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62.10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翁柔妍
作者(外文):Eng, Joo-Ann.
論文名稱(中文):原罪與贖罪:論黎紫書小説中的身體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Sins and Redemption on the Body Writing in Li-Zishu's Fiction
指導教授(中文):楊佳嫻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ia-Hsien.
口試委員(中文):王鈺婷
楊宗翰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701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黎紫書身體書寫性別困境凝視救贖
外文關鍵詞:Li-Zishubody writinggender dilemmagazeredemp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收藏:0
屢獲文學獎的馬華作家黎紫書在其小説中致力呈現馬來西亞各族群的生活面貌,是當今馬華文壇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爲一個女作家,「女」性、「女兒」的身份使她更關心馬來西亞女性所遭遇的性別困境,她不斷書寫女性身體及苦難,反映出馬來西亞女性在以男性為主的家庭和社會中所處於從屬地位。由女性身體被男性任意凝視、操縱和消費,她在其小説中翻轉性別權力,對男性身體進行凝視甚至閹割,顯示出她的性別意識。
身體的困境來自於罪,罪的惡果、報應主題反覆出現在黎紫書小説中,小説人物的身體也因此成了罪的展場。人物的身體被設置成一種有所缺失的狀態,一些人物因此患病或死亡。然而,黎紫書在其作品安插超越生死的奇幻身體,完成身體的救贖、延伸和填補。

Malaysian-Chinese writer,Li-Zishu is well known not only because she is a winner of literature awards,by the way,her works which put in much efforts in presenting the Malaysian society making she to be one of the writers who can well represent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As a female and a daughter,she observes the gender dilemma suffered by the female in Malaysian society who has always been “the others” in patriarchy society and families.Male elder members always been the master in a Chinese family,causing difficulties for the female family members who are forced to follow the rules and embrassments.Being a female writer,Li-Zishu expressed her sympathies in bringing out the characters to the readers.In the other way,she too gazed on the bodies of male characters and finally castray on them.
The suffering of bodies comes from sins,the bodies of those characters are always the mirror or stage to present the dilemma.While the dilemma facing by the characters are always the consequences of “sins”,bringing the characters to sickness and death.But,supernatural bodies are created to be the saviours,although remained fancied and mythical, these bodies have already been the fillers in human bodies’deficiencies of the characters who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 loser in realit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黎紫書生平和語言風格.........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8
第四節 研究文獻回顧................9
第五節 章節架構説明................20

第二章 黎紫書小説中壓抑的女體.......23
第一節 性別權力下的女體............24
一、女體色相.......................24
二、身體交易.......................31
三、從性騷擾到強暴..................35
第二節 閨閣中的受難女身體............37
一、家庭中的從屬女體................37
二、禁果的滋味......................46
第三節 小結........................54

第三章 她者的凝視和閹割:論黎紫書小説中的醜陋身體......56
第一節 醜父身體...................57
第二節 她者的凝視和閹割..............62
一、自卑男體的出走和殺戮...........62
二、母愛轉移和情慾想像............65
三、男體疾病及去勢模擬............71
第三節 小結......................75

第四章 奇幻身體...................77
第一節 治療及救贖意象..............78
一、龍舌神草.......................78
二、猴子腦及穿山甲.................81
三、榴槤的救贖意義.................82
第二節 超自然身體..................87
一、文化英雄——山瘟.................87
二、歷史與怪獸—希斯德里.............89
第三節 小結........................93

第五章 結論........................95

參考書目..........................100



一、黎紫書著作(依出版年份排序)
《微型黎紫書》,吉隆坡,學而出版社,1999年2月。
《天國之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3月。
《山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
《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無巧不成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6年5月。
《簡寫》,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9年9月。
《簡寫》,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9月。
《無巧不成書》,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女王回到城堡》,江蘇:江蘇文藝,2010年9月。
《告別的年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野菩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
《野菩薩》,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3月。
《未完‧待續》,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7月。
《餘生》,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17年6月。

二、中文專著(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王墨林,《臺灣身體論》,臺北:左耳文化出版,2009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臺北:秀威,2010年。
林春美,《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9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林幸謙,《身體與符號建構》,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臺北:三民出版,2012年。
思想編委會編著,《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主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説中的疾病書寫》,新北:花木蘭文化,2014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國家?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形聲Ⅰ》,臺北:萬卷樓,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Ⅱ》,臺北:萬卷樓,2004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臺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許文榮,《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家國——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
溫任平,《馬華文學板塊觀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發行,2015年。
楊啟平,《當代大陸與馬華女性小說論》,臺北:新創文學,2012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張珣,《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1994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回到馬來西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年。
張錦忠,《關於馬華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年。
張錦忠、黃錦樹、黃俊麟主編,《故事總要開始》,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傅大爲,《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出版,2005年。
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2年。
廖冰淩,《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説中的男性形象書寫》,臺北:文史哲出版,2006年。
蘇菲,《戰後二十年——新馬華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年。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三、譯作專著(依照英文字母排序)
Alan Kemp著,彭淑華等譯,《家庭暴力》,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Bryan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Chris Shilling著,廖珮如、謝明珊譯,《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3年。
Frank Pittman著,楊淑智譯,《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臺北:牛頓出版,1995年。
Jennifer Mather Saul著,國立編譯舘主譯,謝明珊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臺北:巨流出版社,2010年。
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説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 、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説》,臺北:群學出版,2006年。
Rudolph Schaffer著,張康樂譯,《母親角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S.K. Tombs著,邱鴻鐘等譯,《病患的意義》,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年。
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的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

四、單篇文獻(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王德威,〈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黎紫書《野菩薩》〉,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頁102-105。
王宇燕,〈試論黎紫書小說中「窺探者」的形象——以《某個平常的四月天》和《有天使走過的街道》為例〉,《時代文學》上半月,2013年4月,頁213-214。
石曉楓,〈書寫本土與面向世界:論黎紫書小說〉,《國文學報》第60期,2016年12月,頁103-128。
石雅嵐,〈論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的死亡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12年,頁30-34。
伍燕翎、施敏慧,〈生命的轉彎處:專訪黎紫書〉,《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12-21。
朱崇科,〈論黎紫書小說的「故」「事」 「性」及其限制〉,《當代文壇》2015年第4期,2015年7月,頁53-57。
邱向宇,〈論馬華新生代作家的「馬共」歷史書寫——以黃錦樹、黎紫書小說為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2016年3月,頁15-21。
何志偉,〈黎紫書:在詩意下棲居的故事〉,《書香兩岸》第41期,2012年3月,頁30-33。
何晶,〈黎紫書:經營馬來特色,書寫家國記憶〉,《文學報》第4版「人物」,2012年4月5日。
李貴蒼,〈人的易錯性与救贖自由之間的本源性裂痕——解讀黎紫書的《天國之門》〉,《外國文學》第6期,2011年,頁48-54。
李曉偉,〈關于告別與成長的想象之書——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2013年,頁24-27。
金進,〈日對魔鏡幻化人生的陰暗女巫——馬華女作家黎紫書小說研究〉,《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105-110。
林耀盛,〈性別識盲及其不滿:以精神病為論述對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2002年11月,頁119-172。
林春美,〈在父的國度:黎紫書小說的女性空間〉,《華文文學》第84期,2008年,頁75-83。
林春美,〈馬華女作家的馬共想像〉,《華文文學》第95期,2009年,頁83-90。
林春美,〈誰方的歷史:黎紫書的「希斯德里」〉,《中外文學》第36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83-215。
林金平,〈論商晚筠与黎紫書的小說〉,《山東文學》第4期,2009年,頁57-59。
唐不遇,〈黎紫書:我在虛構我自己〉,《南都周刊》第15期「文化」版,2013年4月29日。
許維賢,〈「女人神話」在小說裡的演繹——論黎紫書小說集《天國之門》〉,《華文文學》第61期,2004年,頁31-37。
許文榮,〈黎紫書論:男女愛欲、父愛匱乏及細碎多變〉,《東吳學術》第5期,2013年,頁143-153。
許通元,〈讀《告別的年代》走入黎紫書的文學迷宮〉,《文訊》第369期(2016年7月),頁86-87。
黃熔,〈披著女巫外衣的精靈——黎紫書小說創作主題研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12年,頁24-29。
黃美儀,〈黎紫書與李永平文字花園中的後殖民景觀〉,《人文雜誌》第14期,2002年3月,頁79-89。
黃曉娟,〈雙重邊緣的書寫——論馬來西亞華文女性文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58-163。
黃錦樹,〈跨過那道門之後……思考應該就開始了〉,《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4年6月22日。
黃錦樹,〈近年馬華文學超越既有視域的一種趨勢——若干個案的討論〉,《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23-37。
張錦忠,〈榴蓮的記憶:黎紫書小說《告別的年代》中的集體記憶與歷史〉,《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38-44。
張惠思,〈何必告別——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兼寄舜怡〉,《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53-54。
陳柏言,〈回過頭來審視自我的存在〉,《聯合文學》第355期「unitas名家別冊」隨書,2014年5月,頁001-004。
曾麗琴,〈近期大馬華人小說書寫的兩個特征——以李永平、張貴興、黎紫書為例〉,《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88-91。
賀淑芳,〈關於黎紫書的短評以及一些些離題〉,《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55-57。
舒勤,〈黎緊書小說父輩形象的研究〉,《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108-110。
彭程,〈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關鍵詞的闡釋邊界辨析——以黎紫書短篇小說創作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6期,2010年,頁70-75。
彭程,〈從黎紫書創作看當代馬華新生代文學觀念的演進〉,《電影評介》第2期,2012年,頁99-101。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儿童視角下的「丑父」形象〉,《名作欣賞》第26期,2010年,頁61-62、68。
劉小波,〈黎紫書小說新解讀——以《告別的年代》為例〉,《青年文學家》第21期,2012年,頁31、33。
劉小波、童劍,〈論黎紫書小說中的身份主題與符號身份〉,《小說評論》2015年第3期 ,2015年5月,頁202-207。
劉悠揚,〈馬華文學鄉關何處?〉,《深圳商報》C03版「閱讀周刊」,2012年7月23日。
魏艷,〈「小寫歷史」與後設書寫的矛盾——評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39-154。
薛芳芳,〈論黎紫書小說的三重色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08年,頁36-40。
五、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順序排序)
周美珊,《馬華同志小説中的身體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7年。
梁倩妮,《歷史、文化與國族:黎紫書小説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柯懿淇,《黎紫書短篇小說人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李筱涵,《八、九〇年代臺灣女性小説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郭珂兒,《越界與想像:論黎紫書小的主題與敘事策略》,臺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戴淑華,《馬華女作家商晚筠、戴小華小說中女性的生命處境與家園想像》,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彭貴昌,《論馬華七字輩作家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瑩芝,《當代女詩人的身體書寫——以陳育虹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盈臻,《鍾文音「百年物語」中的身體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曾雯欣,《展現南洋華人的精神面貌─馬華新生代作家黎紫書研究》,浙
江:浙江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何秀珠,《蕭虹小説中的女性苦難與身體書寫》,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鄭雪雲,《甦醒的身體:袁瓊瓊作品中的女性身體書寫》,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邱珞君,《辭別的姿態:解讀黎紫書《告別年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敘事倫理》,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金平,《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馬華女性文學》,廣州:暨南大學中
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沈心潔,《《金瓶梅詞話》女性身體書寫析論-以西門慶妻妾為論述中心》,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仁富,《八0年代以降台灣現代詩的男體論述》,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孝勇,《抵抗如何可能?Mikhail Bakthin狂歡節語言與身體論述的再詮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2009年。
謝孟珍,《論郝譽翔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春慧,《勞動與知識的辯證: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實踐與身體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説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魏莉莉,《新歷史主義視閾下的海外華文文學》,甘肅:蘭州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舒勤,《馬華當代小說中父親形象的嬗變》,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彭巧華,《洛夫詩中身體書寫之探討》,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台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六、網路資料(依照網路刊登日期排序)
澎湃新聞,〈我希望標示出一種只有馬來華人才能寫出的中文〉,《新浪新闻中心》,2017年10月9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7-10-09/doc-ifymrqmq1676849.shtml(检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張曦娜報導,〈黎紫書我們的文字暴烈強於溫柔〉,《聯合早報網》,2015年4月14日。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newsletter/story20150414-468487(檢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黃錦樹訪問,〈第四人語─與黎紫書對談後(上)〉,《聯副電子報》,2014年8月3日。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63067/web/#1L-5071480L(檢索
日期2018年1月15日)。
晶報訪問、楊馥戎責任編輯,〈黎紫書自稱受蘇同影響:他的語言獨特且常炫〉,《華夏經緯網》,2013年5月13日。(檢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rd/2013/05/3331688.html
丁楊,〈黎紫書:我的寫作是出賣自己的經驗〉,《書評週刊‧文學》,2013年5月8日。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5/08/nw.D110000zhdsb_20130508_1-11.htm(檢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陳川,〈黎紫書:我從不認為風格有多重要〉,《華夏經緯網》,2013年4月23日。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4/21/content_2220975.htm(檢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劉悠揚,〈專訪黎紫書:馬華文學有一種甩不掉的自憐〉,《深圳商報》,2012年7月23日。http://book.sohu.com/20120723/n348807296.shtml(檢索日
期2018年1月15日)。
李宣春訪問整理,〈獨家專訪─我們一起看黎紫書〉,《有人部落:喧嘩的所在》,2006年5月26日。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2006/05/26/zishuli_interview(檢索日期2018年1月1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