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8.62.19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郭珮貞
作者(外文):Guo, Pei-Zhen
論文名稱(中文):《說文解字》所見飲食相關字群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Dietary Related Word Groups in Shuowen Jiezi
指導教授(中文):吳俊德
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Wu, Jun-De
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林宏佳
邴尚白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50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說文解字飲食字群
外文關鍵詞:Shuowen JiezidietWord grou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東漢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除了剖析解釋當時漢字字體的形、音、義以及考究字源之外,其背後更涵蓋了漢代及漢代以前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樣貌,是研究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材料。民生文化中,我們常言之「食衣住行」是以「食」為首,古書亦云:「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及生活的基本,由此可知尋覓和生產食物始終是人類的重要活動。因此本論文將以《說文解字》為研究核心與主體,佐以史書典籍記載、古文字材料等資料,開列六個章節以為論述,藉由《說文解字》中所收羅與飲食有關之語料入手,以窺探古人飲食生活之風貌,並試圖建構出《說文解字》所見中國古代社會人類之飲食概況。
  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回顧研究文獻。
  第二章是《說文解字》所見食物種類,探討古代食物的品項,分為三大類:動物類、植物類及飲品類,敘述古代先民的食物種類與品項。
  第三章是《說文解字》所見烹調方法,探討古代食物的製作方式,分為二類:用火及不用火,用火部分則再劃分為直接用火與間接用火二類,敘述古代先民料理食材的方式。
  第四章是《說文解字》所見飲食器具,探討古代食物料理及食用的器皿,分三大類:烹食器具、輔食器具、酒器,敘述古代先民料理食物及食用所使用的器具。
  第五章是《說文解字》所見飲食規範,分二節探討古代先民的進食時機及用餐禮節,敘述古代先民的進食習慣及飲食禮儀。
  第六章是結論,綜合各章所述,總結前文研究成果並加以說明。
  本論文研究以《說文解字》所收錄與飲食相關之字為限,欲從文字的歸納中所反映的生活風貌,一窺《說文解字》中所見飲食型態之發展概況。
In addition to dissecting and explaining the shape, sound, meaning, and research sour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t the time, Shuowen Jiezi, written by Xu Sh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vers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Han Dynasty and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ocial culture.I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ulture, we often say that "food and clothing" is headed by "food". The ancient book also says: "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Diet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uman life and life. It can be seen that searching for food and producing food is always an important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use " Shuowen Jiezi " as the core and subject of the study, accompanied by historical records, ancient texts and other materials, and listed six chapters for discussion, through the The corpus related to diet collected in " Shuowen Jiezi " to spy on the style of the ancients' eating and drinking life,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human diet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s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types of foods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The articles on ancient food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imals, plants and drinks. They describe the food types and items of ancient ancestor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oking method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It discusses the way of making ancient foods. It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fire and no fire, and fire parts are divided into direct fire and indirect fire. Describe the way the ancient ancestors used ingredient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eating utensils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It explores ancient food dishes and edible utensil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oking utensils, complementary food utensils, and wine utensils. It describes the ancient ancestors' food and the utensils used for eating.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dietary norms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It discusses the eating time and dining etiquette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in two sections, and describes the eating habits and dietary etiquette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is summarized in each chapter,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laining them.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limited to the words related to diet and the words of lif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xt, and a glimp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et patterns seen in " Shuowen Jiezi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研究回顧………………………………………………………10

第二章 《說文解字》所見食物種類…………………26
 第一節 動物類………………………………………………………….27
   一、肉類…………………………………………………………………………….27
   二、野生禽獸類………………………………………………………………..29
   三、家禽家畜類…………………………………………………………………37
   四、水產類………………………………………………………………………..42
   五、肉類製品…………………………………………………………………….53
   六、附錄:來源方式…………………………………………………………59
 第二節 植物類……………………………………………………………66
一、 穀類作物……………………………………………………………………67
二、 穀類製品……………………………………………………………………72
三、 蔬菜類……………………………………………………………………….78
四、瓜果類…………………………………………………………………………89
   五、蔬果製品……………………………………………………………………..95
 第三節 飲品………………………………………………………………..99

第三章 《說文解字》所見烹調方法………………….104
 第一節 用火…………………………………………………………………104
   一、直接用火…………………………………………………………………….105
   二、間接用火…………………………………………………………………….106
 第二節 不用火……………………………………………………………109

第四章 《說文解字》所見飲食器具…………………..112
 第一節 烹食器具………………………………………………………..112
 第二節 輔食器具………………………………………………………..118
   一、盛食器………………………………………………………………………….118
   二、取食器………………………………………………………………………….121
 第三節 酒器………………………………………………………………..123


第五章 《說文解字》所見飲食規範………………..128
 第一節 進食時機……………………………………………………..129
 第二節 用餐禮節………………………………………………………130

第六章 結論………………………………………………………..133
 第一節 《說文》所見飲食特色……………………………….133
 第二節 研究成果………………………………………………………135

主要參考書目………………………………………………………..137

附錄…………………………………………………………………….....150


一、 專書
1. 古代典籍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一:《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一:《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一:《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二:《儀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二:《周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三:《禮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四:《左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公羊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穀梁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孟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孝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五:《爾雅》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40經部‧易類《古三墳書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第:《毛詩古音考》,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
陳友仁:《周禮集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王先謙:《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孫星衍:《倉頡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司法遷著、瀧川龜太郎考正:《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史游:《急就篇》,板橋:藝文書局,1966年
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揚 雄:《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9年
徐鉉:《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徐鍇:《說文繫傳》,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孔廣居:《說文疑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錢坫:《說文解字斠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嚴可均:《說文校議》,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鄭珍:《說文新附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灝:《說文解字段注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王筠:《說文釋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2007年
柳榮宗:《說文引經考異》,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2年
服虔:《通俗文》,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畢沅:《釋名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譙 周:《古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顧野王著:《玉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賈斯勰:《齊民要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海書店主編:《二十五史》冊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出版,2011年
丁度等人:《集韻》,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朱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徐天麟:《東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從周:《字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梅膺祚:《字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張自烈:《正字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臧琳:《經義雜記》,台北:維新書局1968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引之:《經傳釋詞》,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
2. 現代著作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子輝、王明德:《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王寧:《說文解字與漢字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宏源:《字裡乾坤:漢字形體源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寧:《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初慶:《漢字結構析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國安:《圖說漢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新華書店天津發行所,1995年
向夏:《說文解字部首講疏》,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任德山、任犀然:《漢字博物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朱英貴:《漢字形義與器物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李萬春:《漢字與民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民主編:《殷商社會生活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宋鎮豪:《夏商周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4年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何九盈等:《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形音義》,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濟:《殷墟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吳德新、曾令先:《中國文明發展簡史》,臺北:臺灣書房出版,2008年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 梵:《漢字的故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周萬春:《漢字部首例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林劍鳴:《秦漢社會文明》,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周有光:《漢字與文化叢書:漢字和文化問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西莉:《漢字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6年
周祖庠:《古漢字形音義學綱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林澐:《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洪燕梅:《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年
胡雙寶:《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雙寶:《漢字史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洪燕梅著、陳定甫譯:《漢字文化的模式與內涵》,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
馬敘倫:《說文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馬旡咎:《中國金石學概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師為公:《漢語與漢文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姚淦銘:《漢字文化思維》,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陳芳妹:《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陳佩芬:《認識古代青銅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張美霞:《說字釋詞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詔:《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陳彥堂:《炊具食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姬秀珠:《《儀禮》飲食禮器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陳文華:《農業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陳煒湛:《古文字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曹先擢:《漢字文化漫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09年
黃宇鴻:《〈說文解字〉與民俗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2010年
張景明、王雁卿:《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曾縱野:《中國飲饌史》,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劉志成:《漢字與華夏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劉國恩:《漢字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楊琳:《漢語詞彙與華夏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劉志基:《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劉志成:《文化文字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劉志基:《漢字–中國文化的元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志基、陶霞波:《漢字藝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劉慶俄:《漢字形義通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魁立、張旭主編:《飲食器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劉慶俄:《圖說漢字形義300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萬獻初:《說文字系與上古社會:說文生產生活部類字叢考類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萬獻初:《《說文》字系與上古社會》,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和中國文化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國英:《圖釋古漢字》,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熊鐵基:《秦漢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漆小冬:《字說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
盧國屏:《爾雅語言文化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年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台北:里仁書局1986年
韓鑒堂《漢字文化圖說》,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下)》,北京市 : 中華書局,2006年

二、期刊論文
文物雜誌:〈青銅食器說—談簋、許、簠、敦、豆〉,《文物雜誌》第一七期,1994年7月
王立軍、王瑾:〈漢字與古代飲食文化〉,《中國教師》,總第74期,2008年,頁50~51
牛清波、高艷利:〈從蘊含五穀六畜農業工具信息的漢字看古代農業文明〉,《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頁38~39
孔春燕:〈先秦儒家飲食禮儀考略〉,《蘭臺世界》,2013年第12期,2013年
2009年
申小龍:〈論漢字的文化定義〉,《漢字文化》,第2期,2003年,頁9~15
李恩江:〈說文部首的成因及構成〉,《鄭州大學學報》,第35卷第5期,2002年,頁20~24
李文娟、任彤:〈淺談漢字與中國文化〉,《語文學刊》,第27卷第2期,2008年,頁147~149
李土生:〈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秘書工作》,第4期,2010年,頁55~56
杜倩:〈析《說文解字˙米部》字中的米食文化〉,《語文學刊》,2012年第2期,2012年
李世持:〈《說文˙米部》初探〉,《現代交際》,2013年05期,2013年
周婉紅、郭波:〈簡析《說文解字》中部分飲食文字的背景〉,《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1期,2003年,頁88~91
周攸勝:〈《說文解字》酉部酒文化初探〉,《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頁131~133
俞偉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78年,頁84~98
俞忠鑫:〈漢字和漢文化〉,《國際人文年刊》,1997年6月,頁247~258
班吉慶:〈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飲酒文化〉,《班吉慶〈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飲酒文化〉》,1996年01期,1996年
高曉燕:〈由古代烹飪器具初探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6年,頁10~13
高燕:〈從《說文解字》看古代與飲食有關的器具文化〉,《懷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8年,頁73~75
馬芳:〈《說文》「酉」部字與中國酒文化〉,《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 09期
張文軒:〈漢字貯存文化信息的特殊功能〉,《蘭州學刊》,第4期,1994年,頁47~51
章 瓊:〈二十世紀漢字文化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2002年,頁73~79
黃宇鴻:〈說文中古代農牧漁獵文化鈎沉〉,《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2年,頁40~44
黃宇鴻:〈說文解字蘊含的中國飲食文化〉,《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3年,頁51~57
陳文華:〈新食器時代的飲食〉,《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4年,頁11~16
張勝廣:〈從漢字形體及相關文現看古代飲食製作文化〉,《漢字文化》,第2期,2006年,頁65~67
陳紹慈:〈文化文字學的定義與範疇〉,《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一期,2006年6月,頁59~78
陳丹:〈試論《說文解字˙酉部》字與中國古代酒文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2010年
陳家寧、楊靜:〈從《說文解字》「酉」部字看中國上古酒文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2011年
陳爍:〈字里有乾坤 酒風萬年長──淺析《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酒文化〉,《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28卷,2012年
游修齡:〈《說文解字》「禾、黍、來、麥」部的農業剖析〉,《浙江大學學報》,第31卷第5期,2001年,頁57~63
曾榮汾:〈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先秦兩漢學術》,2005年第3期,2005年
單殿元、梁孝梅:〈《說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闡釋〉,《懷化學院學報》,第25卷第12期,2006年,頁125~127
曾蕙芳、張靖如:〈從說文解字探究米食文化〉,《中國語文》第632期,頁83~95
陰玲玲:〈青銅匜的用途〉,《大江周刊‧論壇》,第十期,2012年10月
詹緒左、朱良志:〈漢字的文化功能〉,《天津師大學報》,第1期,1994年,頁74~80
萬莉、胡星:〈《說文解字》禾部字的文化闡釋〉,《淄博師專學報》,2008年04期,2008年
楊春樺:〈《說文解字˙食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2008年
楊春華:〈《說文解字.食部》部首「食」字研究〉,《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8年,頁79~80
楊嘉昕:〈《說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與中國傳統酒禮文化〉,《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12期,2012年
劉欣然:〈《說文解字˙肉部》淺析〉,《濰坊學院學報》,2012年03期,2012年
趙守輝:〈漢語與飲食文化〉,《漢語學習》,1991年第5期,1991年
趙學清:〈近年來部分漢字文化著作述評〉,《社會科學評論》,第1期,2008年,頁124~128
趙傳:〈《說文解字》「酉」部字中的酒禮文化〉,《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第4期,2010年
樓蘭:〈從《說文解字˙魚部》看中國古代的魚文化〉,《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05期,2012年
蔡丹梅:〈從《說文解字》看古代六畜文化〉,《商業文化》,第5期,2007年,頁105~106
韓 禕:〈試論字形文化研究的意義〉,《鄭州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2003年,頁147~149
魏曉艶:〈《說文˙食部》與古代飲食文化〉,《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第18卷,2009年
三、學位論文
呂杰:《《說文解字》飲食詞研究》,寧夏: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李俊松:《從《說文解字》與相關古籍探討古代社會食物概況》,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殷凌燕:《《說文解字》酉部字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姬秀珠:〈《儀禮》食器考:鼎、簋(敦)、簠、鬲、甗〉,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姬秀珠:〈兩周盥器與盥禮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黃向軍:《《說文解字》與我國上古編織文化》,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哲:《祭祀文化與《說文解字˙示部》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儀桓:《說文解字中的物質生活-以食衣住行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8月
莊斐喬:《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隋宜蓁:《《說文解字》飲食器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劉 璐:《西周飲食文化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廖容梓:〈中國青銅禮器用途與形制研究—以《說文解字》所見為限〉,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蔡欣恬:《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農牧漁獵探析》,新竹: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蕭文輝:《《說文解字》飲食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薛榕婷:《說文解字人與自然類部首之文化詮釋》,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四、相關網站與電子資料庫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金文資料庫:
https://app.sinica.edu.tw/bronze/qry_bronze.ph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央研究院漢字構形資料庫2012年2.7版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電腦漢字字形、異體字及詞彙整合知識庫:
http://chardb.iis.sinica.edu.tw/charDB3/
說文解字線上檢索
http://www.shuowen.org/

(最後檢索日期為2018年8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