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9.239.22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奎君
作者(外文):Liu, Kuei-Chun
論文名稱(中文):「經」「史」辨析──論《史記》「以史為經」的表現手法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Discuss The Presentation Methods “History as Confucian Classics” of “Shǐ Jì”
指導教授(中文):林聰舜
指導教授(外文):Lin, Tsung-Shun
口試委員(中文):蔡忠道
張菀琤
口試委員(外文):Cai, Zhong-Dao
Chang, Wan-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0041510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經學史學史記以史為經
外文關鍵詞:Confucian classicsHistoryShǐ JìHistory as Confucian Classic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收藏:0
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文學、史學上皆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太史公自序〉中可以見得,司馬遷並非單純將此作品視為「史書」,反而賦予《史記》更高的期待──希望《史記》能夠發揮經書的褒貶功用,並傳達理想。
因是思之,清代章學誠嘗言「六經皆史」,甚至在章學誠之前,便已有許多學者意識到:經學與史學雖存在差異,但二者的關係卻又無法全然切割。因此,本文首先將整理經學與史學的發展,並由目錄學的角度來看經史的分流,探討史學如何離經而獨立;另一方面,也要分析歷代學者對經史合一的解釋與看法,以求完整釐清經史發展脈絡。
其次,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儒學當道的武帝時期。但是,漢初本是盛行黃老,由黃老思想到陸賈、叔孫通,再到董仲舒的獨尊儒術,這其中的轉折與過渡,關係到儒學(經學)如何成為主流,以及連帶影響到司馬遷作《史記》。
最後,本文由時代背景出發討論,再回歸分析《史記》的結構、體裁與內容,並擷取《史記》中重要篇章,進行論述,抽絲剝繭,探究司馬遷如何具體呈現對王道理想的追求。
Sima Qian's Shǐ Jì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iography. However,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reface to Tai Shi Gong" that Sima Qian does not simply regard this work as a "history book", but instead gives higher expectation─ hope that Shǐ Jì can demonstrat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classics, and convey the ideal.

Therefore, Zhang Xue-cheng in the Qing Dynasty once said that "Six Classics are histories", and even before Zhang Xuecheng, many scholars have realized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an not be completely cu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organ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ibliography to see their diversions, and to explore how the history separated from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n the other hand, also to analyze the historic scholars’ explanation and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to fully clarify their developments.

Secondly, Sima Qian was in the era of Han Wu Emperor with prosperous Confucianism. However,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is the prevalence of Huang Lao, then from Huang Lao to Lu Jia, Shu Sun Tong, and then to Dong Zhongshu to respect Confucianism only, which is a turning point and transition about how Confucianism (Confucian classics)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and also promote Sima Qian to create Shǐ Jì.

Final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n come back to analyze of the structure, from and content Shǐ Jì, and to capture the important chapters of Shǐ Jì to discuss, analyze and to explore how Sima Qian practically presented the pursuit of Wangdao ideal.
摘要 1
第一章 導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現況 10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經」、「史」發展 19
第一節 「經」與「史」的分流 20
一、西漢劉歆《七略》到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 20
二、荀勗《新簿》到唐代《隋書‧經籍志》 22
三、小結 24
第二節 六經皆史 26
一、六經皆史淵源:隋唐 26
二、六經皆史發展:元明 28
三、六經皆史完成:清代 30
四、小結 31
第三節 漢初的經學觀 33
第三章 「以史為經」釋義與表現 40
第一節 「以史為經」釋義 41
第二節 以史為經的《史記》體例 45
一、「紀傳體」的以史為經 45
二、「五體」的以史為經 47
三、小結 55
第三節 以史為經的《史記》人物表現 56
一、〈秦始皇本紀〉 56
二、〈越王句踐世家〉 59
三、〈李將軍列傳〉 62
四、小結 65
第四章 「以史為經」書寫漢武時代 66
第一節 〈封禪書〉、〈河渠書〉與〈平準書〉中的武帝 67
一、〈封禪書〉 67
二、〈河渠書〉 69
三、〈平準書〉 73
四、小結 77
第二節 〈外戚世家〉中的武帝 79
第三節 〈列傳〉中的人物與武帝 82
一、〈萬石張叔列傳〉 83
二、〈魏其武安侯列傳〉 85
三、〈韓長孺列傳〉 88
四、〈匈奴列傳〉 90
五、〈汲鄭列傳〉 95
六、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 98
參考文獻 100
一、古籍:
﹝周﹞ 左丘明,《國語》,台北巿:里仁書局出版社,1980年。
﹝漢﹞ 司馬遷,《史記》,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漢﹞ 何休,《春秋公羊傳》,台北巿:中華出版社,1965年。
﹝漢﹞ 趙岐注,﹝宋﹞ 孫奭疏,《孟子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 班固 ﹝唐﹞嚴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隋﹞ 王通:《中說》,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4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 魏徴、令狐徳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3年。
﹝唐﹞ 釋道宣,《廣弘明集》,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 凌稚隆,《增補評點史記評林》,臺北巿:地球出版社,1992年。
﹝明﹞李贄:《李氏焚書、續焚書》,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1年。
﹝明﹞ 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年。
﹝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 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巿:百齡出版社,1970年。
﹝清﹞ 翁方綱等,《四庫提要分篡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清﹞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出版社,1965年。
﹝清﹞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台北巿:廣文書局出版社,1992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燕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清﹞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

二、專書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年。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
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壽南主編,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三)‧陳獻章、王守仁、李贄》,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安平秋,張傳璽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漢書第二冊》,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9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台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76年。
高海夫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市:三琴出版社,1998年。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台北: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
孫雍長主編:《二十四史全譯‧隋書第二冊》,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大可、俞樟華等,《司馬遷一家言》,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大可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台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
陳桐生,《史記與古今文經學》,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2年。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台北市:秀威出版社,2011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灣: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年。
靳德峻,《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正浩:《春秋左傳通考》,臺灣:思行文化出版社,2014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巿 : 臺灣商務,1984年。
薛安勤,王連生注譯:《國語譯注》,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太史公考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三、學報期刊論文
王德華,〈《史記》「寓論斷于序事」的借鑒意義〉,《青年記者》,2007年第14期。
田浩著、張曉宇譯,〈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年3月。
田春燕,〈從司馬遷《史記》的創作背景看儒學對其影響〉,《現代語文》,2015年第2期。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臺大歷史學報》,1979年第06期。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臺大歷史學報》,1980年第07期。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6年,第20期。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台大歷史學報》,1999年6月。
李宗富,〈淺探司馬遷《史記》的寫作筆法〉,《劍南文學》,2011年第6期。
林聰舜,〈《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2011年6月。
林聰舜,〈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成大中文學報》,2014年6月。
周虎林,〈司馬遷的儒家思想〉,《孔孟月刊》,1976年5月。
金英娥,〈《史記》對「春秋筆法」的繼承〉,《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第1期。
洪安全,〈孔子之春秋與司馬遷的史記〉,《孔孟學報》,1977年9月。
秦琳,〈《史記》中的春秋筆法〉,《青年作家》,2014年第24期。
陳桐生,〈司馬遷師承董仲舒說質疑〉。收於《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94年。
張歐旭,〈章學誠「經」、「史」觀念意涵之探究〉,《中正歷史學刊》,2003年,第6期。
張金梅,〈從《左傳》到《史記》:《春秋》筆法的早期發展及其基本內涵〉,《吉首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張強,〈論司馬遷分列《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的思想〉,《山西大學學報》,2015年8月,第03期。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台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第20期。
葛世萱,〈王通經學思想再議──從「三經皆史說」論起〉,《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11年12月。
董要華,〈《史記》中「春秋筆法」與「史筆精神」的矛盾統一與超越〉,《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蔡忠道,〈陸賈的儒道思想析論〉,《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蔣保國,〈章學誠「六經皆史」說新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劉兆祐,〈《隋書‧經籍志》以前之四分法目錄〉,收錄於《中國目錄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劉巍,〈經典的沒落與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戴晉新,〈司馬遷繼「春秋」辨〉,《輔仁歷史學報》,1993年12月。
羅卓文,〈司馬遷的經學思想初探〉,《建國學報》,2000年6月。
邊家珍,〈論司馬遷《史記》創作與《春秋》學之關系〉,《浙江學刊》,2014年第1期。

四、學位論文
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呂亞韓,《浦起龍及其《史通通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論文,2014年。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芬達達,《匈奴與漢朝和戰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胡艷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肖梅,《司馬遷之儒學觀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展現》,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論文,2007 年。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鄧金城,《司馬遷與儒、道思想之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3年。
鄧瑩,《《史記‧孔子世家》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五、外文資料
﹝美﹞Stephen W.Durrant,《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陳才智譯,白保羅、黃俊杰編輯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