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3.140.195.24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謝家欣
作者(外文):
Hsieh, Chia-Hsin
論文名稱(中文):
非美學進路的藝術哲學:海德格論作品
論文名稱(外文):
Philosophy of Art from a Non-aesthetic Approach: Heidegger on Work
指導教授(中文):
吳俊業
指導教授(外文):
Ng, Chon-Ip
口試委員(中文):
鍾振宇
鄭志忠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101047507
出版年(民國):
10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海德格
、
藝術哲學
、
存在論
、
真理
外文關鍵詞:
Heidegger
、
philosophy of art
、
ontology
、
truth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205
評分:
下載:28
收藏:0
人們想到藝術作品,經常認為藝術作品是美麗的、是含有「美」的,也因此將藝術作品歸入美學領域,或將藝術作品視為審美的對象,認為藝術作品是具有「美」這個特性的「物」。這樣的看法輕易地將藝術作品的核心視為「美」或必須以美學來處理的對象,也理所當然地將藝術作品視為一種客體、將人視為主體。海德格認為真正在藝術作品中起作用的並不是「美」,而是「真理」,他不將作品帶給人的感覺放在優位,而重視作品「開顯存在」的特性。
一件藝術作品有多種面向,有感官特性、社會功能、與創作者之關係、在歷史中的地位等,〈藝術作品的本源〉這篇文章如題所述,旨在探討藝術作品的「本源」,海德格要找出使作品成為作品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在作品中起作用,是什麼讓作品「如其所是」。他要做的不是鑽研作品的所有面向,而是找到藝術作品的基礎,為此海德格將藝術作品拉入了存在論的脈絡,他從比較作品與工具、純然物等存在者開始,確立了作品的存在特性,並表示不能以我們理解一般存在物的方式理解作品;接著提出作品之為作品乃因它建立一個世界並製造了大地,世界與大地在作品中產生衝突,進而使真理發生,亦即作品之「開顯存在」。
People think that work of art is beautiful, that beauty can be found in each and every piece of artwork. Hence, the knowledge of work of art belongs to the realm of aesthetics. Within this realm, a work of art is considered to be an aesthetic object, a beautiful artifact. Parallel to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he artwork, its audiences or viewers are taken as “subjects”. Against thi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esthetics, Heidegger claims that what actually prevails in work of art is not beauty as sensible quality, but “truth”. The artwork is capable of “opening up Being” prior to its sensible impacts on people.
A work of art has many aspects, such as its sensible properties, social functions, its relation to artists, historical position, etc. The main points of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as its title suggested, is to trace back the origin of work of art. The present thesis has the aim to find out what prevails in work of art, what makes it to be itself, to be what it is. Heidegger’s investigation does not intend to explore all the aspects of work of art; it focuses rather solely on the basis of work of art. By observing the work of art in the context of ontology and comparing it with equipment and mere things, Heidegger attempts to underlin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artwork. According to him, it is the setting up of a world and the setting forth of the earth that constitute the upsurge of an artwork. World and earth are dimensions of Being which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explicitly through the phenomenon of artwork. This oppositional event makes truth happens in the work. Heidegger called the happening of truth “the opening up of Being”.
導言 3
第一章 海德格論物與作品 6
第二章 作品之建立世界 11
第一節 《存在與時間》中世界的含意 12
1. 世界的存在論結構:海德格闡述世界的四種意涵 13
2. 這四種意涵與過去所習慣使用的「世界概念」之差別 15
3. 周遭世界與世界中的存在者(工具) 16
4. 從工具到「工具整體」到世界性 19
5. 相關系統的補充 20
6. 從相關系統到「應手相關性」、「意義關聯全體」與世界性 22
7. 小結:世界性以及「何謂存在與時間中的世界」 24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本源〉中世界的含意 25
1. 農婦的世界 26
2. 「作品的世界」之逃離 27
3. 神廟的世界 28
4. 世界世界化 30
5. 《存在與時間》中的世界與〈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世界異同 32
第三章 作品之製造大地 34
第一節 「大地」在存在與時間中的線索 34
1. 最源初的真理是揭示 34
2. 「真理」可能導出「非真」 37
3. 潛藏於《存在與時間》中的「大地」 40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 41
1.《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如何介紹大地? 41
2. 作品裡的大地:庇護者 43
3. 大地是物性 49
4. 小結:〈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 50
第四章 爭執與真理 52
第一節 世界與大地之爭 52
第二節 原始爭執與作品的真理 53
第三節 小結:作品建立世界、製造大地的謎 57
第五章 非美學進路的海德格作品論 59
第一節 什麼是非美學進路? 59
第二節 海德格為何採取非美學進路? 63
1. 海德格反對美學進路的理由之一:避免以主體客體框架看待藝術作品 64
2. 海德格反對美學進路的理由之二:避免將藝術作品歸為「與真理無關的領域」 67
第三節 海德格採取的美學進路是否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75
1. 海德格作品論是否確實避免了主客框架 76
2. 海德格採取的進路是否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82
3. 海德格作品論對我們理解現代藝術的幫助 84
結論 88
參考文獻 91
海德格主要著作
德文版
GA 5 Holzwege (1935–1946), ed. F.-W. von Herrmann, 1977, 2nd edn. 2003, VI
GA 13 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 (1910–1976), ed. H. Heidegger, 1983, 2nd edn. 2002, VIII
SZ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 Max Niemeyer Verlag, 1967
英文版
BT Being and Time, Blackwell. 2001.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W Basic Writings, HarperCollins 1993. Transla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中文版
《林中路》。上海 : 上海譯文,1997。孫周興譯。
《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3。王慶節、陳嘉映譯。
外文二手文獻
Arnett, Willard. 1969. Santayana and the sense of beauty. Gloucester, Mass., P. Smith
Dreyfus, Hubert. 1990.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The MIT Press
Eco, Umberto. 1988. 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gel, G. W. F.. 1975. Aesthetic: Lectures on Fine Art Volume 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ranslated by T. M. Knox
Thomson, Iain. 2011. Heidegger, Art, and postmodernit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sen, Ingvild. 2016 “Disinterest and Truth: On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Aesthetics.”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56: 1. pp. 15-32.
Torsen, Ingvild. 2014. “What was abstract ar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eidegger).”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72:3. pp. 291-302.
Young, Julian. 2001. 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Arts.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今道友信,『講座 美学 (1)』。東京大学出版会。1984
中文二手文獻
張汝倫,《存在與時間釋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2002
文哲,《康德美學》,台北:聯經。2011
Marina Abramović著,蘇文君譯,《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自傳》,台北:網路與書。2017
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2010
Susan Sontag著,黃茗芬譯,《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台北:麥田。2016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論前期海德格的理據概念
2.
論海德格的真理概念-從傳統真理概念到存有真理
3.
科林伍德與藝術中情感地位的重新評價
4.
《笛卡爾式的沉思錄》中的原初領域──論胡塞爾第五沉思中交互主體性理論之困局
5.
為何羞恥?為何恐懼?-論早期沙特如何論述他人存在
6.
海德格「畏」的概念對於此在本真存活的建構地位
7.
Image, Time and Reality: Largely Inspired by Gilles Deleuze's theory of cinematic image and time
8.
藝術與人的教化──從席勒《美育書簡》出發的思考
9.
人文科學的客觀性:從作者意圖論之爭談起
10.
從《何謂文學?》出發看沙特的語言觀
11.
傳統與理解:對高達美哲學詮釋學的重新解讀
12.
從理性化與其反動來探討主權國家的正當性—以韋伯與史密特的文本為線索
13.
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變種、散播:從托門論述發軔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