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11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莊依真
作者(外文):Chuang, Yi-Chen
論文名稱(中文):謝朓仕歷心境及其詩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Hsieh Tiao’s Poetry Initiated by His Official Career
指導教授(中文):許銘全
指導教授(外文):Hsu, Ming-Chuan
口試委員(中文):李錫鎮
蘇怡如
口試委員(外文):Li, Xi-Zhen
Su, Yi-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1041502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南朝齊謝朓山水抒情吏隱
外文關鍵詞:Qi of Southern dynastiesHsieh Tiaonaturelyric“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poe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收藏:0
若回溯古體詩至唐代律體的發展,可以發現南朝齊謝朓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其對於詩歌聲韻、文體形式上的創新,以及摹寫都邑山水所建立的抒情美學,皆為後人屢屢提及的獨特文學成就之一。歷來學者多著重於謝朓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而對其抒情動機與內涵的研究仍有所欠缺。因此本文希望能在過去的研究基礎上,藉由謝朓個人家族、政治、社會等背景分析,比對謝朓詩作在不同階段的情感表現,釐清其抒情內涵的轉變,進而推論謝朓詩歌中的抒情內涵對唐代「吏隱」詩歌的影響。本文透過對謝朓仕歷心境、思鄉抒情傳統與隱逸文化的分析,嘗試為謝朓詩開啟唐風的說法提出另一種可能的切入角度,期待能對謝朓詩歌的研究帶來新的面貌。
If we track the development from old verses to regular verses, Hsieh Tiao, one of the famous poet of the Qi of Southern dynasties, must be mentioned by his contribution to innovate the rhym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try. The nature-and-capital he pictured had established a lyric model, which is usually discussed by the researchers.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Hsieh Tiao’s writing skill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which is imbued with his own emotion. But few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motive and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the emotion displayed in his lyric poems.
Thus, by analyzing Hsieh Tiao’s background, political sett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hope to clarify the emotion and the implied meanings in his poems of different official career, and examin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sieh Tioa’s lyric poems and “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poem”(吏隱詩)in Tang dynasty.
By comparing to the tradition of lyric poems and the culture of recluse, this research try to provide another way to comprehend the comment which assumes Hsieh Tiao as the “Tang-Fong”(唐風)raiser.
摘要 1
Abstract 2
目次 3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仕隱之間──謝朓的仕歷背景與時代的隱逸風尚 22
第一節 謝氏家族的榮光 22
第二節 政治時局的混亂 33
第三節 隱逸之風與謝朓詩中的歸隱之思 45
小結 54

第三章 赴任荊州與重返京城:謝朓詩對「思鄉懷歸」的重新詮釋 56
第一節 魏晉以來「思鄉懷歸」的文學傳統 57
一、宦途失意的思鄉懷歸──「信美非吾土」、「荊蠻非我鄉」的王粲 58
二、與都邑對立的思鄉懷歸──「翩翩遊宦子」、「世網纓我身」的陸機 63
三、思鄉即戀闕──謝朓的承變 66
第二節 謝朓「思鄉懷歸」中的戀闕之意 70
第三節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由「歸」生「隱」 80
小結 93

第四章 出守宣城的心境轉折:「懷歸」的內涵變化 95
第一節 「懷歸」的發展脈絡:從仕隱對立到朝隱、吏隱 95
第二節 都邑與宣城:謝朓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安頓 104
一、「吏隱」之思的前奏:在朝思隱 105
二、「吏隱」形象之建構:出為山水宣城郡太守 111
(一)「吏」的展現:宦遊羈旅、關心民生 114
(二) 謝朓「吏隱」之情的呈現:藉景抒情、終歸於隱 119
第三節 謝朓吏隱詩風對後代的影響:以韋應物、白居易、姚合為例 130
小結 138

第五章 結論 140
引用書目 145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十朋,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
王 琦,《李太白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 粲撰,俞紹初校點,《王粲集》,北平:中華書局,1980。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
魯書社,2001。
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出版社,2009。
朱守亮注,《詩經評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朱 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56。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7。
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李直方,《謝宣城詩注》,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68。
李應泰等修,章綬等纂,《宣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沈 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阮 籍撰,古直箋,《阮嗣宗詩箋》,臺北:廣文書局,1979。
房玄齡著,《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姚 合,《姚少監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姚思廉,《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______,《陳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范 曄撰,章懷太子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出版社,
1955。
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

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班 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郝立權,《謝宣城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曹子建撰,黃節注,《曹子建詩注》,臺北:出版社不詳,出版年不詳。
曹融南,《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許 慎撰,段玉裁注,《段氏說文解字注》,臺北:百齡出版社,1970。
許 槤評選,黎經浩箋注,《六朝文絜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郭茂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
陳冠球編注,《謝宣城全集》,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
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陳 壽撰,《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陸 機,《陸士衡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陸 機撰,郝立權注,《陸士衡詩注》,臺北:藝文出版社,1976。
揚 雄撰,《法言》,新北:藝文出版社,1966。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葉 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劉 昫,《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趙 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劉寶南編,《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86。
潘 岳著,王增文校注,《潘黃門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蔣天樞校注,《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蕭 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出版社,2007。
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9。
鍾 惺,《古詩歸》,合肥:黃山書社,2008。
鍾 嶸,《詩品》,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臺北:漢京文化,1983。
魏 收,《魏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
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嚴 羽撰,《校正滄浪詩話注》,臺北:廣文出版社,1990。
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釋空海,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北京:中華書
局,2006。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二、近人著作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福林,《東晉南朝謝氏文學集團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
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
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文青雲,《巖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
王子今,《秦漢社會史論考》,北京:商務出版社,2006。
王仁祥,《先秦士人的隱逸》,臺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55。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
______,《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
王永平,《東晉南朝家族文化史論叢》,揚州:廣陵書社,2010。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
______,《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2006。
尤美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
江雅玲,《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______,《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出版社,1998。
胡大雷,《中古詩人的抒情方式》,北京:中華書局,2003。
茆家培、李子龍編,《謝朓與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學,1995。
孫以繡,《王謝世家之興衰》,臺北:三民書局,1967。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書局,2003。
馬曉坤、孫大鵬著,《兩晉南朝琅邪王氏與陳郡謝氏比較研究》,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曹 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江蘇:鳳凰出版
社,2004。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陸心源輯,《唐文拾遺續拾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葛曉音,《八代詩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______,《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______,《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詹福瑞,《南朝詩歌思潮》,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1997。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顔氏家訓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00。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1986。
蔣 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______,《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賴淑雯著,龔鵬程主編,《謝朓、李白山水詩比較研究》,新北:花木蘭文
化,2012。
駱玉明、張宗原著,《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出版社,1994。
蕭華榮,《華麗家族 : 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1994。
魏耕原,《謝朓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龔鵬程,《漢代思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三、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子今,〈秦漢人的鄉土意識〉,《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北京:1997,頁
111-116。
王文進,〈論李白詩中「謝靈運」、「謝朓」、「陶淵明」的排列次序─兼論
「二謝」與「陶謝」並稱的結構基礎〉,收於陳維德,韋金滿,薛雅文主
編,《唐宋詩詞研究論集》,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國學研究所
出版,2007,頁193-229。
王 立,〈中國古代思鄉心態的社會成因〉,《天府新論》,1,成都:2002,
頁73-82。
______,〈中國古代思鄉文學主題的歷時性檢視〉,《大連大學學報》,
24.3,大連:2003,頁56-58。
______,〈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与中國古代思鄉文學
主題〉,《文史雜誌》,4,四川:1999,頁30-33。
王秋菊,〈析王粲〈登樓賦〉中的思鄉之情〉,《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13,重慶:2012,頁89-90。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的萌芽〉,《中外文學》,9.11,臺北:1981,頁26-
27。
王 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士庶天隔」〉,《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北京:1993,頁54-59。
______,〈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北京:1995,頁100-106。
王躍平,〈謝朓山水景物詩的美學特徵和藝術匠心〉,《江蘇社會科學》,6,
江蘇:2002),頁192-195。
日木愛,〈試論白居易詩中生理層次的「閒適」表現──兼及姚合閒適詩〉,
《中華文史論叢》,94.2,上海:2009,頁103-126。

石 碩,〈從李白到謝眺:當塗青山的文學地理景觀考察〉,《新國學》,
14,四川:2017,頁54-63。
伍叔儻,《謝朓年譜》,《小說月報》,17號外本,上海:1927。
朱曉海,〈故籍中的王融、謝朓、沈約造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報告,2014。
杜學霞,〈朝隱、吏隱、中隱──白居易歸隱心路歷程〉,《河南社會科
學》,15.1,河南:2007,頁130-133。
佐藤正光,〈晉末宋初的政變和謝氏文學〉,收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
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561-
574。
吳 剛,〈韋應物「吏隱」的矛盾思想對其詩歌的影響〉,《內蒙古民族大學
學報》,12.1,通遼:2006,頁3-5。
吳慧蓮,〈六朝時期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21.1,臺北:2003,
頁133-161。
______,〈梁武帝的地方政策與梁陳變局〉,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頁105-131。
李長庚,〈謝朓與庾信對唐詩影響之比較〉,《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2.1,陝西:2010,頁40-42。
李昌舒,〈論韋應物、白居易的郡齋詩及其美學意蘊〉,《古代文學理論研
究》,1(上海:2008),頁148。
李紅霞,〈論唐詩中的吏隱主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6.6,深圳:2009,頁94-96。
李 超,〈家族與文學──論謝氏家族文學興盛的原因〉,《許昌學院學
報》,26.1,河南:2007,頁53-55。
李錫鎮,〈從互文現象論李白與謝脁的關係〉,《成大中文學報》,20,臺
南:2008,頁137-170。
李 鵬、魏耕原,〈論謝朓對陶淵明的接受〉,《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19.5,陝西:2004,頁73-76。
邢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型態和鄉里行政〉,收於黃寬重主編,《中
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13-216。

______,〈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57.2,臺北:1986,頁323。
周 衡,〈姚合武功體與吏隱觀的嬗變〉,《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2.3,南京:2010,頁66-69。
近藤泉,〈論〈北山移文〉的創作背景和手法淵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板)》,1,北京:1993,頁107-114。
阿部順子,〈《謝朓集》版本淵源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吉林:
2000,頁59-65。
俞紹初,〈〈登樓賦〉測年〉,《文學遺產》,2,北京:2003,頁119-122。
徐正英,〈謝朓在六朝詩歌演變中的貢獻〉,《青海師專學報》,1,青海:
1996,頁16-18。
凌 迅,〈「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從〈登樓賦〉試論王
粲〉,《齊魯學刊》,4,山東:1981,頁73-76。
孫明君,〈陸機詩歌中的士族意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42.6,北京:2005,頁70-75。
孫康宜,〈山水的內化:謝朓〉,《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
晨文化,2001,頁137-177。
孫維城,〈古代詩歌「思鄉」情結的人生意蘊〉,《江漢論壇》,8,武漢:
1996,頁43-45。
孫適民,〈讀二謝山水詩隨筆〉,《邵陽師專學報》,3,湖南:1995,頁46-
50。
孫 蘭,〈魂兮有句重吟否,謝朓山孤月轉坳──謝朓宋代接受史〉,《青島
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8.3,山東:2011,頁74-81。
徐公持,〈魏晉之賦首──讀王粲《登樓賦》〉,《文史知識》,2,北京:
1983,頁50-53。
徐正英,〈謝朓在六朝詩歌演變中的貢獻〉,《青海師專學報》,1,青海:
1996,頁16-18。
徐明英、顧農,〈1980以來謝朓研究綜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32.5,徐州:2006,頁17-21。
高文強,〈佛學東漸與宋齊文學觀念的雅俗嬗變〉,《文藝研究》,6,北京:
2013,頁76-84。
孫明君,〈陸機詩歌中的士族意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42.6(北京:2005),頁70-75。
許銘全,〈組詩體製的抒情敘事雙重性——以曹植、謝靈運、謝惠連的四組組
詩為探討對象〉,收於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頁221-222。
張 麗,〈談《詩經》中的思鄉懷歸主題〉,《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5.1 ,山東:2004,頁95-98
張鶴霖,〈試論韋應物詩歌中的吏隱主題〉,《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
19,南昌:2006,頁142-144。
曹大中,〈〈登樓賦〉:王粲棄劉歸曹的信號與準備〉,3,《中州學刊》,河
南:1987,頁81-82。
曹成浩,〈王粲〈登樓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東岳論叢》,3,山東:
1985,頁73-75。
曹融南,〈謝朓詩歌創作簡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上海:1986,頁50-54。
陳恬怡,〈潘岳〈閑居賦〉與謝靈運〈山居賦〉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
刊》,14,臺北:2004,頁35-52。
陳德長,〈鄉思悠悠,壯志難酬──《登樓賦》簡析〉,《重慶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1,重慶:1995,頁60-62。
陳傳君、王東,〈謝朓詩歌齊梁接受狀況研究〉,《瓊州學院學報》,1,海
南:2007,頁54-56。
陳慶元,〈玄暉詩變有唐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南京:
1983,頁53-57。
______,〈從「池塘生春草」中來:論謝朓對謝靈運的繼承和發展〉,《福建
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福建:1984,頁87-92。
______,〈謝朓詩歌繫年〉,《文史》,21,四川:1983,頁193-206。
______,〈謝朓詩藝術三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安徽:1985,頁
114-118。
程 怡,〈是才弱還是心不能遠?──重讀謝朓詩二首〉,《中文自學指
導》,4,上海:2004,頁19-20。

程章燦,〈陳郡陽夏謝氏──六朝文學士族之個案研究〉,收入香港中文大學
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529-560。
程麗芳,〈郭象逍遙新意與東晉朝隱之風〉,《西北民族大學(哲學社會科學
版)》,2,甘肅: 2009,頁71-75。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 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
中文學報》,19,臺南:2007,頁24。
楊承祖,〈論謝朓的宣城情懷〉,收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編,《魏
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楊東林,〈謝氏家族興衰與謝靈運、謝朓詩歌感情基調〉,《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18.1,深圳:2001,頁85-90。
楊國文,〈唐代應試詩對謝朓詩歌的接受〉,《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
報》,30.2,黑龍江:2017,頁141-143。
溫長青,〈謝朓詩風接受的轉關略論〉,《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3.3,吉
林:2004,頁75-76。
葛曉音,〈從大謝體到小謝體〉,《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
版社,1993,頁48-69。
______,〈中晚唐的郡齋詩與「滄州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50.1,北京:2013,頁88-103。
趙亞明,〈「朝隱」與郭象的聖王思想〉,《山西青年》, 14,上海:2016,
頁77-78。
趙美香,〈杜牧與謝朓〉,《平原大學學報》,25.2,河南:2008,頁55-56。
蔡 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33.2,臺
北:2015,頁227-260。
______,〈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45.1,新竹:
2015,頁35-72。
蔣 寅,〈「武功體」與「吏隱」主題的發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4.3,揚州:2000,頁26-31。
______,〈吏隱:謝朓與大吏詩人〉,收入《中華文史論叢》第50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134-135。
興膳宏著,彭恩華譯,〈謝朓詩的抒情〉,收入《六朝文學論稿》,長沙:岳
麓書社,1985,頁76-98。
儲仲君,〈韋應物詩分期的探討〉,《文學遺產》,4,北京:1984,頁67-
75。
薛天緯,〈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關於李白情繫謝朓的解說〉,《唐代文學
研究》,6,廣西:1996,頁320。
蕭 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
30.2,臺北:2012,頁33-70。
謝仁敏、張慧琴,〈從謝朓到上官婉兒:齊梁至初唐詩韻演變管窺〉,《唐都
學刊》,31.4,西安:2015,頁45-49。
藍 旭,〈謝朓五言詩創作的趨長現象及其意義〉,收於茆家培、李子龍主
編,《謝朓與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頁42。
魏耕原,〈謝朓永明體向唐人近體的轉型軌跡〉,《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3,吉林:2001,頁124-129。
魏清榮,〈從二謝到何遜──南朝山水詩發展軌跡〉,《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福建:1990,頁78-83。
魏景波,〈謝朓詩的特質及其對唐詩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9.2,陝西:2000,頁116-122
魏瑞嶺,〈關於《詩品》評謝朓「末篇多躓」的繼續探究〉,《大眾文藝》,
河北:2011,頁154。
關玉林,〈論謝朓山水詩的藝術成就──兼論謝靈運、謝朓山水詩的繼承關
係〉,《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四川:1994,頁41-
46。
龔 艷,〈論韋應物的吏隱心態〉,《大眾文藝》,12,河北:2016,頁269-
270。

四、學位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修梧,《大風起兮,歸故鄉──漢代懷鄉的政治脈絡與歷史意涵》,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王 瑤,《魏晉南北朝懷鄉詩研究》,遼寧: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2011。
李 彤,《南北朝思鄉詩研究》,福建: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4。
李佩云,《明清詩歌總集中的謝朓詩》,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
杜郁文,《謝朓詩的情景關係─以「觀看」為核心主題》,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
林育信,《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7。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
馬榮江,《謝朓詩歌齊梁隋唐史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3。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
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郭遠玲,《淺論謝朓詩歌在中唐大曆時期的接受》,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
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金松,《謝朓唱和詩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在職碩士論文,2005。
陶春林,《略論謝朓詩歌的「清麗」風格》,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5。
張西雲,《魏晉南朝四中郎將考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陸穗璉,《謝朓五言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楊慧云,《謝朓詩歌「雅俗兼具」藝術特徵考辨──兼論鍾嶸「末篇多躓」、
「才弱」之評》,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
楊寶季,《謝朓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劉 速,《論韋應物的郡齋詩》,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9。
鄭義雨,《謝朓山水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賴淑雯,《謝朓、李白山水詩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7。

譚 笑,《鍾嶸《詩品》謝朓條疏證》,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文古代文學系
碩士論文,20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