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48.24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郭黛暎
作者(外文):Kuo, Tai-Ying
論文名稱(中文):兩行與神浹:船山詩藝與詩論的結合與逆反
論文名稱(外文):"Two Ways" and "Spiritual Immersion": The Combin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ng Fuzhi's Poetic Art and Poetic Theory
指導教授(中文):蔡英俊
指導教授(外文):Tsai, Ying-Chun
口試委員(中文):廖棟樑
曾守正
曾守仁
李欣錫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0041810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薑齋遺民詩壺子悼亡豔體廣哀詩仿擬詩
外文關鍵詞:loyalists’ poetryHuzimourning poemserotic poems“Expanded grief” poemsimitation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王船山的詩學理論承載了深厚的哲學底蘊,既承襲於時代脈絡,又自有獨到之處,在晚清時期逐漸造成影響,以迄於今。船山詩歌創作亦相當豐贍,後人學者卻多關注船山詩學,略其詩歌實踐,但詩論與詩藝之間,乃至於與其思想體系的結合與逆反,都更能昭示一個體生命之全貌,此猶可彌補之縫隙也正為本論文措意之處。船山在不同人生進程寫下的詩歌中,亦不斷轉換自我形象與認同。他歷經時空變化帶來的焦慮與錘鍊,後於莊學「兩行」奧妙中,琢磨出不拘泥於現實的處世之方,於順應中卻又能包裹剛健不息的儒者意志。至於船山詩學屢辨析性情之貞、淫,則能以他創作「悼亡詩」與「豔詩」加以對照。前者能見得船山節制思士、思婦之情,將小我情懷消融於家國之感中,卻不失溫暖厚實的自然人倫。後者則能看出船山提升豔詩格調之企圖,欲示範文士的道德情操如何使豔情與貞情泯除界線,終至渾然天成。船山也承繼了「興觀群怨」之說而有所轉出,同時擴大詩情的社會功能與自我情志的內省性。現實生活中,船山不斷限縮交遊網絡,不過,在他詩作當中離群的孤獨感正是詩可以「群」、「怨」的一種實踐。他以藝術化的孤心寫入人們的共同命運,進而安頓身心,超越孤獨。由此發展出來的「躋古之志」也影響船山對於仿擬詩的態度,他以「心至」與「神浹」為與古人對話的途徑,從中也昭示了真情至高無上的地位。綜觀船山詩作,較其詩論更有著設題上的多元面貌,無不展現出船山對於自我省思的統合過程。因此,「兩行」與「神浹」可以成為船山在思想上圓熟變化後,發展為成熟詩藝的關鍵詞,當能顯豁船山窮性命之理,進而以詩言情志之用心。
The poetic theory of Wang Fuzhi carrie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oth inherited from his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possessing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exerting influence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up to the present day. Although Wang's poetic creation is also abundant, later scholars have tended to focus more on his poetic theory rather than his poetic practice.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etic theory and poetic art, and even with his ideological system, can better illustrate the complete portrait of a life. This gap, which could be remedied, is precisely the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In the poems written by Wang Fuzhi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 he constantly transformed his self-image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 anxieties and trials brought about by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he eventually carved out a way of existence that was not bound by reality, yet still contained the sturdy will of a Confucian in conformity with the "Two Way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In terms of his poetic theory, Wang repeatedly explored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pure and the vulgar, which could be contrasted by examining his mourning poems and erotic poems. The former reveals Wang's restraint of the emotions of both men and women, dissolving personal sentiments into a sense of patriotism,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a warm and solid natural ethics. The latter demonstrates Wang's attempt to elevate the style of erotic poetry, showcasing how a literati's moral character can eras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ensuality and virtue, eventually leading to an innate harmony. Wang also inherited the concept of "Xing,Guan,Qun,Yuan" poetry theory while expand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 and the introspective nature of self-affection. In reality, Wang constantly limited his social networks, yet his sense of loneliness depicted in his poetry is a manifestation of how poetry can be used to "Qun" and "Yuan". By infusing his artistic solitude into the shared fate of humanity, he settled his mind and body, transcending loneliness. This developed into the "aspiring to the ancients" concept, which also influenced Wang's attitude towards imitative poetry. He used "Spiritual Fusion" and "Spiritual Immersion" as a means of dialogue with ancient poets, revealing the supreme importance of genuine emotion.
Overall, Wang's poetry exhibits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thematic motifs, displaying his process of integrating self-reflection. Therefore, "Two Ways" and "Spiritual Immersion" c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crucial keywords for Wang's mature poetic art after his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exhibiting hi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employ poetic language for the expression of genuine emotion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明清轉折時期的文學現象.................................1
一、復興古學的基調.........................................1
二、由「格調」轉入「性情」.................................3
三、遺民詩盛起以及對遺民詩的檢討...........................5
四、詩史的爭論.............................................7
第二節 王夫之詩論中的「性情觀」..............................11
一、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11
二、抒情傳統的回歸與轉化..................................14
三、心物交感下的情景關係..................................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綜述....................................21
一、遺民王夫之............................................22
二、詩論者王夫之..........................................26
三、詩人王夫之............................................33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36
第二章 鏡中身似夢中身:船山詩歌中「兩行」的自我..................40
第一節 以詩寫傳的可能性:模仿中的真實自我....................41
第二節 時間向度的焦慮與反焦慮................................46
第三節 空間與自我的相互定義..................................52
第四節 壺子示相:遊走時、空的真我............................60
第五節 小結..................................................69
第三章 貞情與豔情:船山的悼亡詩與豔詩論..........................71
第一節 情欲與詩歌............................................71
第二節 船山悼亡詩中的貞情....................................75
一、寒門儒生的悼亡與自省..................................75
二、國家殞落與悼亡詩的昇華................................76
第三節 文士與豔情的辯證:豔詩中的貞情........................82
一、論文士與豔情..........................................83
二、船山情詩中的寄託......................................87
三、船山對豔體的拒與迎....................................93
第四節 小結.................................................101
第四章 新歡寡諧、舊好多違:船山詩歌中的現世孤獨.................103
第一節 從「群」「怨」到孤心..................................103
第二節 舊好多違:沅湘舊遊的頓挫與零落.......................105
一、抑鬱而卒的傷心人:夏汝弼.............................105
二、激憤以終的鬥士:管嗣裘...............................106
三、淡泊避世的沉潛心靈:李國相...........................107
四、退靜為高的從容身影:郭鳳躚...........................111
五、無所遁逃的多恨之人:劉惟贊...........................112
六、寂寞的傳人:唐端笏...................................114
第三節 新歡寡諧:南明政權下的聚合與離闊.....................116
一、從容就義的遺民標竿:瞿式耜...........................116
二、功過難明的政治盟友:蒙正發...........................118
三、兩行無礙的煉火者:方以智.............................121
第四節 小結.................................................126
第五章 心至與神浹:船山詩歌中的仿擬.............................129
第一節 可與忘言的孤心.......................................131
第二節 心至與神浹:求遇隔代知音下的仿擬.....................135
第三節 反仿擬的仿擬.........................................144
第四節 小結.................................................151
第六章 結論與餘論...............................................155
第一節 兩行與神浹...........................................155
第二節 詩歌中的道德校正.....................................160
第三節 「廣」:對話與創造....................................163
參考文獻.........................................................167
附錄 王夫之〈廣落花詩〉中花體、身體與國體的想像與指涉...........176
一、傳統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風》,臺北:臺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上經》,臺北:臺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春官宗伯》,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秋官司寇》,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杜甫著,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宋〕李彌遜,《筠谿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2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辛棄疾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邵雍,《擊壤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宋〕邵伯溫、邵博撰,王根林校點,《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蘇軾撰,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明〕沈周著,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袁凱著,萬德敬校注,《袁凱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莊昶著,《定山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9集,第261冊,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陳獻章著,陳永正箋校,《陳獻章詩編年箋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
〔清〕王夫之著,高田淳編譯,《王船山詩文集——修羅の夢》,東京:平凡社,1981年。
_____________,《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_____________,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點校,《王船山先生詩稿校注》,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箋注,《王船山〈落花詩〉、〈和梅花百詠詩〉箋注》,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5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箋注,《王船山仿擬詩箋注》,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5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箋注,《《薑齋詩分體稿》、《薑齋詩編年稿》、《薑齋詩剩稿》、《嶽餘集》、《憶得》箋注》,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6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箋注,《《柳岸吟》、〈遣興詩〉、〈洞庭秋詩〉、〈雁字詩〉注釋》,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6年。
_____________,朱迪光箋注,《夕堂戲墨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王之春撰,汪茂和點校,《王夫之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杜濬,《變雅堂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屈大均,《翁山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金堡,《徧行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鄧顯鶴編纂,《沅湘耆舊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_____________,《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羅正鈞,《船山師友記》,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8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二、近人論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6年。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臺北:學生書局,1964年。
王學玲,〈不可侵犯之懺語——明清之際自敘傳文的諧謔與悔愧〉,《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71-112。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冠懿,〈民族英雄之外的身影:文天祥〈六歌〉擬作杜甫〈同谷七歌〉書寫痛苦的意涵與價值〉,《靜宜中文學報》第5期,2014年6月,頁59-90。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頁127-247。
文師華,〈沈周與文徵明、徐禎卿、呂常、唐寅相互唱和的〈落花詩〉〉,《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第3期,2012年7月,頁59-65。
尹文漢,〈王船山與方以智的交往——兼及船山相關詩作之分析〉,《船山學刊》2015年第6期,2015年11月,頁17-22。
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吉文斌,〈李白古題樂府曲辭舉隅——以〈長相思〉為例〉,《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頁44-47。
刑益海編,《冬煉三時傳舊火:港台學人論方以智》,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朱迪光、劉敏、陳楊編著:《船山學簡明讀本》,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6年。
朱迪光,《王夫之詩歌創作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______,《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舜臣、歐陽江琳,〈王夫之與金堡澹歸關係考論〉,《船山學刊》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頁32-36。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生龍,〈王船山對「理語」入詩之思考和對性理詩之仿效與矯正〉,《船山學刊》2010年第3期,2010年7月,頁23-28。
李友輝,《王夫之咏物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李伏媛,〈王夫之、方以智青原之約略考〉,《船山學刊》2019年第4期,2019年8月,頁34-39。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______,《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吳立民、徐蓀銘,《船山佛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吳旻旻,〈《楚辭通釋》的楚辭學意義解讀——兼論其於船山詩學之位置〉,《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 期,2012年5月,頁159-192
吳承學、趙宏祥,〈王船山觀生居題壁聯考釋〉,《學術研究》(廣州)2014年第4期,2014年4月,頁144-151。
肖玉聰,〈六朝隋唐樂府「夜坐」主題研究〉,《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18年4月,頁73-80。
周念先,〈解讀王船山〈擬古詩十九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4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64-68。
金榮權,〈夏樂《大夏》與《九夏》論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19-23。
林書漢,〈成純與貞勝:王夫之天人思想與處世實踐析論〉,《東華漢學》第32期,2020年12月,頁213-254。
胡劍書,〈王夫之「匡社」的形成及其意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1988年4月,頁139。
胡旭,《悼亡詩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峰,《嗣響離騷的船山詞》,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徐楠,〈試論沈周、唐寅的〈落花〉組詩〉,《文藝研究》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頁54-61。
____,〈論王夫之明詩批評的內在問題〉,《北方論叢》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頁7-11。
____,〈明代格調派詩歌情感觀再辨析——以考察該派對詩歌情感價值、限度的判斷為中心〉,《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頁208-217。
____,〈本質主義思維模式中的論說矛盾——王夫之詩歌批評學理疏失探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2023年1月,頁42-53。
唐亦男,〈王夫之通解莊子「兩行」說及其現代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9-13。
涂波,〈論王船山文學創作與批評之關係——以和韻詩、仿體詩、諧趣詩為例〉,《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30-136。
宮月,〈〈公無渡河〉研究〉,《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2月,頁17-20。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納秀艷,《王夫之《詩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夏劍欽,《船山簡明讀本》,長沙:嶽麓書社,2019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 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永堂,〈方以智與湖湘文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頁20-31。
張稔穰,〈白燕與袁凱〈白燕〉詩〉,《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4。
張暉,《中國「詩史」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張宏生,〈閱讀與重構——論清代的檃括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4期,2018年7月,頁65-73。
張歡歡,〈王夫之「詩史」說析辨〉,《中正漢學研究》2020年第1期,2020年6月,頁137-164。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張豔,《王夫之〈落花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陶水平,〈試論船山詩學的理論個性及其內在矛盾〉,《江淮論壇》2000年第4期,2000年8月,頁86-94。
______,《船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範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______,〈從莊子的兩行說到王夫之詩學中的雙行說〉,《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7年3月,頁40-46。
______,〈王夫之詩學中的豔詩論〉,《船山學刊》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頁27-32。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康和聲著,彭崇偉編,《王船山先生南岳詩文事略》,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康自強,《王船山氣化生命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勇,《王夫之詩學傳布、接受和研究史述要》,《船山學刊》2020年第5期,2020年9月,頁21-32。
郭黛暎,〈王夫之〈廣落花詩〉中花體、身體與國體的想像與指涉〉,《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3期,2015年6月,頁185-203。
曹淑娟,〈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年11月,頁1-44。
章琛,〈機鋒與神理:王夫之〈遣興詩〉及其詩學意義初探〉,《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頁137-165。
____,〈空靈無待與充然情至:從〈擬阮步兵詠懷〉看船山詩與詩論之關係〉,《古籍研究》2020年2期,2020年12月,頁33-55。
程亞林,〈寓體系于漫話——論王夫之詩歌理論體系〉,《學術月刊》1983年11期,1983年11月,頁38-44。
覃召文,〈蓮荷原型的文化蘊涵〉,《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頁72-87。
黃侃,《阮步兵詠懷詩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
黃河,〈明清易代之際的詩歌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2000年3月,頁83-91。
黃節,《曹子建詩注(外三種);阮步兵咏懷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莘瑜,〈以風韻寫天真——從陳獻章到王夫之〉,《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2017年6月,頁261-286。
______,〈唯識學視域下的境物、心識與世界——虞淳熙兄弟及其交游的創作與論述〉,《臺大中文學報》第76期,2022年3月,頁93-142。
黃慶萱注釋,《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上)》,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彭靖編撰,彭崇偉整理,《王船山詞編年箋注》,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曾守仁,〈「感傷詩人」的詩學追索——解析船山「自有五言,未有康樂;即有康樂,更無五言」說〉,《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頁201-240。
______,《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______,〈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頁31-100。
湯志波,〈沈周〈落花詩〉考論〉,《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15年第2期,2015年11月,頁62-70。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楊寧寧,《王船山「情幾」詩學發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廖肇亨,〈金堡之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95-11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趙鵬程,〈論李東陽、莊昶交游及其詩學意意〉,《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20年5月,頁142-147。
熊嘯,《明清豔詩初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蔣國保〈王夫之與方以智訂交考〉,《船山學報》1985年第1期,1985年4月,頁88-93。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劉志盛、劉萍,《王船山著作叢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寧,〈詩成緣何泣鬼神?——李白〈烏棲曲〉讀後〉,《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1999年6月,頁29-32。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克穩,《王船山詩學內在矛盾性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芝慶,〈「情不能不因時爾」:王夫之情論詮義〉,《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2019年4月,頁15-23。
黎虎,〈漢代典客、大行、鴻臚遞嬗與朝會司儀〉,《東岳論叢》第31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59-69。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收入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67-96。
______,〈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239-272。
______,《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____,《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____,《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三卷:聖道與詩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韓經太,〈傳統「詩史」說的闡釋意向〉,《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1999年5月,頁169-183。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 : 臺大出版委員會,2001年。
______,《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戴景賢,〈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455-528。
聶文郁,《阮籍詩解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魏耕原,〈詩傳與詩史的悖論:杜甫《八哀詩》論〉,《安康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9。
顏崑陽,《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2年。
譚承耕,《船山詩論及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譚明冉,《王夫之莊學研究——以《莊子解》為中心》,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______,《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______,《錢謙益的「詩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______,《儒學反思錄》,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法〕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又譯于連、余蓮)著,杜小真譯,《迂回與進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