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72.12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肇萱
作者(外文):Chen, Chai-hsuan
論文名稱(中文):一九四O至五O年代臺灣的地方自治:縣市區劃與選舉制的形成
論文名稱(外文):Local Self-government in Post-War Taiwan──the 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the Electoral System, 1940s-1950s
指導教授(中文):王憲群
指導教授(外文):Wang, Hsien-chun
口試委員(中文):張隆志
陳翠蓮
林孝庭
陳麗華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1043803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4
中文關鍵詞:戰後臺灣地方自治縣市區劃選舉制
外文關鍵詞:Postwar TaiwanLocal Self-government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t the County LevelElectoral Syste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探索的問題,聚焦於戰後臺灣地方管理的制度如何從延續殖民時期「官制自治」轉變為「住民自治」? 在此制度變遷下,政府、地方與民眾間以「實施地方自治」為名,透過符合臺灣治理狀態的政策規畫國土行政區域、建構中央政府與地方自治團體之間的協力關係、垂直分權,並在戶籍登記制度的基礎上實施公民普選。
本文聚焦並梳理臺灣在戰後政權轉移之際,本地地方在既有日治殖民政府建立的地方行政政制中,轉換為符合中華民國地方治理制度設計的歷史脈絡。此間,國家治理的需要與本地爭取個人及地方權益之間,在實施地方自治的目標中,相互拉扯、互動,逐步於1950年形成了一套具有保障基本公民政治權利及實質地方分權意義的現代國家地方行政制度。該制具體呈現於1950年4月由臺灣省政府公布實施之〈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該制度在戰後臺灣的歷史軌跡中,地方人士與民代以維護本體利益及安全性的需求,發揮個體能動性透過省參議會及少數公共發聲管道向省府表達意見的過程,正是爭取「區劃」與「選舉」同時施行的最主要動力。而國共內戰及後續西太平洋地緣政治情勢轉變的國際政局因素,則是推動並形塑蔣介石政權在臺灣快速實施國家實施地方政制結構及黨政改革的大環境因素。在利益相繫結構下的互動過程下,省府推行縣市層級以下的「區劃」與「選舉」同時實施,正是1950年臺灣地方自治制度的主要特徵,亦是有別於以往過去本地日本殖民時代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執政時期的新地方制度。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Local Self-governments in Taiwan (臺灣地方自治研究會),”which was chaired by Chen Cheng (陳誠), the powerful governor of Taiwan from July 1949. The committee drafted the “Guideline on Implementing Local Self-governments fo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aiwan Province (臺灣省各縣市施行地方自治綱要)” in April 1951, which was essentially an provincial executive order. Constitutionally, it required the authorization from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national law-making body.
After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lost the civil war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fled to Taiwan in 1949, it launched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reforms, one of which was the 1951 election of local mayors and councilors with universal suffrage under the aegis of the “Local Self-Government.” The reform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aiwan’s local electoral system, through which Taiwanese people could participate in local politics although the authoritarian Nationalist party-state did not permit much political freedom. Furthermore, due to the elections the Nationalist strengthened its legitimacy to rule the island it seriously misgoverned between 1945 and 1949.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nd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existing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conform to the design of the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Taiwan after WWII.
目次 i - iii
圖次 iv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4
1.2.1 國家治理的動力:戰後臺灣地方制度變遷及省參議會 5
1.2.2 權威政體與民主化:冷戰局勢與政治結構的取向 8
1.2.3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與統治:政治文化與地方派系研究的取向 11
  1.3 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同床異夢」的自治觀: 戰後初期臺灣地方自治主張的歷史脈絡 19
2.1 統治概念下的「自治」:日治時期臺灣的地方政制 21
2.2 行政區域與地方治理的嘗試: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下的「縣」制 25
2.3 臺灣本地的「自治觀」:選舉與民權 31
2.4 小結 36

第三章 中國體制的移植:1945-1948年臺灣地方政制的初次變革 39
  3.1 臺灣調查委員會的區劃設計 40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地方行政政策 47
  3.3 政權切換下的選舉:各級地方民意機構的成立 56
  3.4 地方行政結構的隱憂:以省參議員王添灯、黃純青的發言為例 62
3.4.1 參議員經歷與地方治理經驗 62
3.4.2 地方公法人的層級 63
3.4.3 縣市區劃與地方財政 64
3.4.4 憲政與地方首長選舉 69
  3.5 小結 73

第四章  制度議程的設定:1949年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的任務 75
  4.1 決策參與者:主席、行政專員與委員 77
  4.1.1 陳誠的政策方針 77
4.2.1 委員的背景 79
4.2.3 研擬日程 82
4.3 協商過程:從政策目標到行政實務的推演 84
4.3.1 會前座談:界定政策問題 84
4.3.2 行政區劃的制定原則 87
4.3.3 公民行使政治權力的範圍 92
  4.4 法令移植:行政區劃、選舉罷免與地方財政規劃 96
  4.5 小結 99
4.6 附錄 100

第五章 省府的兩難:1949-1950年選舉時程的政治因素及行政措施 105
  5.1 區劃決議上的衝突:省參議會與臺灣省政府 106
5.1.1 1949年12月臺灣省政府版行政區劃案 106
5.1.2 1950年1月臺灣省參議會版行政區劃案 116
  5.2 省府的困境:區劃政策與行政執行 123
5.2.1 選舉時程公開期:1950年2月至4月 123
5.2.2 省府擬訂時程延後備案:1950年5月至6月 128
  5.3 行政院的介入 131
  5.4 小結 137
5.5 附錄 140

第六章 地方的主張:二戰後東亞地緣政治牽動的地方區劃 143
  6.1 國際局勢快速變化下的機遇 144
6.1.1 中央政府遷臺下的考量 144
6.1.2 吳國楨與省府的立場 147
  6.2 戰後地方政制下的資源分配:以屏東溪州分鄉爭議為例 151
  6.3 地域發展的機會:鄉鎮歸屬與縣治爭議 160
6.3.1 鄉鎮歸屬與區域經濟──以竹山、湖口地區為例 160
6.3.2 縣治爭議──以雲林縣斗六、虎尾為例 164
  6.4 小結 169

第七章 分期執行:1950-1951年地方選舉事務規範的標準化 173
7.1 執行縣市區域劃分方案 174
7.2 戶籍總校正 178
7.3 分期選舉下的選務程序 184
7.4 建立選舉監察制 190
7.5 選舉結果及後續影響 193
7.6 小結 199
7.7 附錄 201
第八章  結論 209

【附錄】
餘論:地方選務帶動的效應──初探1950年代國民黨的改造、地方選舉與組織互動
215
【參考文獻】 231
參考文獻
以下文獻依各項文獻類別,照筆畫順序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後。

一、報紙、公報、政府檔案、史料典藏
《人民導報》臺北。1946-1947。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公論報》
《六然居典藏史料》
《正氣中華》金門。1950-1951。
《台灣民聲日報》
《台灣新生報》
《民報》臺北。1945-1947。
《臺灣地方行政》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1935-1943。
《臺灣青年》東京: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19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參議會檔案》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檔案》
《臺灣省議會檔案》



二、史料彙編、統計資料、地方志、法規、日記、書信集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
1990 《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
內政部編
1950 《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案經過概述》,臺北市:內政部。
行政院縣政計畫委員會
1946 《新縣制法規彙編》。上海市:正中書局。
安嘉芳、王俊昌、張加佳撰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編
2015 《曙光黎明:臺灣光復檔案專題選輯》。臺北:國家檔案局。
何鳳嬌編
2001 《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臺北:國史館。
林呈祿著、黃頌顯編譯
2006 《林呈祿選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林秋敏、葉惠芬、蘇聖雄等編
2015 《陳誠先生日記(一)(二)(三) 》。臺北:國史館。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
2010 《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2010 《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
2011 《灌園先生日記(十九)一九四七年》。
2011 《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九四八年》。
2012 《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一九四九年》。
高雄縣參議會秘書室
1949 《台灣省高雄縣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二次定期大會特刊》。高雄:高雄縣參議會。
國史館
1996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縣:國史館。薛月順主編。
1998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
1999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
2001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歐素瑛編註。
2001 《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歐素瑛編註。
2007 《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臺灣省政府委員會會議紀錄(上)(下)》。臺北縣:國史館。
2009 《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上)(下)》。臺北市:國史館。周美華編。
2009 《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日產篇1》。臺北:國史館。歐素瑛編。
基隆市政府民政科
1950 《基隆市選舉》第一輯。基隆:基隆市政府。
陳儀深、劉阿榮編註
1987 《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參考資料選輯》。臺北:弘文館。
廖漢臣編
1960 《臺北市志稿卷三:政制志行政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5年修訂版 《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1946 《臺灣省民意機關之建立》。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6 《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6 《臺灣一年來之民政》。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1946 《臺灣省、縣、市參議會一覽》,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
1946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
1946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特輯》。
1947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特輯》。
1947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特輯》。
1948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
1948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特輯》。
1949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特輯》。
1949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八次大會特輯》。
1950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九次大會特輯》。
1950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
1951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大會特輯》。
1973 《臺灣省議會資料選輯》。
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
1949 《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專刊》。臺北市: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編印。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1965 《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誌要》,臺中: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臺灣新生報編
1947 《臺灣年鑑》。臺北:臺灣新生報社叢書編纂委員會。
臺灣省諮議會
2001 《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黃朝琴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
1935-1943 《市街庄概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昭和10至18年本影印。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地方課
1943 《臺灣地方制度法規輯覽》。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
薛月順等編
1996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國史館。
2005 《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下。臺北:國史館。



三、期刊論文:
王俊昌
2012 〈見證臺灣地方自治史──從基隆街協議會到基隆市議會〉,《檔案季刊》11(2):40-55。
王靜儀
2014 〈臺灣省議會職權演變分析(1946-1998)〉,《弘光學報》74: 51。另刊於《臺灣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14。
吳沁昱
2014 〈戰後初期新竹政治的活動──以新竹市參議會為中心(1946-1950)〉,《竹塹文獻雜誌》58:144-161。
何義麟
2003 〈《民報》──台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台灣風物》53(3):173-184。
李巧雯
2014 〈論《臺灣省議會會史》〉,《臺灣文獻》65(1): 5-27。
松本虎太
 1939 〈臺灣中部港計畫の將來とその役割〉,《台灣時報》6月:47-58。
紀俊臣
2002 〈台灣之行政區劃與地方自治〉,《理論與政策》16(2):111-135。
胡佛
1991 〈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8:36-40。
侯坤宏
1988 〈抗戰時期田賦徵實的實施與成效〉,《國史館館刊》復(4):149-173。
姚人多
2008 〈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臺灣社會學》15:47-108。
許雪姬
2008 〈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13:151-178。
2016 〈戰後上海的臺灣人團體及楊肇嘉的角色:兼論其所涉入的「戰犯」案(1943~1947)〉,《興大歷史學報》30:81-116。
陳佳宏
2017 〈「半山」在中國〉,《臺灣學通訊》100:10-12。
陳若蘭
2015 〈臺灣初次地方選舉:日本殖民政府的制度性操作〉,《臺灣史研究》22(3):139-175。
陳翠蓮
2003 〈抵抗與屈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政治科學論叢》18:141-170。
2009 〈台灣政治史研究的新趨勢—從抵抗權力到解構權力〉,《漢學研究通訊》28(4):1-9。
2016 〈臺灣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臺大歷史學報》58:195-248。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
1993 〈陳誠主臺政一年的回憶〉,《傳記文學》63(5):15-22。
歐素瑛
2010 〈臺灣省參議會與職業教育之變革(1946-1951)〉,《臺灣學研究》10:45-74。
2012 〈臺灣省參議會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臺灣學研究》13:127-160。
2015 〈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臺灣學研究》18:99-150。
2018 〈臺灣省參議會對糧荒問題之調劑(1946-1951)〉,《臺灣學研究》22:35-76。
鄭梓 
1999 〈戰後北臺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臺北州」到「臺北縣」為例〉,《臺灣史研究》6(1):93-131。
賴澤涵、黃富三、黃秀政、吳文星、許雪姬、蔡說麗,
1993 〈林忠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二二八事件專號之二:25-40。
薛化元
2000 〈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69)──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135:34-55。
2001 〈戰後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變遷〉,《國史館館刊》,復(32):17-35。
Cobb, Roger, Jennie-Keith Ross and Marc Howard Ross
1976 “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0(1): 126-138.
Jacobs, J. Bruce
1990 “Taiwa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1937-1945 : the Origins of Taiwan's Half-Mountain People (Banshan ren.)" Modern China, 16(1): 84-118. 中文版見:J. B. Jacobs撰,陳俐甫、夏榮和譯,〈臺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臺灣「半山人」的起源〉,收入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譯著,《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Kamiko, Akio
2010 "The Start of Modern Local Government (1868–1880),"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ocal Governance, Vol. 1 (2010.3):1-25.
四、專書論文:
何義麟
2004 〈自治的理想與實踐──戰後初期台灣自治運動之轉折(1945-1950)〉,收於胡健國、蔡盛琦編輯,《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225-262。臺北:國史館。
何鳳嬌
2008 〈戰後初期臺灣收購大戶餘糧問題────以《灌園先生日記》為中心的討論〉,收於許雪姬等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林玉茹
2007 〈國家與行政空間的形構:以臺東縣行政區劃的演變為例(1624-1995)〉,《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頁26-72。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果顯
2020 〈臺灣首次縣市長選舉的推動與意義:以地方自治研究會的運作為中心〉,收錄自《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144-145。臺北:國史館。
許雪姬
2015 〈戰後初期臺灣人對未來前途的看法與其具體行動〉,收於謝政諭等編,《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頁37-64。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三井
1986 〈中國國民黨三十九年之改革與臺灣新政〉,頁86-106,收入《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
陳君鎧
2020 〈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從《臺灣市街庄政之實際》看王添灯的地方自治觀念〉,頁1-37。收於國史館編,《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陳佳宏
2017 〈二戰結束前後「半山」權力角色之分析〉,收於《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頁205-243。臺北:遠足文化。
陳翠蓮
2020 〈地方選舉、省級關係與反對黨:美國政府對1950-1960臺灣政治發展的主張〉,收錄自《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71-101。臺北:國史館。



五、中文專著及譯著:
王奇生
2010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 - 1949 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
王泰升
2015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靜儀等編撰
2015 《臺灣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16 《臺灣省議會歷任議長副議長略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
1977 《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96 《台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巿:台灣省議會。
任育德
2008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鄉。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
1988 《李宗仁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
李筱峰
1987 《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阮毅成
1978 《地方自治與新縣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
1991 《吳三連回憶錄》。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
1995 《吳國楨傳(下)》。臺北:自由時報。
吳濁流
1988 《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
1989 《臺灣連翹》。臺北:前衛出版社。
周明
1990 《楊肇嘉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宗賢
1994 《台灣先賢先烈專輯──黃朝琴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
 2019 《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
松岡格
2018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林孝庭
2015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聯經出版社。
2021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臺北:遠足文化。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
2017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北:遠足文化。原版為:Lin, Hsiao-ting, 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林忠勝、吳君瑩
2007 《高玉樹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栭顯
2000 《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
2009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新自然主義,第三版。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
2014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徐暄景
2014 《臺灣省議會黨外精英與民主政治發展:李萬居問政》。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孫代堯
2003 《臺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quhar)等編、俞金堯等譯
1992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卷1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
2006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翠蓮
2020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臺北:春山出版。
2017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臺北:衛城出版/ 遠足文化。
2008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0──一九五0》。臺北:遠流出版。
1995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出版。
侯暢
1965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中: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張炎憲、高淑媛
1996 《混亂年代的臺北縣參議會1946-1950》。臺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莊永明
1993 《韓石泉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1994 《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或見:2002年修訂一版。
黃朝琴
1981 《我的回憶》。臺北:黃陳印蓮自印。或見:《我的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彭懷恩
2003 《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公司。或見新版:《台灣政治發展歷程》。臺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2013。
楊肇嘉
1988 《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鄭牧心
1991 《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華世圖書。
鄭梓
1988 《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北:華世出版社。
1994 《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圖書公司。
鄭喜夫
1989 《連故資政連震東演講初稿》。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歐素瑛、陳中禹、黃翔瑜、謝嘉梁、王順節、李巧雯等
2011 《臺灣省議會會史》。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蔡培火著、張漢裕主編
2000 《蔡培火全集(四)政治關係-戰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藍奕青
2012 《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國史館。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
2002 《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薄慶玖
1980 《近年來台灣省地方自治之發展》。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韓石泉
2009 《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臺北:望春風。
謝國興
1999 《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遠流出版。
2002 《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
謝漢儒
1998 《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証:臺灣省參議會與我(1948-1952) 》。台北:唐山出版社。
葉榮鐘
2002 《葉榮鐘早期文集》。臺中:晨星出版社。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魏光奇
2004 《官治與自治──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北京:商務印書。
羅志淵
1970 《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臺北:商務印書館。
龔宜君
1998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香出版社。




六、日文及英文專著:
佐伯迪
1935 《臺灣地方自治》。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影印本。
原幹洲
1932 《臺灣地方自治法制自治要求運動》。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菅野秀雄
1938 《新竹州沿革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影印本。
塩見俊二
2001 《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駒込武
2005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中文版: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等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Almond, Gabriel A. and Powell, G. Bingham Jr.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U.S.: Little, Brown.
Clough, Ralph N.
1978 Island China, Massachusetts,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ntony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UK: Hutchinson, London.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U.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版: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文化,2005。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klahoma, U.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中文版:塞繆爾.杭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14。
Roy, Denny
2003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Ithaca,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版:丹尼‧羅伊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臺北:台灣商務,2004。
Taylor, Jay
2009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Massachusetts,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版:陶涵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下),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
McAdam, Doug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七、學位論文
高小蓬
2009 《臺灣省參議會推動地方自治之研究(1946-195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淑貞
1996 《日據時期臺灣地方選舉與政治參舉──以兩次市、州會議員選舉為例(1935-1940)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芬
2001 《戰後初期台灣行政區域調整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施裕勝
2006 《台灣省參議會運作功能之研究──以行政區劃政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欣純
2002 《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Nai-the Wu,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此全文20260825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