。這些主題和風格的變形,在兩岸的比較視野下,顯得更加明顯、複雜。
Since the 50s to 80s of last century, political situation had changes as turbulent as the aesthetic practice of poetr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Personal works have recorded a major change of every stage of the times. This period of poetry, even if not mainstream political poetry, still embody some quality we can call as "political rhetor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types of Poems (political poems, the military poets’ works, the underground poetr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Taiwan modernism poetry, poems at jails) , I collect the political rhetoric devices they used on the theme of "violence". The political vision of the Taiwan poets have changed from the Cold War pattern which stress the crisis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enemy" , to an internal vision of "Governors- People", and political poetry was more cynical with a street style. Since the 80s, mainland poets’ sense of writing have shifted from "Political Poetics" to "Poetic Politics", from the conflicts between voices on the streets and voices underground, to the rhetorical exploration within the language. The distortion of these themes and styles appears more obvious and complex under the comparative vision o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第一章 緒論 1
(一)一個中性的選擇——談研究動機 1
(二)釋題,兼談政治詩與政治性修辭 3
(三)前行研究與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河流之汊:1949年以後兩岸的政治詩生成場域 15
(一)东风難解冻:非文學的時代 15
(二)政治抒情詩與反共抗俄詩 22
(三)魚陟負冰:兩岸軍旅詩人比較 35
第三章 政治嚴峻期的政治詩 50
(一)崩潰的「太陽」与盲目的「天空」 53
(二)人的信念與非人的修辭 64
(三)牢獄中的禪與火 81
第四章 八十年代後兩岸政治詩的暴力修辭 98
(一)暴力場所的演變:前線與後方 100
(二)暴力意象的選用:原始感與時代感 110
(三)暴力話語的策略:「非政治」傾向與「非詩」傾向 128
第五章 結語 139
參考文獻 142

參考文獻
詩集
賀敬之:《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
紀弦:《在飛揚的時代 》,台北:寶島文藝,1951年。
紀弦:《第十詩集》,台北:九歌,1996年。
聞捷:《聞捷全集·第一卷》,太原:北岳出版社,2001年。
郭小川:《郭小川全集1·詩歌》,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商禽:《商禽詩全集》,台北:印刻文學,2009年。
商禽,焦桐主編:《八七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洛夫:《魔歌》,台北:探索文化,1999年。
李瑛:《紅柳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1月。
李瑛:《紅花滿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公劉:《公劉詩選(1945——1985)》,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明遠:《劫後詩存——陳明遠詩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
首都大專院校紅代會《紅衛兵文藝》編輯部編:《寫在火紅的戰旗上——紅衛兵詩選,北京:人民教育印刷廠,1968年。
辛鬱:《辛鬱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
辛牧:《辛牧詩選》,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07年12月。
北島:《北島詩集》,台北巿 : 新地文學, 1988。
多多:《諾言1972-2012》,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多多:《忍冬花詩叢:多多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余光中主編:《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白萩:《白萩詩選》,台北巿:三民出版社,1971年。
白萩著,李敏勇编:《白萩集》,臺南市 : 臺灣文學館,2009年。
洪子誠 程光煒主編,李潤霞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第十一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
無名氏:《花的恐怖》,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
陳思和主編,李潤霞編選,食指等著:《被放逐的詩神》,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
陳思和主編,綠原等著:《春泥裡的白色花》,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
無名氏:《獄中詩抄——寫在腦紙上的125首詩》,台北:黎明文化,1984年。
柯旗化:《明哲詩集/鄉土的呼喚》,台北:笠詩刊出版社,1982年。
孟浪:《連朝霞也是陳腐的》,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歐陽江河:《事物的眼淚》,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蕭開愚:《山坡和夜街的涼暖——蕭開愚詩選》,台北:秀威,2013年。
廖永來:《廖永來詩選》,台北:草根,2000年。
李元貞:《女人詩眼》,台北。:北縣文化,1995年。
苦苓:《苦苓的政治詩》,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编:《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年。
李敏勇:《傾斜的島》,新店:圓神,1993年。
江自得,曾貴海,鄭炯明:《三稜鏡:江自得·曾貴海·鄭炯明詩選集》,高雄:春暉,2003年。
孟浪主編:《六四詩選》,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年。
歐陽江河:《手藝與注目禮》,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洪子誠 程光煒主編,姜濤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第十六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
劉克襄:《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台北:玉山出版,2012年。
駱一禾:《駱一禾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林耀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張信吉:《我的近代史——台灣詩錄》,台北:書林出版,1997年。
周倫佑:《周倫佑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
杜國清:《望月》,台北:爾雅,1983年。
周倫佑:《在刀鋒上完成的句法轉換》,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蕭開愚:《此時此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期刊雜誌
高原:〈向海峽那一面呼喚〉,《革命文藝》第3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6年6月。
張道藩:〈論當前文藝創作三個問題〉,《文藝創作》13期,1952年5月。
郭小川:〈投入火熱的鬥爭〉,《人民文學》1955年第10期,副標題為「致青年公民,並獻給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
郭小川:〈送同志們〉,《解放軍文藝》1957年第11期。
撇捺:〈偉大的工作者〉,《革命文藝》第1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6年4月。
志新:〈戰之歌〉,《革命文藝》第3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6年6月。
黃禮科:〈澎湖島〉,《革命文藝》第9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6年9月。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月刊13卷第十期,總154期, 1997年8月。
中:〈金馬島〉,《革命文藝》第1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6年4月。
鍾鼎文:〈時代的雕像〉,《軍中文摘》第51期,台北: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1953年4月25日。
吳曉東:〈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北島論〉,《新詩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輯。
王鼎鈞:〈反共文學觀潮記〉,《文訊》雜誌總號259期,2007年5月。
奚密:〈台灣現代詩論戰──再論「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國文天地》13卷10期,1998年3月。
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文學/台灣文學--一個方法學的初步審思〉,《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蔡詩萍:〈台灣文學霸權論〉,《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雷武鈴:〈當前詩歌寫作中的政治性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詩評論》,2011年,總第14輯。
甘能嘉:〈1980年代朦朧詩在台灣的接受情況——以世代為考察核心〉,《新詩評論》第18輯。
古遠清:〈50年代台灣新詩:從呼喊走向內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楊佳嫻:〈戰爭、地方與崇高:以路易士發表于《中華副刊》的詩與散文為例(1942-1945)〉,《中國現代文學》第27期,2015年6月。
焦桐:〈叛逆的美學路徑—商禽《商禽:世紀詩選》〉,《中央日報》2001年1月15日,第21版。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疏離心態:以五六十年代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2月。
蕭三:〈望星空读<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 年,第1期。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文藝創作》1954年第12期,第35頁。
韓冷:〈中國式的俄狄浦斯情結〉,載於《集寧師專學報》,2008年01期。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人民日報》1957年6月19日。
白萩:〈暴裂肚髒的樹〉,《笠》第八期,台中:曙光文藝,1965年8月15日。
王家新:<當人民從干酪上站起—— 讀多多的幾首詩>,載於《上海文化》,2012年04期。
苦苓:〈總統不要殺我〉,《兩岸》詩叢刊第 3 集,1987年7月。
洪子誠:〈讀作品記:《〈娘子谷〉及其它》〉,《新詩評論》總第二十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九期,1997年5月。
向陽:〈烏雲終有散盡時——《陽光小集》的聚散離合〉,《文訊》第378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7年4月。
向陽發言,〈從「躺在地上看星的人」座談苦苓的「政治詩」〉,《陽光小集》第十二期,1983年。
〈一顆恆星:陽光小集——專訪苦苓〉,《文訊》第378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7年4月。
廖振富:〈一場現代詩的街頭運動〉,《中外文學》第287期,1996年4月
陳玉玲,<台灣八○年代的政治詩–以《笠》詩刊為主的觀察>,《文訊》166期,1999年8月

單篇文章、詩作
向陽:〈打開意識形態地圖——會看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運作〉,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巿:時報文化,1994年
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九期,1997.5。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巿:時報文化,1994年
洪子誠:〈殊途異向的兩岸詩歌〉,收於《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謝冕:〈為了一個夢想〉,收於《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尉天驄:〈独步的狼——記詩人紀弦〉,《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紀弦》,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痖弦:〈導言〉,《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天視,1980年。
李豐楙:〈七十年代新詩社的集團性格及其城鄉意識〉,《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主編,1996年
洛夫:〈石室之死亡〉,《創世紀」》詩刊1959年第12期。
洛夫:〈關於「石室之死亡」——跋〉,侯吉諒編:《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葉維廉:〈臺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11月。
商禽:〈暴徒〉,載於《現代詩》第八期,1954年冬季號。
簡政珍:〈洛夫作品中的意象世界〉,侯吉諒編:《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孟樊:〈當代台灣政治詩學〉,《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巿:時報文化,,1994。
簡政珍:<80年代的詩美學>,《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文訊雜誌社主編出版,1995年。
吳潛誠:<政治陰影籠罩下的詩之景色>,李敏勇詩集《傾斜的島》附錄(台灣:圓神出版社,1993年。
游唤:〈八〇年代台湾文学论述之质变〉,《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Robert Bly ,"Leaping Up into Political Poetry", American Poetry: Wildness and Domesticit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91.

專書著作
陳謙:《反抗與形塑——臺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11月。
洪子誠,劉登翰著:《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閎:《聲音的詩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賀桂梅:《思想中國——批判的当代视野》,廣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11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巿:時報文化,1994年。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朱曉進等著:《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4年。
安東尼·史蒂文斯(Anthony Stevens)著,楊韶剛譯:《兩百萬歲的自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特裡·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陈太胜譯:《如何讀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侯吉諒編:《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臺灣學生,2010年。
王慶麟:《青年筆陣 : 青年的文藝活動》,台北:幼師文藝,1983年。
王家平:《紅衛兵詩歌研究 : 「瘋狂」的繆斯》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年。
黃子平:《遠去的文學的時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12年。
黃文成:《關不住的繆斯:台灣監獄文學縱橫論》,台北:秀威,2008年。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2004年。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2002年。
柏楊:《新城對:柏楊訪談錄》,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
福柯 (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2005年
李魁賢:《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1992年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台北:秀威,2012年。
葉夫圖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著,蘇杭譯:《提前撰寫的自傳》,廣州:花城出版,1998年。
巴赫金(Bakhtin, M. M.)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春風·獄中詩專輯》,台北:春風詩刊社,1984年4月。
Jakobson, Roman, Language in Literature,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學位論文
巫洪亮:《「十七年」詩歌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7月。
蔡明諺:《一九五〇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林立強:《台灣八十年代政治詩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

影音材料
商禽的采訪錄影:《商禽》,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商禽演講:《顛躓在詩路上的扁平足》,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網路資源
楊佳嫻:〈疲倦的普羅米修斯——讀劉克襄《革命青年》〉,獨立評論@天下,2013年6月30日,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6/article/44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