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古代典籍 (戰國)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台北市:大化書局,1989年) (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鄭氏女孝經》,(明)朱鴻輯:《孝經總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孝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2001 年) (漢)班昭:〈女誡〉,收錄於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列女傳》冊6卷114列傳74(北京 : 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宋)劉昫等著:《舊唐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標點本)。 (宋)司馬光:《居家雜儀》,收錄於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三》卷58(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司馬光:《家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程景、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卷十〈家人〉,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二、 詩文詞總集與選集 (唐)(清)曹寅等奉敕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清)董誥等編纂,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張璋、黃畲主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唐)溫庭筠、(唐)韋莊、(南唐)馮延巳,曾昭岷校訂:《溫韋馮詞新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五代)馮延巳著,黃進德編著:《馮延巳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年)。 (南唐)李煜著,蔣勵才編著:《李後主詞傳總集》(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2年)。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注:《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宋)晏殊著,劉揚忠輯評:《晏殊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年)。 (宋)歐陽修著,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1年)。 (宋)歐陽修著,李偉國點校:《歸田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蘇試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華正書局,1993年)。 (宋)晁補之著,喬力校注:《晁補之詞編年箋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3月) (宋)柳永著,顧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編著《柳永詞新釋集評》(中國書店,2005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年)。 (宋)周邦彥著,羅忼烈箋注:《周邦彥清真集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晏幾道著,李明娜箋注:《小山詞校箋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清)陳氏培遠堂本。 (宋)辛棄疾著,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稼軒詞校注:稼軒詞校注附詩文 年譜 上》(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1月)。 (宋)李清照著、王仲聞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3 年)。 (宋)朱淑真撰,魏仲恭輯,鄭元佐注:《朱淑真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宋)朱淑真著,鄭佐元注,冀勤輯校:《朱淑真集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姜虁著、夏承燾校輯:《白石詩詞集.白石道人詩說》(香港:商務印書館,1972年)。 (宋)吳文英著,趙慧文、徐育民編著:《吳文英詞新釋輯評(上)(下)》 (中國書店,2007年) (宋)(清)唐圭章編,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 增訂注釋》卷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錄於朱傑人校點:《朱子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金)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明)劉履等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10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三、 詩話詞話及詞集序跋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歷代詩話續編》。 (五代)歐陽炯〈花間集序〉:趙崇祚編,《花間集》(明崇禎間虞山毛氏汲古閣刊詞苑英華本)。 (宋)王灼,《碧雞漫志》,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宋)楊湜著,(清)沈雄編著:《古今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湖. 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澄暉堂刻本影印)。 (宋)曾慥:《高齋詩話》,收《宋詩話輯佚》繁體橫排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版)。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 (中華書局:2011年)。 (宋) 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歷代詩話》本(台北: 漢京文化公司, 1983 年),頁 309。 (宋)林景熙:〈胡汲古樂府序〉, 《霽山集》,卷 5。收錄於《知不足齋叢書》第 25 集(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 年) 。 (宋)晏幾道:〈小山詞序〉,見《彊村叢書》,孝臧(輯校編撰)《彊村叢 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 (宋)劉辰翁:〈辛稼軒詞序〉,收錄於(宋)辛棄疾著,朱得才校注:《辛 棄疾詞新釋輯評下冊》。 (宋)陳世脩:〈陽春集序〉,見《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3 年) 。 (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朱祖謀《彊村叢書》冊11(臺北:廣文書局, 1970年)。 (宋)李清照〈詞論〉,收錄於(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3 年)。 (宋)楊湜:《古今詞話》,收錄於唐圭章編,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 增訂注釋》卷二。 (元)楊載《詩家法數》,收錄於(清)何文煥主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 2,收錄於丁仲祐:《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3 年),上冊,頁 622—623。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卷 3,收錄於唐圭璋主編: 《詞話叢編》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清)沈曾植《菌閣瑣談》收錄於唐圭章:《詞話叢編》(中華書局:2005年)。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收錄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三冊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清/民)陳洵:《海綃說詞》,收錄於唐圭璋、潘君昭主編:《唐宋詞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丁仲祜:《續歷代詩話》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四、筆記、小說、雜錄 (唐)孫棨: 《北里志》,收錄於《古今說海》第6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錄於《寶顏堂祕笈》第19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錄於《學津討原》第22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張泌:《妝樓記》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五代)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古新書局,1980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台北:中華書局,2006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錄於嚴一萍輯選:《知不足齋叢書》第16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 (宋)文瑩:《湘山野綠卷上》(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宋)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孟元老著,(民)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5(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52部史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錄於《學津討原書》 第19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瑞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葵辛雜識》續集下(中華書局,1988年)。 (宋)祝穆:《方輿勝覽》,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册 471, 卷 1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 (宋)周密撰、張茂騰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邁著、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陳鵠:《耆舊續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86)。 (明)佚名:《嫖經》,收錄於朱元亮輯注、張夢征匯選:《青樓韻語》(台北:廣文出版社,1980年)。 (明)蔣一葵著,呂景琳點校:《堯山堂外紀》(外一種)(中華書局:2019年)。 (明)梅禹金纂輯:《青泥蓮花記》,收錄於《明清筆記史料》冊60卷8(北 京:中國書店,2000年)。 (明)計成撰,倪泰一譯注:《園冶》(重慶出版社,2017年5月)。 (清)李漁編:《連城璧 》(古今小說集成編委會,上海:古籍,1994年)。 (清)張廷華編:《香豔叢書》第1集卷1(台北市:古亭,1969年)。 五、傳記、畫 (宋)劉昫等修:〈陳子昂傳〉,《舊唐書》卷190中(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元)脫脫等修:〈辛棄疾傳〉,《宋史》卷401(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元)脫脫等修:〈蘇軾傳〉,《宋史》冊15卷338(北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漢)伶玄:《趙后外傳》,收錄於《古今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劉松年:〈向茶販買茶女人〉(《故宮名畫選粹》,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0年)。
六、近代相關研究 丁壽田、丁亦飛:《唐五代四大名家》(商務印書館,1940年)。 于中航:《李清照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 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歷史研究》第三期(1986年)。 王兆鵬:《唐宋詞名家演講錄》(台北:華藝學術,2006年)。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敘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 王德威、陳國球:《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三聯書店,2014年9月)。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 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 田苗:《女性物事與宋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余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余東升:《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12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文化》(台本: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溪:《內外之間:屏風意義的唐宋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邢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孟暉:《花間十六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1月)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學生書局,2007年)。 林義光:《詩經通解》(台中市:文听閣《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影印 民國19年作者自印本 ,2008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 知緣村:《聞香識玉:中國古代閨房脂粉文化演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聯經出版社,2015年7月)。 范曉燕:〈唐宋詞與士林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韋金滿:《周邦彥詞研究》,(台北:莊嚴出版社,1984 年9 月)。 修君:《中國樂伎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倪再沁:《宋代山水畫南渡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常金蒼:《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大安出版社:1996)。 張邦煒:《宋代婚姻與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梁庚堯編著:《宋代科舉社會》(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郭威:《曲子的發生學意義》(台北:學生書局,2013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月)。 陳福升:《繁華與落寞—柳永、周邦彥接受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黃寬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7月)。 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體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學生書局出版社,2000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 新亞研究所,1963年)。 劉月珠:《唐人音樂詩研究: 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台北:秀威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周邦彥傳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蔡英俊:《遊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台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5月)。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閾中的唐宋艷情詞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諸葛憶兵:《李清照與趙明誠》(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莎莉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饒宗飴:《選堂集林·敦煌學》(中華書局,2016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吳熊和:《十大詞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8 月)。 (日)加騰繁:《唐宋時代的市》,《福田德三博士追憶論文集》(1933年),並收錄於(《中國經濟史考証》)上,中譯本第1卷,台北:商務印書館,1959年)。 (日)保刈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日)齋藤茂著,申荷麗譯:《妓女與文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 (美)Tuan, Yi-fu段義孚:《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立緒出版社,2014年)。 (美)伊沛霞:《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美)田安著,馬強才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與境與詩學實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美)艾朗諾著,趙惠俊譯:《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英)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群學出版,2006)。 Andrea Dworkin,1974:Woman-Hating.Yew York:Dotton. Beverly Bossler: 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 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1000-1400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Butler J.: Gender Trouble. London:Routledge. 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 London : Alien Lane,1977 Grosz,E.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142 Henri Lefebvre, 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1991. Peter Burke: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Peter Burke:The Social History of Language, Peter Burke and Roy Port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Ronald Egan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9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Shuen-fu L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 Princeton (N.J.) : University press, 1978. Stephen Owe: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Essays on the Mid-Ta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amei , Majia Bell: 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 The Abandoned Woman in Early Chinese Song Lyric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1996. Tim Creswell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2006年)。 Tseelon,E.:The Masque of Femininity. London: Sage. 1995 Xiaorong Li: Women’s Poetr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 Transforming the Inner Chambe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Young, I.M.: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七、專書論文 牛志平:〈唐代妒婦述論〉,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稻香出版社,1991年)。 牛志平:〈從離婚與再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水照:〈蘇軾豪放詞派的涵義與評價問題〉,《蘇軾論稿》. (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 年),頁183-192。 全漢昇:〈宋代女子職業與生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 :牧童出版社 ,1979年10月)。 刑鐵:〈唐宋時期女的分家權益〉,收錄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頁155-205。年)。 李淑媛:〈唐代的家庭暴力—以虐妻、毆夫為中心之思考〉,收錄於《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余舜德:〈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收錄於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錄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頁213─268。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美學的散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頁245-264。 徐復觀:〈心的文化〉,收錄於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頁242-249。 袁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述論〉,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4月),頁173-213。 高世瑜:〈中古性別制度與婦女〉,收錄於杜芳琴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高邁:〈中國娼妓制度之歷史的搜究〉,《中國婦女史論集》(稻香出版社,1978年),頁118-127。 康正果:〈唐宋詞:新的融合與分化〉,《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頁283-350。 張國剛:〈中國士族文化的下移—唐宋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視角〉,《近世中 國之變與不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張宏生:〈論清代女詞人的艷情詠物詞〉,《清華學報》新卷48第3期(2018年9月),頁525-550。 張惠民:〈知己意識與贈妓詞〉,《宋代詞學審美理想》 (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冊)(台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的思婦文本〉《漢魏六朝文學 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里仁書局,1997年)。 畢恆達:〈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收錄於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陳寅恪:〈論韓愈〉,收錄於《今明館從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傅樂成,〈唐代婦女的生活〉,《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77年)。 游惠遠:〈宋代婦女財產權〉,《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頁31-52。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楊柏嶺:〈深情暗共知:女性填詞心態與詞學兩性批評〉,《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頁64-81。 楊海明:〈「男子而作閨音」─唐宋詞中一個奇特的文學現象〉,《唐宋詞主題探索》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頁1-13。 葉嘉瑩:〈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妓之詞〉,陳洪、喬以鋼等著:《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葉嘉瑩:〈從性別與文化談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陳洪、喬以鋼等著:《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葉嘉瑩:〈論周邦彥〉,《唐宋名家詞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7 月)。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收錄於繆鉞、葉嘉瑩: 《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頁441-517。 虞雲國:〈唐宋變革視閾中文學藝術的新走向〉,收錄於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榮新江:〈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局,2009年)。 趙孝萱:〈宋代才女詞人女性書寫的非「陰性」特質〉,《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劉靜貞:〈性別與文本—在宋人筆下尋找女性〉,收錄於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年5月)。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 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收錄於《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 大安出版社,1997 年12 月。 鄧小南:〈「內外」之際與「秩序」格局:宋代婦女〉,杜芳琴、王政編著:《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鄭毓瑜:〈推移中的瞬間〉,《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鄭騫:〈杜著辛棄疾評傳序〉,鄭騫著,曾永義編:《從詩到曲(上下)》(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騫:〈漫談蘇辛異同〉,收錄於,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 (四)(臺北:學生書局,1986)。 錢穆: 〈靈魂與心〉,《靈魂與心》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76年) 。 鮑家麟:〈陰陽尊卑、乾坤地位—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稻香出版社,1999年)。 龍榆生:〈漱玉詞敘論〉,《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繆鉞:〈論辛稼軒詞〉,《詩詞散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謝桃坊:〈辛棄疾以文微詞的社會文化背景〉,《宋詞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收錄於《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台北:允晨文化,2016年)。 懷玖:〈論詞的特性與詩詞分界〉,《詞學論薈》,(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 龔鵬程:〈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台北:大安,2001年)。 龔鵬程:〈宋詩與宋文化──我對宋 詩研究的基本看法〉,《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頁361-386。 龔鵬程:〈知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龔鵬程:〈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收錄於《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年12月)。 (日)村上哲見:〈詩與詞〉,《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日)內藤湖南:〈概括唐宋的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中華書局,1993年),頁10~18。 (日)內藤湖南:《中國近世史》,收錄於夏應元選編:《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美)Tani Barlow(白露), “Theorizing Woman: Funu, Guojia, Jiating”(〈理論化的女性:婦女、國家與家庭〉),In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中國的身體、主體與權力》),司安徒、白露主編,芝加哥: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美)柏文莉著,張泓譯:〈身分變化:中國宋朝藝妓與士人〉,《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 (英)桂時雨(Richard W.Guisso), “Thunder Over the Lake: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e Perception of Woman in Early China”(《湖邊之雷:〈五經〉與早期中國的女性觀》), In Women in China (《中國女性》), 桂時雨、Stanley Johannesen 主編,紐約:Philo Press, 1981. 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Pp. 3-44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Henry Abelove, Michele Aina Barale and David M. Halperi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1984]). Emil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trans. Joseph Ward Swain,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6).
八、期刊論文 丁亮:〈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第 74 期(2011年),頁 89-118。 王娟:〈略論唐代宮怨詩的興盛〉《九江學報》(社會科學版) 26卷1期 (2007 年 2 月 15日) 。 王國瓔:〈柳永詞之世俗情味〉《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包偉民、魏峰:〈宋人籍貫觀念述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卷第1期(2007年1月)。 包偉民:〈站到觀察歷史的制高點〉,《唐宋歷史評論》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古正美:〈武則天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佛王形象〉,《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第五章,頁233-266。 甘懷真,〈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田雲昊:〈宋代禁妓法令初探〉《史穗》第十期(2019年11月)。 刑湘臣 〈宋代廚娘瑣談 〉《文史雜談》5期(1996年)。 朱德才〈東坡樂府分期論〉,《詞學》第1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頁96。 吳旭霞: 〈淺談宋代婦女的就業 〉,《學術研究》10期(1997年) 吳雪伶:〈論先唐宮怨詩的發展及其嬗變〉,《甘肅社會科學》2010卷3期(2007年7月)。 吳鄭重:〈空間介入性別: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地理學報》第69期(2013年6月),頁47-81。 宋東俠 :〈淺談宋代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青海社會科學》6期(2004年)。 李國彤 :〈《東京夢華錄》中女性及文化分層〉,《中國典籍與文化》3期(1998年)。 李瑞華:〈南宋時期新學與理學的消長〉(《史林》第三期,2002年),頁28-34. 李劍亮:〈宋代筆記小說的詞學價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5期(2001年9月10日)。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 李德偉:〈傳播.出版.行銷:以「南宋詞選」為中心之文化探索〉,《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389-414。 李慧琳:〈黃昏卻下瀟瀟雨—評朱淑真之斷腸詞〉,《興大中文研究生論集》(2002年9月),頁14-28。 谷更有:〈唐宋時期從「村坊制」到「城鄉交相生養」〉,《思想戰線》2004年第6期。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清壯頓挫」之意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年10月),頁78-79。 卓清芬:〈「以詩為詞」的實踐:談晏幾道《小山詞》的詩人句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四十八期(2008年),頁315-341。 周兵:〈Peter Burke之新文化史〉,《思與言》第45卷第4期(2007年12月)。 林文勛:〈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中國經濟史研究》1期(2004年 )。 林玫儀:〈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 12卷6期(1983年 11月1日) 。 胡雲薇, 〈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65-107。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2期 (1994 年6月1日) , 頁271 – 289。 孫隆基:〈「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漢學研究通訊》32卷3期(2013年 8月1日) 。 孫瑞穗:〈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介紹女性主義地理學取徑及相關研究〉,《婦運縱橫》第 74 期(台大婦女研究室出版,2005)。 宮云維:〈20世紀以來宋人筆記研究述論〉,《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1月)頁97-128。 徐波:〈論古代文學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期(2011年),頁79-83。 桂宇雪:〈古典園林中「芭蕉聽雨」造景模式探析〉,《大眾文藝》(2019年6月6日)。 馬麗梅:〈論宋代宴飲活動語詞的互動關係〉,《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6卷第4期(2013年8月)。 高友工:〈小 令在詩傳統中的地位〉,《詞學》第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 年)。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9月)。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年4月)。 粘振和:〈宋代鬥茶內涵的轉折: 以蔡襄茶學理論為核心的討論〉,《成大歷史學報》第四十一號 (2011 年 12 月),頁 175-198。 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81本第4分(2000年12月)。 陳金英:〈北宋查俗掠影—以蘇軾茶詞為主的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三十八期,2012年3月),頁205-234。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2006年)。 陳美華:〈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第11期(2006年6月)。 陳慷玲:〈周邦彥詞之敘事現象〉,《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9年4月)。 陳慷玲:〈溫庭筠十四首《菩薩蠻》之「空間蒙太奇」〉,《東吳中文學報》第18期(2009年11月),頁99-116。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六卷三期,1995年9月)。 彭華、賀文峰:〈周敦頤性別意識微探〉(《船山學刊》第一期,2008年)。 彭詰瑩:〈「天涯同是傷淪落」--宋歌妓詞中的知己意識〉,《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 26 卷第 1 期(2006)。 程民生:《略論宋代市民文藝的特點》,《史学月刊》第6期(1998年)。 黃忠慎:〈輯錄、考據與評論----王應麟三家《詩學》探討〉,《文與哲》第26期(2015年6月),頁335-378。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特質與含義〉,《國際漢學》第四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8月)。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2年)。 黃修明:〈酒文化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2年7月),頁127-131。 黃淑貞:〈《全宋詞》垂簾「隔中有透」 視覺意象探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期(2014年5月),頁81~108。 黃寬重:〈海峽兩岸宋史新研究動向〉,《新史學》三卷一期(1992年3月)。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30期,2009年) 葉嘉瑩:〈良家婦女之不成家教的哀歌〉,《中國文化》28期秋季號(2008年)。 寧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結構及外來、流動人口數量變化淺論—從〈北里志〉和〈東京夢華錄〉談起〉,《中國文化研究》2期(2002年)。 寧欣:〈唐宋城市經濟社會變遷的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6年)。 廖本全、李承嘉:〈「存在空間」的詮釋: 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第六卷地一期(2003年5月)頁83-104。 趙雨樂:〈論孫國棟及其唐宋變革論的史學視野〉,《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劉少雄:〈宋人詩餘觀念的形成〉,《台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 劉少雄:〈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3期(1995年9月),頁143-158。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9 期(1996年)。 劉後濱:〈分化與重組:制度史視野下的唐宋單元〉,《唐宋歷史評論 第一 劉昭明〈《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詞論蘇軾在黃州時期之心境與寫作手法〉,《漢學研究》12卷1 期(1994 年 6 月),頁275-315。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銘中所見北宋是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月刊》第4期(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1993年),頁21-46。 潘朝陽:〈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地理研究叢書第二十六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印行,2001年)。 潘朝陽:〈地理學與人文關懷〉,《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9卷第二期(1988年)。 潘朝陽:〈現象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1991年)。 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河北學刊》(2006年5月)。 鄭毓瑜:〈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15期 (2006 年12月1日) ,頁257 – 272。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第 41 卷第 1 期,2011 年 3 月)。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蘭州,2008年),頁37-41。 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顏汝庭:〈近二十年來兩岸宋代婦女史研究概述(1985-2004)〉,《史耘》第11期(2005年12月)。 顏崑陽:〈 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 期(2006年),頁55-87。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5期(2010年6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期(1998年7月)。 顏智英:〈東坡詞篇章結構探析—以黃州作〈浣溪沙〉五首為考察對象〉(《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期,2004年),頁23-42。 顏智英〈從地域文化看蘇軾詞的杭州書寫〉,《文與哲》第16期(2010年6月),頁237~282。 羅賢淑:〈論唐五代宮怨詞的創作因由與藝術風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10年4月),頁81-96。 蘇利海:〈史上最美的歌妓—評周邦彥的《少年游》〉(《語文學刊》,2010年6月)。 (日)西紀昭:〈蘇軾初期的送別詞〉一文,《中外文學》(1978年)。 (美)林順夫:〈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嶺南學報》,復刊號(第一、二輯合刊)(2015年3月),頁33-83。 (美)席安琪(Angela Zito), “Ritualizing Li: Implication for Studying Power and Gender”, Positions 1.No.2(Fall 1993):321-348.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21~50。 Gernot Bohme〈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當代》第188輯(2003年4月),頁10-33。 Furth, Charlotte, “Androgynous Males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9.2 1988: 1-31. Tuan, Yi-fu,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view 65:2, 1975: 151-165.
九、研討會論文 李杉:《宋代女詞人書寫的身分意識》,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淑香:〈典範.挪移.越界──李清照詞的雙音言談〉為研究計畫「典範.挪移.越界—李清照的雙音言談」執行成果。收錄於《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劉少雄:〈明清詞學中東坡詞情的論證與體悟〉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劉馨珺:〈從墓誌銘談宋代地方官的赴任〉,《宋代墓誌銘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東吳大學:2003年10月18-19日)。 (日)柳田節子:〈宋代的雇用人和奴婢〉,《國際宋史研究會論文選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十、學位論文
王子涵:《宋代娛樂生活-瓦舍文化》(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3年)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台灣師大地理系博士論文,2000年)。 林玉玫:《宋代戰爭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紀宇謙:《前後蜀創業集團暨中央權力結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胡雲薇:《延續與斷裂:唐宋之間北方的士人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4年)。 夏婉玲:《張先接受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 張甡:《宋代筆記小說詞話的詞論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嘉惠:《北宋詞閨閣書寫之研究-以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觀察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陳佳慧:《北宋妓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宥伶:《陸游詞接受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12年)。 黃智明:《林義光《詩經通解》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楊貞莉:《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體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溫雅茹:《清真詞時空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