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市:里仁書局,1980。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標點,《禮記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1,第10冊。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標點,《周禮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第6、7冊。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宣公──哀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第89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董俊彥標點,《爾雅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9冊。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點校,《水經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北齊)魏收,《新校本魏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梁)沈約,《新校本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唐)李百藥,《新校本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唐)杜佑,《通典》,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80。 (宋)王易《重編燕北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第10冊。 (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臺北市:中華書局,1967。 (宋)王溥撰,牛繼清校證,《唐會要校證》,西安:三秦出版,201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宋)張大亨撰,《春秋通訓》,收入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 史地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108冊。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收入楊家駱主編,《遼史彙編》,臺北市:鼎文,1973,第7冊。 (宋)鄭樵,《通志》,臺北市:新興書局,1965。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撰,《遼史》,收入王雲五主編,《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第21冊。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北京市:中華書局;天津市:天津古籍,2011。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明)王應電,《周禮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1986,第96冊。 (明)世宗朱厚熜,《大狩龍飛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雜史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第45冊。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9。 (明)申時行,《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宋濂,《新校本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鄧元錫,《皇明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別史類》,1996,第29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第198-199 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8冊。 (清)允祿等修纂,《(雍正)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七輯至七十九輯》,臺北:文海書局,1995,第770、775、779冊。 (清)世宗,《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雍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 (清)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 (清)伊桑阿等修纂,《(康熙)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二輯至七十三輯》,臺北:文海書局,1993,第716、721、724冊。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五輯至六十八輯》,臺北:文海書局,1987-1992,第641、680冊。 (清)何秋濤,《朔方備乘》,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市:古籍出版社,1990,第93-94冊。 (清)汪由敦,《松泉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1,第190冊。 (清)和珅、梁國治等奉敕撰,《欽定熱河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5-496冊。 (清)阿桂,于敏中等奉敕撰,《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499冊。 (清)昭槤撰,冬青校點,《嘯亭雜錄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海忠纂,廷杰、李世寅重訂,《承德府志》,收入王挺之、李勇先、范國強主編,《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第9冊。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42冊。 (清)高宗,《御製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1311冊。 (清)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清)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 (清)陳廷敬奉敕編,《御選唐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6冊。 (清)陳璚修、王棻纂,(民國)屈映光續修、陸懋勳續纂,齊耀珊重修、吳慶坻重纂,《民國杭州府志(三)》,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6-631冊。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392-401冊。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9-641冊。 (清)嵇璜、劉墉,《皇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4-645冊。 (清)嵇璜、劉墉,《皇朝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2-643 冊。 (清)愛新覺羅顒琰撰,《御製詩集‧三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461冊。 (清)蔣良騏原纂,(清)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63。 (清)錢大昕,王雲五主編,《潜研堂集詩集》,收入王雲五主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錢陳群,《香樹齋詩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61冊。 《(清)世宗憲皇帝聖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2冊。 《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清代帝后像》,北平市: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出版物發行所,1934-1935。
二、近代論著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1997年9月,頁161-214。 王宏斌、高德罡,〈清代前期熱河兵衛制度略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1期,2004年1月,頁132-138。 王穎,〈扈從文臣避暑山莊詩概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8卷3期,2008年8月,頁16-19。 王穎、劉晴,〈二十年來避暑山莊研究綜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7卷3期,2007年8月,頁1-5。 左步青,〈滿洲貴族的尚武精神及其泯滅〉,《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3期,頁32-37。 白適銘,〈彰顯王權──盛唐《射虎圖》的政治軍事意涵與薩珊波斯王朝美術之關係〉,李硯祖主編,《藝術與科學》,第9卷,2009年7月,頁33-59。 石守謙,〈明代宮廷中的山水畫與觀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3月6日。 朱瀟,〈田獵與校獵:秦漢官方狩獵活動的性質變化〉,《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總31期,2012年5月,頁138-147。 李亞農,〈大蒐解〉,《學術月刊》,1957年1期,頁42-46。 李發、喻遂生,〈商代校閱禮初探〉,《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4期,2012年7月,頁142-150。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歷史研究》,1990年4期,頁95-104。 孟世凱,〈商和西周時期獻禽制初探〉,《史學月刊》,1987年5期,頁7-11。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收入孟森編著,吳相湘校讀,《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1962,頁20-100。 侯怡利,〈大閱第三圖──閱陣,乾隆四年閱兵典禮紀實〉,《故宮文物月刊》,第295期,2007年10月,頁16-23。 侯怡利,〈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大閱圖〉〉,《通識研究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頁153-184。 洪再新、曹意強,〈圖像再現與蒙古舊制的認證──元人《元世祖出獵圖》研究〉,《新美術》,1997年2期,頁20-26。 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序〉,《古今論衡》,第26期,2014年6月,頁75-114。 胡厚宣,〈殷代焚田說〉,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第1冊。 孫方圓,〈北宋廢止皇帝田獵之禮考述〉,《中國史研究》,2014年1期,頁69-81。 徐鑫,〈歷史上的香妃「畫像」之謎〉,《紫禁城》,2012年3期,頁30-31。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286-319。 馬孟晶,〈清郎世寧等親蠶圖採桑〉,收入劉芳如、張華芝等編輯,《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128-129。 馬雅貞,〈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2卷2期,2014年12月,頁39-80。 高春華,〈《春秋左傳正義》四季田獵名稱考〉,《學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1期,頁39-42。 常耀華,〈卜辭的「省田」與「觀獵」〉,《殷都學刊》,2010年4期,頁1-8。 梅玫,〈清宮西洋錦──以乾隆二十三年大閱圖中所繪鞍韂與橐鞬為中心〉,《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10月,頁110-120。 莊吉發,〈《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收入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3,頁59-144。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35-275。 陳香吟,〈居上林,登十洲:〈上林圖〉考辨與成畫意涵探析〉,《史物論壇》,第8期,2009年6月,頁27-74。 陳熙遠,〈帝制中國壇祀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雍正帝與先農壇的全國性佈建〉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11月4-6日。 陳雙新,〈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2002年第3期,頁17-20。 陳雙新,〈商王田獵的意義初探〉,《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卷1期,1998年,頁24-29。 傅樂煥,〈遼代四時捺缽考五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初版,1972年再版,頁223-347。 彭明瀚,〈田字本義新釋〉,《考古與文物》,1995年1期,頁85-89。 童文娥,〈清院本《親蠶圖》的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278 期,2006年5月,頁71-78。 舒懷,〈從龜甲獸骨看田獵在商代的經濟地位〉,《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6期,2000年11月,頁63-68。 黃永川,〈關於館藏〈明仇英款漢武帝上林出獵圖〉〉,《史物論壇》,第8期,2009年6月,頁5-25。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收入氏著,《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頁269-346。 楊伯達,〈冷枚及其《避暑山莊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1期,頁51-61;收入氏著,《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頁109-130。 楊寬,〈大蒐禮新探〉,原稿發表於《學術月刊》,1963年3期,頁48-56,後收入氏著,《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頁261-262。 葉常泓,〈皇宇圖象的張縮與權力倫理的轉向──對兩漢至建安田獵賦異動之政治性解讀〉,《輔大中研所學刊》,總21期,2009年4月,頁156。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清華學報》,13卷2期,1941年10月,頁1-40。 劉桓,〈卜辭所見商王田獵的過程、禮俗及方法〉,《考古學報》,2009年3期,頁321-348。 劉潞,〈〈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的考析: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圖像見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4期,頁15-26。 劉潞,〈祭先農、耕耤田與《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收錄於李天鳴主編,《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頁359-368。 劉潞,〈論清代親蠶禮〉,收入氏著,《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頁233-241。 劉興林,〈殷商以田獵治軍事說質疑〉,《殷都學刊》,1997年1期,頁7-10。 劉興林,〈殷商田獵性質考辨〉,《殷都學刊》,1996年2期,頁4-9。 蔣禮鴻,〈讀字臆記〉,《說文月刊》,3卷12期,1944年2月,頁83-88。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年6月,頁75-110。 錢樹信,〈統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頌歌──「康乾盛世」避暑山莊詩作的文化價值評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30卷1期,2010年3月,頁4-8。 閻崇年,〈康熙皇帝與木蘭圍場〉,《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2期,頁3-13。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收入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27冊,頁150-180。 聶崇正,〈失群的《大閱圖》卷〉,收入氏著,《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96-107。 聶崇正,〈讀明代宮廷繪畫胡聰之《春獵圖》軸〉,《美術》,2010年5期,頁109-111。 羅運治,〈康熙帝與木蘭圍場的關係〉,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9,頁393-435。
《紫禁城:北狩──礪兵威遠的木蘭秋獮》,總247期,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 ﹝美﹞科塔克原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高雄市:巨流圖書,2014。 朱誠如主編,《清史圖典‧乾隆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吳璵注譯,《新譯尚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宋效永校點,《三曹集》,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199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93。 屈萬里選注,《詩經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1976。 松丸道雄,《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いて―殷代國家構造硏究のために―》,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頁1-42。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 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姚從吾主編,《東北史論叢》,臺北市:正中書局,1959。 孫文良、張杰、鄭川水,《乾隆帝》,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徐啟憲主編,《清宮武備》,上海市:商務印書館,2008。 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編,《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祕密花園》,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2。 畢梅雪、侯錦郎,《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歷史‧地理類》,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76冊。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臺北:故宮博物院,2008。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1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陶晉生主編,《姚從吾先生全集》,臺北市:正中書局,1972。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市:文津,1994。 煮雨山房輯,《故宮藏歷代畫像圖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市:臺灣書房,2007。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市:雲龍,2002。 戴逸主編,《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中國承德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 薛安勤註譯,《春秋穀梁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羅運治,《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林秋玫,〈盛清避暑山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史碩士論文,2011。 林煥聖,〈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畫院的新風格〉,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彭嘉楨,〈清代熱河地區之巡幸活動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Allsen, Thomas T.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6. Berinstein, Dorothy. “Hunts, Processions, and Telescopes: A Painting of an Imperial Hunt by Lang Shining.” Res 35 (1999): 170-184. Cahill, James. “The Three Zhangs, Yangzhou Beauties, and the Manchu Court.” Orientations 27:9 (1996.10): 59-68. Elliott, Mark C. & Ning Chia. “The Qing Hunt at Mulan.” in James A Millward, Ruth W. Dunnell, Mark C. Elliott and Philippe Forêt ed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66-83. Hammers, Roslyn Lee. “Khubilai Khan Hunting: Tribute to the Great Khan.” Artibus Asiae 75:1 (2015): 5-44. Ho, Chuimei. “The Relations Between Qianlong and his Consorts: Stories of a Man with Forty Wives.” Orientations 35:2 (2004.3): 66-73. Kleutghen, Kristina. “One or Two, Repictured.” Archives of Asian Art 62 (2012): 25-46.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Lo, Hui-chi.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s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Mangan, J. A. and Callum C. Mckenzie. “Martial Conditioning, Military Exemplars and Moral Certainties: Imperial Hunting as Preparation for War.” in J. A. Mangan and Callum C. Mckenzie, Militarism, Hunting, Imperialism: ‘Blooding’ The Martial Male. London: Routledge, 2010, 82-117. Mei, Yun-chiu.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Millward, James A. “A Uyghur Muslim in Qianlong's Court: The Meaning of the Fragant Concubin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2 (1994.5): 427-458. Perdue,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ill, Valerie and Frank Ames. The Paisley Pattern: The Official Illustrated History. Salt Lake City: Peregrine Smith Books, 1989. Robinson, David M. “The Ming Court and the Legacy of the Yuan Mongols.” in David M. Robinson ed., 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386-393. Robinson, David M.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Shan, Guoqiang. “Gentlewomen Paintings of the Qing Palace Ateliers.” Orientations 26:7 (1995.7/8): 56-59. Strassberg, Richard E. & Stephen H. Whiteman. Thirty-Six Views: The Kangxi Emperor’s Mountain Estate in Poetry and Prints.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16. Waley-Cohen, Joanna. “Militarization of 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in Nicola Di Cosmo ed.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78-295. Waley-Cohen, Joanna.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New York: I.B. Tauris, 2006. Wang, Cheng-hua. “Material Culture and Emperorship: 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zong (r. 1426-35).”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98. Wu Hung. “Beyond Stereotypes: The Tweleve Beauties in Qing Court Art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E. Widmer and K. I. S. Chang ed., Ming Qing Women and Litera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06-365. Wu Hung. “Emperor’s Choice.” In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200-236. Wu Hung. “Emperor’s Masquerade: ‘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26:7 (1995. 7/8): 25-41.
故宮博物院網站 http://big5.dpm.org.cn:82/gate/big5/www.dpm.org.cn/search/shuziziliaoguan/cangpin/common/search.html (Accessed May 21,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