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6.34.2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楊孝柔
作者(外文):Yang, Hsiao-Jou
論文名稱(中文):北宋詩人寫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Writing of Objects by the Poe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中文):李貞慧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en-Hui
口試委員(中文):徐國能
許銘全
李欣錫
黃奕珍
口試委員(外文):Hsu, Kuo-Neng
Hsu, Ming-Chuan
Lee, Hsin-Hsi
Huang, Yi-Je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004180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寫物詠物詩物我關係抒情言志典故
外文關鍵詞:Writing of ObjectsObject-chanting Poetry (Yǒngwù shī)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ObjectsExpressing Emotions and Declaiming Mind (Shūqíng yánzhì)Allu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傳統詩學在詠物詩的評論上,偏愛托物抒情言志的內容,而較不重視詩人的寫物表現。可是宋代詩人無論是在詩歌的創作上,或是對前人詩歌的評論中,都顯示出對寫物的高度關注。因此,本文重新考察詠物詩的意義與發展,提取出北宋詩人寫物的詩歌加以論述,希望重新喚起讀者對詩歌寫物面向的重視,以及對宋代詩人寫物表現的重新認識。
本文包括緒論與結論共分為八個部分。首先,梳理詠物詩的發展,提出傳統詩學重抒情、輕寫物的可能原因,並說明北宋詩人在理論上對寫物的重視。其次,分別論述北宋詩人值得關注的寫物表現。西崑詩人因其特殊的身分地位與創作環境,他們的詩充滿超現實的環境描述,目的在表彰自我的優越感。梅堯臣擴展寫物題材,他的詩具有議論與說理的內容,生動而平實的寫物表現可以補充其詩歌講求「平淡」的理念。歐陽修對物我關係的處理,使物與賞物者產生積極互動的關係,他以史筆虛構,為物撰史,對物的價值判斷不受他人影響。王安石寫物重視顏色的運用與鋪陳,並將自身經驗與典故並陳,造成與前人對話的效果。蘇軾以詩表述意見,並利用哲理包藏物欲,他的寫物言說注意貼合,使描述與論述合情合理。黃庭堅與陳師道在典故運用上成果不一,一靈活,一僵硬,黃庭堅的〈演雅〉顯示他對典故的運用具有自覺意識。
研究北宋詩人寫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宋人寫物的成就,重建詠物詩的發展史,並橫向開展出與抒情傳統、敘事傳統對話的可能。
Traditional poetics emphasizes the lyrical and expressive content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and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of objects. However, the poets of Song Dynasty showed great attention to writing objects either in composing poetry or in their comments on predecessor's poems. Therefore,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discusses the poetry of writing objects of poe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opes to lead to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of objects and re-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poets in Song Dynast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at include both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finds out the possible causes on why traditional poetics emphasize lyricism and neglect writing of objects; and explains that poe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mphasized writing objects in their theories. Secondly, it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writing objects performance of poe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s worth of attention. Due to their special status and environment, the Xikun poets were full of surreal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in their poems, aimed to express their superiority. Mei Yao-Chen expanded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writing of objects, and his poems had content of argumentation and truth. The vivid and plain writing objects performance can supplement his concept of "plainness". Ouyang Xiu's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 and himself creat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it. He wrote history for the objects in a fictitious way, and his judgment on the value of things was not influenced by others. Wang An-Shi paid attention to color in his poems and combined his experience and allusions to create a dialogue with his predecessors. Su Shi expressed his opinion in the poems and used philosophy to hide the desire for materials. His writing object poems paid attention to fitting, so that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are reasonable. Huang Ting-Jian and Chen Shi-Dao had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use of allusions, the former is flexible, and the latter is rigid. Huang Ting-Jian's poem "Yan Ya" showed he had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he use of allusions.
Studying the writing of objects by poe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oets in writing objects, re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and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with lyrical and narrative tradition.
第一章 緒 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範圍………………………………………………………………7
第三節 文獻回顧……………………………………………………………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展現「超越」:西崑詩人的寫物………………………………………17
第一節 西崑體形成的背景…………………………………………………17
第二節 積極表彰自我………………………………………………………20
一、超現實的環境描寫…………………………………………………20
二、文采的肯定………………………………………………………23
三、道德的優越感……………………………………………………26
第三節 以語典取代當下真實………………………………………………32
第三章 議論與「平淡」:梅堯臣的寫物…………………………………………40
第一節 議論精神……………………………………………………………40
一、議論時政………………………………………………………………41
二、托物說理………………………………………………………………45
第二節 「平淡」寫物…………………………………………………………49
一、平凡的取材和寓意……………………………………………………49
二、悲憫的情懷…………………………………………………………52
第四章 對物的「真賞」:歐陽修的寫物…………………………………………59
第一節 物我映照…………………………………………………………60
第二節 物我互動…………………………………………………………64
第三節 為物撰「史」……………………………………………………72
第五章 色彩與經驗:王安石的寫物………………………………………………84
第一節 體感與色彩…………………………………………………………84
第二節 色彩成為主體………………………………………………………88
第三節 以自我經驗與前人對話……………………………………………94
第六章 言說策略的展現:蘇軾的寫物…………………………………………100
第一節 鑑賞能力…………………………………………………………100
第二節 以說服為目的………………………………………………………105
第三節 言說內容的合理性…………………………………………………110
第七章 用典的表現:黃庭堅與陳師道的寫物…………………………………116
第一節 黃庭堅:依對象思考用典…………………………………………116
第二節 陳師道:典範的影響………………………………………………124
第八章 結論………………………………………………………………………130
參考文獻……………………………………………………………………………134
一、傳統文獻
〔漢〕劉安著,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北宋景祐刊本。
〔漢〕班固撰,《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袁康著,《越絕書》,台北:藝文出版社,197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晉〕張華,《博物志(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張華,《師曠禽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崔豹,《古今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校,《穆天子傳》,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據平津館本校刊聚珍傲宋版影印。
〔晉〕王嘉撰,〔梁〕蕭綺編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謝靈運撰,〔清〕黃節註,《謝康樂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注,《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梁〕沈約撰,李念孔點校,《竹書紀年校證》,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台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點校,《水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延壽,《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李嶠,《雜詠百二十首》,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儲光羲,《儲光羲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孟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唐〕李賀著,吳企明箋注,《李長吉詩歌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溫庭筠著,〔清〕曾益等箋注,王國安標點,《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張詠著,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林逋,《林和靖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姚鉉,《唐文粹》,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楊億,《武夷新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楊億口述,〔宋〕黃鑑筆錄,《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楊億編,王仲犖注,《西崑酬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 范仲淹著,〔清〕范能濬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田況,《儒林公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蘇舜欽,《蘇學士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宋〕蘇洵撰,〔明〕凌濛初輯,高章采、黃屏標點,魏同賢、安平秋主編,《蘇老泉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宋〕韓維,《南陽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王珪,《華陽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陸佃,《埤雅》,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宋〕史容、〔宋〕史季溫注,《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陳師道撰,〔宋〕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張耒,《張太史明道雜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宋〕曾慥編纂,王汝濤等校注,《類說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宋〕胡仔纂輯,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李燾撰,〔宋〕趙希弁補注,〔清〕楊文瑩等校,〔清〕四庫全書館輯並考證,〔清〕黃以周等拾補,《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宋〕洪邁著,沙文點校,《容齋隨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宋〕陸游著,馬亞中、塗小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樓鑰,《攻媿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魏仲舉撰,《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影印。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文馨出版社,1973年。
〔明〕陳邦贍撰,〔明〕張溥論正,《新校本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劉績,《霏雪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張玉書、汪霦等奉敕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聖祖御製,《新校標點全唐詩》,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方世舉撰,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 李因培選評,〔清〕淩應曾注,《唐詩觀瀾集》,江蘇學署,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清〕趙弘恩等監修,《江南通志二百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清乾隆間武英殿刊、嘉慶間後印本影印。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俞琰輯,〔清〕易開縉、孫洊鳴注,《詳注分類歷代詠物詩選》,上海:大通書局,1929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陳衍編,高克勤導讀,秦克整理集評,《宋詩精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不著撰人,《三輔黃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二、近人論著(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學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周光培編,《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嘯天主編,《曲徑通幽:宋詩名作欣賞》,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年。
林文月,《京都一年》,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夏征農,《大辭海•語言學卷》,上海:上海辭書,2003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高評,《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台北:元華文創,2018年。
張鳴選注,《宋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梁啟雄撰,《韓子淺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陳永正,《李商隱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黄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程千帆、沈祖棻選注,《古詩今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黃盛雄著,《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寶華選注,《黃庭堅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葉慶炳,《唐詩散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
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198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發行,1992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6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鄭再時,《西崑酬唱集箋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美〕包弼德(Peter K.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日〕宮崎市定著,礪波護邊,張學鋒、陸帥、張紫毫譯,《東洋的近世》,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日〕筧文生、筧久美子著,盧盛江編譯,《唐宋詩文的藝術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Seymour Chatman, 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Susanne K. Langer, Feeling and Form: A Theory of Ar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5.
(二)學位論文
王見楠,《晚唐詠物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16年。
李方婷,《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尚麗姝,《神與物遊―黃庭堅詠物詩綜合研究》,安徽: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金嵐,《北宋初期詠物詩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高淑平,《中古詠物詩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陳盈君,《唐代七絕詠物詩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思帆,《六朝詠物詩變化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鄭玉華,《杜甫詠物詩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三)單篇論文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濟南大學學報》,2004年的2期,頁49-53。
李定廣,〈論古代詠物詩的演進邏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頁18-32。
李堯,〈漢語色彩詞衍生法之探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62-64。
育松,〈詠物詩的興盛及其價值〉,《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26-34。
周裕鍇,〈宋代〈演雅〉詩研究〉,《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頁38-50。
秦寰明,〈西崑體的盛衰與宋初詩風的演進〉,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58-63。
張高評,〈宋代禽言詩與化俗為雅――從遺妍開發、創意造語切入〉,收入《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經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頁13。
梁佛根,〈義山詩的用典心理動因與中國傳統詩歌用典的文化內因淺說〉,《河池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頁1-7。
梅新林,〈中國古典詠物詩歌的美學性格〉,《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15-22、39。
符淮青,〈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下)〉,《語文研究》1989年第1期,頁39-46。
莫礪鋒,〈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文學遺產》2010年第2期,頁4-15。
麻守中,〈試論古代詠物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5期,頁73-79、11。
曾棗莊,〈怎樣讀《西崑酬唱集》〉,《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2期,頁17-23。
程千帆、張宏生,〈火與雪:從體物到禁體物――論白戰體及杜、韓對它的先導作用〉,收入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著,《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75-97。
楊慶華、尹仲文,〈詠物詩芻議〉,《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頁73-79、86。
劉繼才,〈略論中國古代詠物詩〉,《遼寧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頁74-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