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45.2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鄭孟姍
作者(外文):Jeng, Meng-Shan
論文名稱(中文):滿洲狩獵傳統的再造:乾隆皇帝秋狩文化與大狩禮制的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Reshaping Manchu's Hunting Trad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utumn Hunting Culture and Dashou Li Institution by Qianlong Emperor
指導教授(中文):馬雅貞
指導教授(外文):Ma, Ya-Chen
口試委員(中文):梅韻秋
莊吉發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0043602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狩獵文化清室傳統田獵禮大狩禮
外文關鍵詞:Hunting CultureQing Court TraditionTianlie LiDashou Li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收藏:0
清代皇帝的狩獵活動,一直是學界長期眷注的議題;儘管相關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是對於清帝狩獵的原因,學者們普遍認為此係滿洲傳統之故,並主要以乾隆朝的史料作為立論的依據。有別於前人直接徵引乾隆朝文獻,蔽論整個清室狩獵活動的作法;本文則希望探求乾隆朝狩獵材料製作的動機,透過分析乾隆皇帝的諭旨、詩文、宮廷繪畫,以及改革狩獵制度之過程,以探討乾隆皇帝是如何有意識地與漢人的田獵禮文化區隔,將清室舊有的狩獵觀與俗制,組織成一套歷史淵遠、脈絡綿密的滿洲狩獵文化體系。
Hunting activities of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is an issue that the academia has long been concerning. Although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re quite abundant, the reason why Qing’s emperor hunted are widely attributed to Manchu tradition by scholars with evidence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Qianlong period. Different from predecessors directly drew materials from Qianlong period and used these materials to cover all royal hunts in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motives of hunting materials making in Qianlong period. By analyzing Qianlong emperor’s edicts, compositions, poems, court paintings, and reforming process of hunting institutions, this thesis wants to find out how Qianlong emperor consciously discriminated Han’s hunting ritual (Tianlie Li) from Qing’s culture, transforming Qing’s traditional hunting concepts and rituals into a long-lasting, well-contextualized system of Manchu hunting cul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乾隆皇帝秋狩傳統的重申與再建………………………………………7
第一節 祖制和家法:宣示的「傳統」………………………………………………………9
第二節 與傳統銜接:秋狩文化的形塑……………………………………………………15
小結……………………………………………………………………………………………………………22
第三章 大狩制度的建立與乾隆皇帝的狩獵圖…………………………………25
第一節 從「畋獵」到「大狩」: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中狩獵制度的革新………………………………………………………………………………………………33
第二節 大狩成禮:《皇朝通典》中的大狩軍禮………………………………………37
第三節 《木蘭圖》卷與大狩建制的關係………………………………………………41
小結……………………………………………………………………………………………………………50
第四章 中國田獵文化與乾隆皇帝的新繹………………………………………53
第一節 田獵禮的源流………………………………………………………………………………54
第二節 遼元的狩獵制度……………………………………………………………………………65
第三節 乾隆朝政書中遼、元狩獵的改制…………………………………………………71
第四節 形似而義異:田獵禮與大狩禮的異同…………………………………………74
小結……………………………………………………………………………………………………………77
第五章 結論………………………………………………………………………81
餘論……………………………………………………………………………………………………………82
附錄一 乾隆皇帝歷年伊遜崖口詩作………………………………………………………85
附錄二 康熙朝《大清會典》〈畋獵〉……………………………………………………91
附錄三 雍正朝《大清會典》〈畋獵〉………………………………………………………93
附錄四 〈順治八年辛卯夏四月戊申定諸王、文武羣臣、陪祭扈從、及接駕送駕儀注〉……………………………………………………………………………95
附錄五 《遼史》〈營衛志中‧行營‧捺缽〉…………………………………………97
附錄六 《宋書》元嘉二十五年大蒐………………………………………………………99
圖表一 乾隆皇帝狩獵圖與乾隆朝會典編修時間對照表………………………101
參考書目…………………………………………………………………………103
圖版目錄…………………………………………………………………………116
圖版………………………………………………………………………………121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市:里仁書局,1980。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標點,《禮記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1,第10冊。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標點,《周禮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第6、7冊。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宣公──哀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第89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董俊彥標點,《爾雅注疏》,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9冊。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點校,《水經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北齊)魏收,《新校本魏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梁)沈約,《新校本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唐)李百藥,《新校本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唐)杜佑,《通典》,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80。
(宋)王易《重編燕北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第10冊。
(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臺北市:中華書局,1967。
(宋)王溥撰,牛繼清校證,《唐會要校證》,西安:三秦出版,201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宋)張大亨撰,《春秋通訓》,收入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 史地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108冊。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收入楊家駱主編,《遼史彙編》,臺北市:鼎文,1973,第7冊。
(宋)鄭樵,《通志》,臺北市:新興書局,1965。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撰,《遼史》,收入王雲五主編,《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第21冊。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北京市:中華書局;天津市:天津古籍,2011。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明)王應電,《周禮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1986,第96冊。
(明)世宗朱厚熜,《大狩龍飛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雜史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第45冊。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9。
(明)申時行,《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宋濂,《新校本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鄧元錫,《皇明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別史類》,1996,第29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第198-199 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8冊。
(清)允祿等修纂,《(雍正)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七輯至七十九輯》,臺北:文海書局,1995,第770、775、779冊。
(清)世宗,《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雍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
(清)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
(清)伊桑阿等修纂,《(康熙)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二輯至七十三輯》,臺北:文海書局,1993,第716、721、724冊。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五輯至六十八輯》,臺北:文海書局,1987-1992,第641、680冊。
(清)何秋濤,《朔方備乘》,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市:古籍出版社,1990,第93-94冊。
(清)汪由敦,《松泉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1,第190冊。
(清)和珅、梁國治等奉敕撰,《欽定熱河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5-496冊。
(清)阿桂,于敏中等奉敕撰,《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499冊。
(清)昭槤撰,冬青校點,《嘯亭雜錄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海忠纂,廷杰、李世寅重訂,《承德府志》,收入王挺之、李勇先、范國強主編,《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第9冊。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42冊。
(清)高宗,《御製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1311冊。
(清)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清)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
(清)陳廷敬奉敕編,《御選唐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6冊。
(清)陳璚修、王棻纂,(民國)屈映光續修、陸懋勳續纂,齊耀珊重修、吳慶坻重纂,《民國杭州府志(三)》,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6-631冊。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392-401冊。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9-641冊。
(清)嵇璜、劉墉,《皇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4-645冊。
(清)嵇璜、劉墉,《皇朝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2-643 冊。
(清)愛新覺羅顒琰撰,《御製詩集‧三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461冊。
(清)蔣良騏原纂,(清)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63。
(清)錢大昕,王雲五主編,《潜研堂集詩集》,收入王雲五主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錢陳群,《香樹齋詩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61冊。
《(清)世宗憲皇帝聖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2冊。
《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清代帝后像》,北平市: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出版物發行所,1934-1935。

二、近代論著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1997年9月,頁161-214。
王宏斌、高德罡,〈清代前期熱河兵衛制度略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1期,2004年1月,頁132-138。
王穎,〈扈從文臣避暑山莊詩概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8卷3期,2008年8月,頁16-19。
王穎、劉晴,〈二十年來避暑山莊研究綜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7卷3期,2007年8月,頁1-5。
左步青,〈滿洲貴族的尚武精神及其泯滅〉,《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3期,頁32-37。
白適銘,〈彰顯王權──盛唐《射虎圖》的政治軍事意涵與薩珊波斯王朝美術之關係〉,李硯祖主編,《藝術與科學》,第9卷,2009年7月,頁33-59。
石守謙,〈明代宮廷中的山水畫與觀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3月6日。
朱瀟,〈田獵與校獵:秦漢官方狩獵活動的性質變化〉,《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總31期,2012年5月,頁138-147。
李亞農,〈大蒐解〉,《學術月刊》,1957年1期,頁42-46。
李發、喻遂生,〈商代校閱禮初探〉,《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4期,2012年7月,頁142-150。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歷史研究》,1990年4期,頁95-104。
孟世凱,〈商和西周時期獻禽制初探〉,《史學月刊》,1987年5期,頁7-11。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收入孟森編著,吳相湘校讀,《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1962,頁20-100。
侯怡利,〈大閱第三圖──閱陣,乾隆四年閱兵典禮紀實〉,《故宮文物月刊》,第295期,2007年10月,頁16-23。
侯怡利,〈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大閱圖〉〉,《通識研究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頁153-184。
洪再新、曹意強,〈圖像再現與蒙古舊制的認證──元人《元世祖出獵圖》研究〉,《新美術》,1997年2期,頁20-26。
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序〉,《古今論衡》,第26期,2014年6月,頁75-114。
胡厚宣,〈殷代焚田說〉,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第1冊。
孫方圓,〈北宋廢止皇帝田獵之禮考述〉,《中國史研究》,2014年1期,頁69-81。
徐鑫,〈歷史上的香妃「畫像」之謎〉,《紫禁城》,2012年3期,頁30-31。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286-319。
馬孟晶,〈清郎世寧等親蠶圖採桑〉,收入劉芳如、張華芝等編輯,《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128-129。
馬雅貞,〈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2卷2期,2014年12月,頁39-80。
高春華,〈《春秋左傳正義》四季田獵名稱考〉,《學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1期,頁39-42。
常耀華,〈卜辭的「省田」與「觀獵」〉,《殷都學刊》,2010年4期,頁1-8。
梅玫,〈清宮西洋錦──以乾隆二十三年大閱圖中所繪鞍韂與橐鞬為中心〉,《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10月,頁110-120。
莊吉發,〈《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收入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3,頁59-144。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35-275。
陳香吟,〈居上林,登十洲:〈上林圖〉考辨與成畫意涵探析〉,《史物論壇》,第8期,2009年6月,頁27-74。
陳熙遠,〈帝制中國壇祀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雍正帝與先農壇的全國性佈建〉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11月4-6日。
陳雙新,〈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2002年第3期,頁17-20。
陳雙新,〈商王田獵的意義初探〉,《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卷1期,1998年,頁24-29。
傅樂煥,〈遼代四時捺缽考五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初版,1972年再版,頁223-347。
彭明瀚,〈田字本義新釋〉,《考古與文物》,1995年1期,頁85-89。
童文娥,〈清院本《親蠶圖》的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278 期,2006年5月,頁71-78。
舒懷,〈從龜甲獸骨看田獵在商代的經濟地位〉,《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6期,2000年11月,頁63-68。
黃永川,〈關於館藏〈明仇英款漢武帝上林出獵圖〉〉,《史物論壇》,第8期,2009年6月,頁5-25。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收入氏著,《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頁269-346。
楊伯達,〈冷枚及其《避暑山莊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1期,頁51-61;收入氏著,《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頁109-130。
楊寬,〈大蒐禮新探〉,原稿發表於《學術月刊》,1963年3期,頁48-56,後收入氏著,《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頁261-262。
葉常泓,〈皇宇圖象的張縮與權力倫理的轉向──對兩漢至建安田獵賦異動之政治性解讀〉,《輔大中研所學刊》,總21期,2009年4月,頁156。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清華學報》,13卷2期,1941年10月,頁1-40。
劉桓,〈卜辭所見商王田獵的過程、禮俗及方法〉,《考古學報》,2009年3期,頁321-348。
劉潞,〈〈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的考析: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圖像見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4期,頁15-26。
劉潞,〈祭先農、耕耤田與《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收錄於李天鳴主編,《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頁359-368。
劉潞,〈論清代親蠶禮〉,收入氏著,《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頁233-241。
劉興林,〈殷商以田獵治軍事說質疑〉,《殷都學刊》,1997年1期,頁7-10。
劉興林,〈殷商田獵性質考辨〉,《殷都學刊》,1996年2期,頁4-9。
蔣禮鴻,〈讀字臆記〉,《說文月刊》,3卷12期,1944年2月,頁83-88。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年6月,頁75-110。
錢樹信,〈統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頌歌──「康乾盛世」避暑山莊詩作的文化價值評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30卷1期,2010年3月,頁4-8。
閻崇年,〈康熙皇帝與木蘭圍場〉,《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2期,頁3-13。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收入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27冊,頁150-180。
聶崇正,〈失群的《大閱圖》卷〉,收入氏著,《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96-107。
聶崇正,〈讀明代宮廷繪畫胡聰之《春獵圖》軸〉,《美術》,2010年5期,頁109-111。
羅運治,〈康熙帝與木蘭圍場的關係〉,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9,頁393-435。

《紫禁城:北狩──礪兵威遠的木蘭秋獮》,總247期,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
﹝美﹞科塔克原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高雄市:巨流圖書,2014。
朱誠如主編,《清史圖典‧乾隆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吳璵注譯,《新譯尚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宋效永校點,《三曹集》,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199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93。
屈萬里選注,《詩經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1976。
松丸道雄,《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いて―殷代國家構造硏究のために―》,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頁1-42。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
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姚從吾主編,《東北史論叢》,臺北市:正中書局,1959。
孫文良、張杰、鄭川水,《乾隆帝》,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徐啟憲主編,《清宮武備》,上海市:商務印書館,2008。
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編,《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祕密花園》,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2。
畢梅雪、侯錦郎,《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歷史‧地理類》,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76冊。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臺北:故宮博物院,2008。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1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陶晉生主編,《姚從吾先生全集》,臺北市:正中書局,1972。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市:文津,1994。
煮雨山房輯,《故宮藏歷代畫像圖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市:臺灣書房,2007。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市:雲龍,2002。
戴逸主編,《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中國承德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
薛安勤註譯,《春秋穀梁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羅運治,《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林秋玫,〈盛清避暑山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史碩士論文,2011。
林煥聖,〈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畫院的新風格〉,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彭嘉楨,〈清代熱河地區之巡幸活動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Allsen, Thomas T.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6.
Berinstein, Dorothy. “Hunts, Processions, and Telescopes: A Painting of an Imperial Hunt by Lang Shining.” Res 35 (1999): 170-184.
Cahill, James. “The Three Zhangs, Yangzhou Beauties, and the Manchu Court.” Orientations 27:9 (1996.10): 59-68.
Elliott, Mark C. & Ning Chia. “The Qing Hunt at Mulan.” in James A Millward, Ruth W. Dunnell, Mark C. Elliott and Philippe Forêt ed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66-83.
Hammers, Roslyn Lee. “Khubilai Khan Hunting: Tribute to the Great Khan.” Artibus Asiae 75:1 (2015): 5-44.
Ho, Chuimei. “The Relations Between Qianlong and his Consorts: Stories of a Man with Forty Wives.” Orientations 35:2 (2004.3): 66-73.
Kleutghen, Kristina. “One or Two, Repictured.” Archives of Asian Art 62 (2012): 25-46.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Lo, Hui-chi.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s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Mangan, J. A. and Callum C. Mckenzie. “Martial Conditioning, Military Exemplars and Moral Certainties: Imperial Hunting as Preparation for War.” in J. A. Mangan and Callum C. Mckenzie, Militarism, Hunting, Imperialism: ‘Blooding’ The Martial Male. London: Routledge, 2010, 82-117.
Mei, Yun-chiu.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Millward, James A. “A Uyghur Muslim in Qianlong's Court: The Meaning of the Fragant Concubin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2 (1994.5): 427-458.
Perdue,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ill, Valerie and Frank Ames. The Paisley Pattern: The Official Illustrated History. Salt Lake City: Peregrine Smith Books, 1989.
Robinson, David M. “The Ming Court and the Legacy of the Yuan Mongols.” in David M. Robinson ed., 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386-393.
Robinson, David M.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Shan, Guoqiang. “Gentlewomen Paintings of the Qing Palace Ateliers.” Orientations 26:7 (1995.7/8): 56-59.
Strassberg, Richard E. & Stephen H. Whiteman. Thirty-Six Views: The Kangxi Emperor’s Mountain Estate in Poetry and Prints.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16.
Waley-Cohen, Joanna. “Militarization of 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in Nicola Di Cosmo ed.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78-295.
Waley-Cohen, Joanna.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New York: I.B. Tauris, 2006.
Wang, Cheng-hua. “Material Culture and Emperorship: 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zong (r. 1426-35).”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98.
Wu Hung. “Beyond Stereotypes: The Tweleve Beauties in Qing Court Art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E. Widmer and K. I. S. Chang ed., Ming Qing Women and Litera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06-365.
Wu Hung. “Emperor’s Choice.” In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200-236.
Wu Hung. “Emperor’s Masquerade: ‘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26:7 (1995. 7/8): 25-41.

故宮博物院網站
http://big5.dpm.org.cn:82/gate/big5/www.dpm.org.cn/search/shuziziliaoguan/cangpin/common/search.html (Accessed May 21, 20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