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05.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正章
作者(外文):Lin, Cheng-Chang
論文名稱(中文):元末明初“民族政策”演變下的西域人-中國猶太人的再思考
論文名稱(外文):The“Westerners”under the “ethnic” policy during the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 Rethinking Jews in China
指導教授(中文):毛傳慧
指導教授(外文):Mau, Chuan-Hui
口試委員(中文):查時傑
連瑞枝
口試委員(外文):Zha, Shi-Jie
Lian, Rui-Z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0043517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中國猶太人回回色目人外表型朱元璋民族政策
外文關鍵詞:Chinese Jewshui-huiSemuphenotypeZhu Yuanzhangethnic polic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
  • 收藏收藏:0
本文透過西域人的視野,探討元朝與明朝的“民族政策”對中國猶太人的影響,並將可能影響猶太人“一神教信仰”與社團興亡的“宗教政策”一併思考。
1605年時的河南地區有穆斯林、猶太人與基督徒,由於他們都因為外貌與一般漢人有明顯差異,而都被稱為“回回”,所以推測元朝的族群四級制衍生自蒙古汗廷裡未有文字的蒙古人、使用回回文的回回與使用漢文的廣義漢人。
統一南宋後,再參考金朝依統一先後,將“土著漢人”區分為漢人與南人。其中的“回回”是指“具有西域人外表型的人”,而蒙古人、漢人與南人都是“蒙古利亞種外表型的人”。相繼攻佔臨安、福州後的1278年,色目人開始出現在元朝的漢文公牘,所以色目人的概念只存在於漢語中,在這之前的西域人或稱“回回”,或“列舉其氏族”。
蒙元政權的民族政策除了禁止用斷喉法宰殺牲畜,大致上是各從習俗與平等對待各宗教,並重用西域人。元明鼎革後,朱元璋想要把國內的少數民族,經由民族政策同化為中夏之人,這政策主要從禁止胡服、胡語、胡姓名與禁止同類自相嫁娶等面向著手。此外,朱元璋的祭孔、祭祖與儒化的宗教政策也對西域人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具體地表現在開封猶太會堂的碑刻、楹聯、匾額與耶穌會士在開封訪查的紀錄。
明初朱元璋就對伊斯蘭教採取優容禮遇的政策,“清真”可能因此而伊斯蘭化,另明朝曾企圖統一天山南北長達一個多世紀,導致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西域回回入附,加上穆斯林婚俗對“禁止同類自相嫁娶”的妥善適應,以致更加擴大各地穆斯林在當地“回回”的比率,終於使“回回"幾乎都是穆斯林而成為穆斯林的代稱。
總之,中國猶太人會與異族的通婚、改用漢姓、祭孔、祭祖等等都是肇始於元明鼎革後朱元璋的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ethnic polic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from the view of the western regions’immigrant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religious policy that might influence Jewish monotheism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munity.
In the Ho-nan country there were members of Muslims, Christians and Jews at 1605. Since their appearances were sufficiently unlike that of the the Han people, they were called hui-hui. And this paper guesses ethnic four-rank system was derived from Mogonlian Khan court, where there were members of Mongols who had non-written words, hui-hui who wrote in the hui-hui characters, the generalized Hans who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fter unified the southern Song, the Yuan dynasty refered to the Jin dynasty to distinguish those aboriginal Hans into the Hans and the Southerners. Those hui-hui were the people who had the phenotype of the western regions’people. But the phenotype of the Mongols, the Hans and the Southerners belonged to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Mongolian phenotype. After Lin-an and Fuzhou were conquered in succession at 1278, the word of Semu began to appear in the public documents written i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o, the concept of the Semu just existed in Chinese. Before this, the western regions’people were called hui-hui, or the clan whom belonged to.
Except for the way of cutting throat to slaughter animals, the ethnic policy of the Mongolian regime respected all customs and religions, and trusted the western regions’people. After the dynastic change from Yuan to Ming, Zhu Yuanzhang wanted to assimiliate the domestic minority to the Hans by means of the ethnic policy. The policy was carried out to forbid the dresses, the languages, the name system of the Hu people, and marriage with the same minority. Moreover, the state cult of Confucious, the ancestral cult and Confucianization, which was formulated by Zhu Yuanzhang brought great impact to the western region’s people. This was displayed concretely in the stone inscriptions, the vertical tablets, the horizonal tablets, and the letters of the Jesuits.
The term of Ching-Chen might be an Islamized term caused by the policy set up by Zhu Yuanzhang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which treated Islam with high respect. In addition, Ming dynasty had an attemption to unify the southern part and northern part of Tianshan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 It resulted in a lot of the western regions’Islamic immigrators. Specially, the marriage custom of Muslims adapted to the ban of the marriage with the same minority very well. These increased the ratio of Muslims in the population of the hui-hui everywhere, and resulted in the hui-hui were almost to be the Muslim, and afterwards these two terms are replaceable today.
In conclus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hinese Jews to intermarriage, use Han’s surname, partake in the state cult of Confucious, practice the ancestral cult and so on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ethnic policy and the religious policy of Zhu Yuanzhang after the dynastic change from Yuan to Ming.
目 錄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回顧 2
一、元明時期的民族政策 2
二、研究中國猶太人的專書 4
三、地方志 6
四、有關中國猶太人研究的議題 7
第二節、研究目的、方法與論文架構 9
第三節、史料分析 11
一、元明時期的政書、文集與筆記 12
二、開封猶太會堂的碑刻、匾額與楹聯 12
三、入華耶穌會士的調查資料 13
四、猶太經典《塔納赫》 13
第二章、元代的猶太人是色目人 15
第一節、猶太人來華的歷史 15
一、猶太人最早的來華時期 15
二、開封猶太人來華的路徑 18
三、曾在中國留下猶太人記錄的地方 21
第二節、元朝族群四級制與猶太人 23
一、族群四級制的形成 24
二、西夏人的外表型 33
三、元代的猶太人是色目人 36
第三章、蒙元西域人的處境與猶太人 39
第一節、蒙元西域人的處境 39
一、蒙元朝廷看重西域人 39
二、元代西域人的習俗 43
三、元朝的宗教政策 46
第二節、元代猶太人的語文、姓名與婚姻 47
一、元代猶太人的語文 48
二、元代猶太人的姓名 50
三、元代猶太人的婚姻 52
第三節、元代猶太人的專業與聯絡網 55
一、斡脫-蒙元時猶太人的一項專業 55
二、元代猶太人的專業 57
三、猶太人對於《道經》的態度和收藏 58
四、元代猶太人的聯絡網 61
第四章、明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 65
第一節、明代的西域人 65
一、明朝對西域人的態度 67
二、土著漢人不易識別猶太人 68
三、朱元璋的民族同化政策 69
第二節、禁止胡服、胡語、胡姓名的影響 71
一、禁止胡服的影響 71
二、禁止胡語的影響 74
三、禁止胡姓名的影響 76
第三節、婚姻禁令的影響與適應 77
一、婚姻禁令的影響 78
二、西域人對婚姻禁令的適應 80
第五章、明朝宗教政策對信仰一神教西域人之的影響 85
第一節、祭孔、祭祖與儒化的影響 85
一、祭孔、祭祖與儒化 85
二、宗教信仰的妥協與掙扎 90
第二節、清真與回回的演變 92
一、清真一詞的由來 92
二、清真的伊斯蘭化 95
三、回回成為穆斯林的代稱 97
第六章、結論 101
參考書目 105
一、史料 105
二、專輯 106
三、專書 107
四、論文期刊 109
一、史料
(一)中文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
〔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
王澤應注譯,《四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
〔伊朗〕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上冊,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明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縮印本,1962。
〔明〕談遷,《國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明律集解附例》,明萬曆十三年官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9(據清‧光緒24年重刊本影印)。
〔明〕張鹵校刊,萬曆年間刻本,《皇明制書》,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9。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1792年和刻本。
洪金富校定,《元典章》,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
胡士蕚點校,《明太袓集》,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1991。
姬佛陀輯,〈大元馬政記〉,《學術叢編》(五),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1971。
烏蘭校勘,《元朝秘史(校勘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
特‧官布札布、阿斯鋼譯,《蒙古秘史(現代漢語版)》,北京市:新華出版社,2006。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朝野僉載》,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
許嘉璐主編,《元史》,上海市: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天津市:中華書局,2011。
〔清〕趙燦著,楊永昌、馬繼祖標注,《經學系傳譜》,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傅佩榮解讀,《論語》,新北市:立緒文化,1999。
楊家駱主編,《國榷-附北游錄》,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2011。
楊訥編,《元史研究資料彙編》第97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4。
〔瑞典〕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3。
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主編,《全明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二)英文
JPS Hebrew-English Tanakh, Philadelphia: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9.
二、專輯
(一)中文
沙博理著,殷罡、宮少朋、柳莉、馮亦斐 譯,《中國古代猶太人-中國學者研究文集點評》,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08。
李毓中,〈《印地亞法典》中的生理人:試論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初期有關華人的法律規範〉,《第八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
〔法〕榮振華、〔澳〕李渡南 編著,耿昇譯,《中國的猶太人》,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5。
林松、和龑,《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市: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論》,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紀宗安、湯開建彙編,《暨南史學》第二輯,廣州市:暨南大學中外關系研究所,2003。
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陳垣著,陳智超主編,《陳垣全集》,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張倩紅審定,李景文、張禮剛、劉百陸、趙光貴 編校,《古代開封猶太人-中文文獻輯要與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
陳國強主編,《陳埭回族史研究》論文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黃時鑒,《黃時鑒文集Ⅱ《遠跡心契》-中外文化交流史(迄於蒙元時代) 》,上海市:中西書局,2011。
楊志玖,《元史三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5。
楊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萬明,《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劉迎勝,《蒙古帝國與13-15世紀的世界》,北京市:三聯書店,2013。
(二)英文
William Charles White, Chinese Jews:A Compilation of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Jews of Kai-feng Fu., New York: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6.
三、專書
(一)中文
王一沙,《中國猶太春秋》,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2。
尤思德著,蔡錦圖譯,《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2。
王新中、龔開運著,《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
中國道教協會編,《中國道教》,北京市:外文出版社,2003。
〔以〕埃利‧巴爾維納(Elie Barnavi)主編,劉精忠等譯,《世界猶太人歷史-從《創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石雲濤,《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4。
史景遷著,陳垣、梅義征譯,《利馬竇的記憶宮殿》,臺北市:麥田出版,2009。
江文漢,《中國古代基督教及開封猶太人》,上海市:知識出版社,1982。
〔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札林庫伯著,張鴻年譯,《波斯帝國史》,北京市:崑崙出版社,2014。
朱健次、武光東、林仁混、張由美 等審稿,《牛頓生物學辭典》,臺北市:牛頓出版,1993。
安震,《日月雲煙-明朝興衰啟示錄》,新北市﹔年輪文化,1998。
李躍龍,《西夏王國與東方金字塔》,新北市:世潮出版,2003。
李登元、宋永義譯,《遺傳與家畜之改進(John F. Lasley, Genetics Of Livestock Improvement)》,臺北市:徐氏基金會出版,1976。
杉山正明著,周俊宇譯,《顛覆世界史的蒙古》,新北市:八期文化,2015。
吳福環主編,《新疆的歷史及民族與宗教》,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
岡田英弘著,陳心慧譯,《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2016。
〔法〕布爾努瓦著,耿昇譯,《絲綢之路》,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和合本《聖經》,臺北市:臺灣聖經公會出版,200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臺北市:珪庭出版社,1971。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上冊,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易華,《夷夏先後說》,北京市:民族出版,2012。
〔美〕摩迪凱·開普蘭(Mordecai Menahem Kaplan)著,黃福武、張立改譯,《猶太教-一種文明》,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美〕大衛·魯達夫斯基(David Ruasvsky)著,傅有德、李偉、劉平譯,《近現代猶太宗教運動-解放與調整的歷史》,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美〕芮樂偉‧韓森著,吳國聖等 譯,許雅惠 審定,《新絲路史:一個以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臺北市:麥田出版,2015年。
〔美〕斯蒂芬·米勒、羅伯特‧休伯著,黃劍波、艾菊紅譯,《聖經的歷史》,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美〕柯嬌燕著,劉文明譯,《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新北市:廣場出版社,2012。
〔英〕G.F.赫德遜著,李申、王遵仲、張毅譯,《歐洲與中國》,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
姚大力,《漠北去來-元朝興衰啟示錄》,臺北市:年輪文化,1998。
姚榮濤,《國脈如縷-宋朝興衰啟示錄》,新北市:年輪文化,1998。
馬建春,《元代東遷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3。
馬春祥,《家畜育種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5。
修曉波,《元代的色目人》,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5。
高永久,《西域古代伊斯蘭教綜論》,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一),上海市:知識出版社,1994。
陳育寧,《民族史學概論》,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1990。
陸蘇河、鲍會園 編輯,《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紐澤西:更新傳道會出版,1979。
得斯克、維提、遜比凡 合編,《聖經新釋》,香港:證道出版社,1987。
陳序經,《匈奴史稿》,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曾蓓蓓、王孝平主編,《中國歷史大事記》,臺北市:年輪文化出版,1998。
程子良、李清銀主編,《開封城市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費賴之(Aloys Pfister)著,馮承鈞譯,《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
童超主編,《洪武王朝-開國帝業施鐵腕》,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10。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趙軼峰,《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潘光旦,《中國境內猶太人的若干歷史問題-開封的中國猶太人》,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劉建麗著,《中國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
劉夏蓓,《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明代卷》,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
蕭啟慶,《元代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6。
羅賢佑,《中國歷代民族史-元代民族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黨寶海,《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香港:中和出版,2011。
蘇魯格、宋長紅著,《中國元代宗教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
龔蔭,《中國民族政策史》,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二)英文
Shaye J.D. Cohen, The Beginnings of Jewishness- Boundaries, Varieties, Uncertainti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fornia Press, 2000.
四、論文期刊
丁明俊,〈明前期伊斯蘭教政策簡論〉,《寧夏社會科學》,1993:4(銀川市,1993),頁24-32。
〔日〕船田善之,〈色目人與元代制度、社會-重新探討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劃分的位置〉,《蒙古學訊息》,2003:2(呼和浩特市,2003),頁7-16。
王曾瑜,〈金朝戶口分類制度和階級結構〉,《歷史研究》,1993:06(北京市,1993),頁46-62。
王一伶,〈略論清初剃髮易服令〉,《滄桑》,2012:05(太原市,2012),頁22-25。
方齡貴,〈《通制條格》新探〉,《歷史研究》,1993:03(北京市,1993),頁14-29。
包群立,〈從剃髮制度看清朝的民族政策〉,《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1991:03(通遼市,1991),頁66-70、87。
〔伊朗〕漢尼‧阿德勒,〈回族語言與波斯語的關係探析〉,《回族研究》,2012:1(銀川市:2012),頁90-99。
李林鳳,〈開封猶太人被同化的原因之我見〉,《甘肅社會科學》論文輯刊,1999:12(蘭州市,1999.12),頁26-28。
李洪華、石偉,〈論清代收繼婚陋俗及其屢禁不止的原因〉,《蘭州學刊》,2008:9(蘭州市,2008),頁133-135。
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19:2 (臺北市,2012.06),頁1-29。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的世紀回顧〉,《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03(南京市,2001.08),頁131-136。
(英) 宋奈雷(Song Nai Rhee),〈猶太人的同化:中國猶太人之例〉,《民族譯叢》,1979:3(北京市,1979),頁44-49。
柏樺,〈從收繼婚風俗看明代的律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3(北京市,2003),頁49-53。
徐亦亭,〈開封猶太人和中國古代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3(北京市,1994),頁40-46。
孫家煌、杜平,〈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社會組織同象論〉,《洛陽師專學報》,15:3 (洛陽市,1996.06),頁54-58。
馬明達,〈朱元璋歧視色目人〉,《回族研究》,2006:1( 銀川市:2006),頁98-102。
張倩紅,〈開封猶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4(北京市,1994),頁20-24。
張倩紅,〈關於開封猶太人被同化原因的幾點看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4(開封市,1995.07),頁56-60。
張倩紅,〈從猶太教到儒教:開封猶太人同化的內在因素之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7:1(北京市,2007),頁109-124。
張倩紅,〈論歷史上開封猶太人被同化的原因〉,《民族研究》,1995:3(北京市,1995),頁83-84。
張倩紅、劉百陸,〈開封猶太社團衰亡的環境社會史考察〉,《學海》,2012:4(南京市,2012),頁186-190。
張禮剛,〈中國古代社會對開封猶太人的認識和態度〉,《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 (鄭州市,2004.02),頁29 -32。
張中政,〈漢兒、簽軍與金朝的民族等級〉,《社會科學輯刊》,1983:03(瀋陽市,1983),頁99-102。
陳昭揚,〈略論金朝統治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歷史教育》,第20期 (臺北市,2014,12),頁147-148。
陳寒鳴,〈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2(北京市,1996),頁58-65。
湯開健,〈《夢溪筆談》中“回回”一詞再釋〉,《民族研究》,1984:01(北京市,1984),頁69-74。
湯開健,〈關於"回回"最早出現於西夏問題的補證〉,《民族研究》,1993:1(北京市,1993),頁74。
馮增烈,〈修建胡太師祖佳城記“碑敘”〉,《中國穆斯林》,1981:2(北京市,1981),頁24-27、21。
葉嶺峻、賀峽,〈西方學者研究開封猶太人問題的一部力作-評榮振華等《中國的猶太人》〉,《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3(濟南市,2006),頁72-74。
趙軼峰,〈明太袓的國家宗教管理思想〉,《暨南史學》,第二輯(廣州市,2003:12),頁230-246。
劉迎勝,〈波斯語在東亞的黃金時代的開啟及終結〉,《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1(烏魯木齊市,2013.01),頁70-79。
劉浦江,〈金朝的民族政策與民族歧視〉,《歷史研究》,1996:03(北京市,1996),頁54-69。
韓永靜,〈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穆斯林中的早期傳教活動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銀川市,2011),頁129-136。
魏千志,〈中國古代猶太人的歷史貢獻〉,《史學月刊》,1995:3(開封市,1995),第23-29頁。
(二)英文
Thomas T. Allsen, “Mongolian Prlnces and Their Merchant Partners 1200-1260”Asia Major,2(1989), pp.83-1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