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233.8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曉玫
作者(外文):Wu Hsiao-Mei
論文名稱(中文):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anges in Children’s Attitude toward Handicapped Peers as a result of Instructions with Picture Books
指導教授(中文):許瑛珍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號:92570031
出版年(民國):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圖畫書教學國小學童身心障礙態度改變
外文關鍵詞:instructions with picture books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handicappedattitude chan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影響。研究者採用不相等控制組之準實驗設計,以三個國小三年級的班級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圖畫書教學組(32人),在閱讀指定圖畫書後,加入價值澄清法的教學活動;一班為圖畫書閱讀組(31人),僅閱讀指定之圖畫書;另一班為無關主題閱讀組,進行閱讀無關主題圖畫書的活動。三組均由研究者擔任教學,於綜合活動課實施。每週二節,每週實施一單元,進行四週,共計320分鐘。
為了解教學前後不同組別學童接納態度之改變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與教學結束一個月後的後測;另外也設計「國小學童的圖畫書閱讀習慣問卷」,了解學童原本的圖畫書閱讀習慣;編擬「閱讀回饋單」,了解學童對教學課程的喜好情形。本研究結果發現,圖畫書教學組對身心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較圖畫書閱讀組與無關主題閱讀組佳;圖畫書閱讀組與無關主題閱讀組對身心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student of disabilities with teaching of picture book. A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third grade students from three clas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composed of thirty-two pupils),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d a teaching of picture book in class. In the other experimental group(composed of thirty-one pupils),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d a reading of picture book program.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osed of thirty-two pupils),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d a reading of picture book program, but the picture book without regarding disability. All the programs were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r in integrated activities class. Each week three groups would take two 40 minute sessions. This study lasted for 4 weeks and the total was 320 minut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ttitude, the searcher designed “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Student of Disabilities Scale” , which was conducted by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instruction and after instruction one month. “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Habit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original reading habit. “ Reading Opinion List” was used to gather students’ ideas after the program. The results indicated as follows:the teaching group’s attitude towards the students of disabilities is better on the reading group and the reading without regarding disability group. The reading group and the reading without regarding disability group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目次

論文摘要 I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態度改變的理論基礎與評量方式 10
第三節 圖畫書的價值與教學應用 20
第四節 改變接納態度之相關教學活動 31
第三章 研究理念 4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實驗程序 72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 81
第一節 接納態度之影響 81
第二節 對圖畫書閱讀態度與課程內容之喜好 82
第六章 綜合討論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0
第三節 建議 91
參考書目 97
附錄一 國小學童的圖畫書閱讀態度問卷 113
附錄二 「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量表」正本 115
附錄三 「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量表」複本 119
附錄四 修改後之「對殘障者的態度問卷」 123
附錄五 閱讀回饋單 125
附錄六 無關主題閱讀組之閱讀書目 128
附錄七 圖畫書教學組第一單元之教案 132
附錄八 圖畫書教學組第二單元之教案與學習單 135
附錄九 圖畫書教學組第三單元之教案 138
附錄十 圖畫書教學組第四單元之教案與學習單 140
附錄十一 圖畫書閱讀組第一單元之教案 142
附錄十二 圖畫書閱讀組第二單元之教案 144
附錄十三 圖畫書閱讀組第三單元之教案 146
附錄十四 圖畫書閱讀組第四單元之教案與學習單 148
附錄十五 無關主題閱讀組之教案 150


圖次

圖2-1 平衡理論結構圖 13
圖4-1 研究架構圖 49
圖4-2 三組教學方式的差異關係圖 50


表次

表2-1 圖畫書評選標準 22
表2-2 9至12歲學童的選書建議 25
表2-3 圖畫書應用的涵蓋領域 26
表2-4 應用圖畫書教學之相關研究 30
表2-5 改變國小學童接納態度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40
表2-6 價值形成過程的階段與規準 42
表4-1 研究工具及目的一覽表 52
表4-2 「國小學童的圖畫書閱讀態度問卷」分類方式一覽表 53
表4-3 接納態度之分類類別一覽表 55
表4-4 態度量表相似題之題目分析表 56
表4-5 態度量表正複本之題目分析表 58
表4-6 正複本之正反向題題序一覽表 60
表4-7 正複本之各項信度一覽表 61
表4-8 量表正本之效標關聯效度一覽表 63
表4-9 三組閱讀回饋單之題目一覽表 64
表4-10 圖畫書評選之分析表 68
表4-11 實驗課程進度表 74
表4-12 各單元使用之價值澄清活動一覽表 75
表4-13 第一單元之教學活動題目分析表 75
表4-14 第四單元之教學活動題目分析表 77
表4-15 圖畫書閱讀組各單元學習單主題與教學活動一覽表 78
表4-16 無關主題閱讀組之各單元學習單主題一覽表 79
表4-17 實驗課程使用之圖畫書一覽表 80
表5-1 態度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一覽表 82
表5-2 三組學童的圖畫書閱讀態度一覽表 83
表5-3 三組學童對實驗課程內容的喜好一覽表 83
表5-4 圖畫書教學組與閱讀組對使用圖畫書的喜好一覽表 84
尹可名、李湘蓉(1995)。站在我這邊/體驗殘障活動設計與操作手冊。臺北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王曉玉(主編)(1997)。兒童文學引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江福佑(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武典、梁能(1978)。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5,85-93。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芳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價值澄清法。教育研究月刊,107,160。
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誼華(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多元智慧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永昌(1990)。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童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玉琴(2001)。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玉貴(2002)。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以低年級為實例。實小學報,1,174-190。
李冠瑢(1997)。兒童插畫於平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美枝(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杞昭安、何東墀、張勝成(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47-177。
沈明慧(1994)。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影響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寶玉(2001)。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特教園丁,16,1-8。
林世浩(1997)。以讀書治療進行歸因再訓練對兒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鐘(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家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素美(1988)。國小學童對肢體殘障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煥彰(1998)。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月刊,91,49-56。
林瑞昌(1997)。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瑞欽(1985)。價值澄清法的理論分析與實施時應注意事項。國教世紀,20,17-24。
林豐城、蘇再添(1990)。國小學生對智能不足接納態度之研究。臺灣省第一屆國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未出版)。
松居直(1973/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臺北市:臺灣英文雜誌社。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范敏慧(2002)。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幼如(2001)。價值教育課程對貪污虞犯道德認知發展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季筠(2004)。圖畫書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上的應用---以康樂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
高蓮雲(1991)。社會變遷中-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臺北:文景。
涂添旺(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康巨平(2002)。圖畫書閱讀教學對國小國語低成就學童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於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盛凱(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學法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湘君、葛琦霞(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臺北縣:三之三文化。
張碧如(2003)。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5,169-180。
教育部(2005.03.25)。各縣市國小階段安置概況(不含特教學校)。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梁偉岳(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莊佩玲(2001)。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敏華(2003)。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雅婷(2003)。敘事式課程之理論與實踐-以「情緒教育主題」故事繪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秀珠(2003)。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怡如(2003a)。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怡如(2003b)。性別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以性別角色概念融入國小低年級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金池(1998)。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姝蓉(2003)。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傅林統(2000)。兒童文學的思考與技巧。臺北市:富春文化。
彭源榮(2003)。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志朗(2001)。心靈捕手。載於聯翠茉主編,歡喜閱讀(頁2-3)。臺北市:遠流。
曾琬雯(2003)。台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之調查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照成(2002)。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游曉惠(2004)。繪本融入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建一(1996)。價值澄清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道德與社會科教學法(頁1-27)。臺北市:臺師大教研中心。
黃迺毓(1999)。童書是童書。臺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
黃國將(2004)。台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雅惠(2003)。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慈愛(1999)。國小四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教學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萬瓊月(2002)。國小學童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之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葉子超(1996)。社會科情意教學方法與評量。師說,92,26-31。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維玲(2002)。Booktalk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國立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允(2003)。蘭馨故事坊的故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淑雯(2004)。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雪芳(1999)。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逸青(2004)。說來聽聽 教室中的閱讀討論。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蕙如(2000)。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淑芬(2003)。圖畫書閱讀活動探究-以東師實小四年級美術班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蕭芳玲(1995)。「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特殊兒童效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蕙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賴玉敏(2003)。圖畫書中的兒童友誼關係與讀書會之應用。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謝素菡(2004)。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1992/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黃慧真譯)。臺北市:桂冠。
顏美鳳(2002)。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月刊,91,1-10。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27-58.
Antonak, R. F. , & Livneh, H. (1988).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Methods, psychometrics, and scales. Springfield IL:C C Thomas.
Antonak, R. F., & Livneh, H. (2000).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2, 211-224.
Brown,W. (1986). Handicapped students as peer tutors. Academic Therapy, 22, 75-79.
Casteel, J. D., & Shahl, R.J. (1975). Value clarif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 A primer. California:Goodyear.
Diane, M. (1999). Ten tips on writing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112, 14-16.
Donaldson, J. (1980).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persons: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Exceptional Children, 46, 504-514.
Donaldson, J., & Martinson, M. C. (1977). Modifying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ly disabled persons. Exceptional Children, 43, 337-341.
Dubin, M. S. (1981). Attitude influence and attitude formation of nonhandicapp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 related to the mainstreaming of emotionally disturbed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2(10). (PQDD, No. AAT8205813).
Favazza, P. C., & Odom, S. L. (1997). Promoting positive attitudes of kindergarten-age children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5, 405-418.
Greenwald, A. G. (1968). Cognitive learning, cognitive response to persuasion, and attitude change. In A. G. Greenwald, T. C. Brock, & T. M. Ostrom (Ed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ttitudes(pp. 147-170). New York:Academic Press.
Gresham, F. M. (1982). Misguided mainstreaming:The case f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handicapped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48, 422-433.
Gronberg, G. W. (1982). Attitude responses of nonhandicapped elementary students to 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contact with the hancicapped.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 (PQDD, No. AAT8305232).
Guevremont, D. C., & Dumas, M. C. (1994).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 Journal of 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 2, 164-173.
Hazzard, A. (1983). Children’s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7, 131-139.
Henerson, M. E., Morris, L. L., & Taylor, C. (1987). How to measure attitudes.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orne, M. D. (1985). Attitude toward students : Professional, peer and parent reaction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Huck, C. S. (1987).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4th ed.).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Jackson, A. P. (1982).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values clarification activeties on the self-concept and readinf achievement of black rural fourth- and fifth- grad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07). (PQDD, No. AAT8227543).
Johnson, R. T., & Johnson, D.W. (1982). 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leaning experience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between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6, 211-219.
Jones, T. W., Sowell, V. M., Jones, J. K., & Butler, L. G. (1981). Changi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handicapped people. Exceptional Children, 47, 365-368.
Lehrer, A.(1983).The effects of mainstreaming on stereotypic conceptions of the handicappe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 94-99.
Lewis, A. (1995).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isability. London:Routledge.
Leyser, Y.,&Price, S. (1985). Improving attitudes of gifted children toward the handicapped. Education, 105, 432-437.
Maras, P., & Brown, R. (1996). Effects of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 2113-2134.
Maras, P., & Brown, R.(2000).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chool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peers. Bir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 337-351.
Meehan, M. J. (1980). The use of films in changing attitudes of sixth graders in a bilingual setting toward the disabled.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09). (PQDD, No. AAT8103659).
Modisette, B. J. (1983). 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and intermediate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ward the handicapped in their classroom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11). (PQDD, No.AAT8403324).
Monhardt, R., & Monhardt, L. (2000).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ssue:Heart over mind. Reading Horizons, 40, 175-184.
Mulkey, S. W. (1980). Standard stimulus effects on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an experimental stud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08). (PQDD, No.AAT8104264).
Nordlund, C. Y. (1996). A strategy for teaching the picture book in the elementary art classroo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5(01). (PQDD, No.AAT1381687).
Nunes, T., & Pretzlik, U. (2001). Deaf children'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mainstream shools. 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3, 123-136.
Oskamp S. (1991). Attitudes and Opinions(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Owens, W. T., & Nowell, L. S. (2001). More than just pictures:Using picture story books to broaden young learners’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Studies, Jan/Fe, 23-40.
Penney, D. (1992). Bibliotherapy as a method of attitude chang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0(02). (PQDD, No. AAT MM59482).
Perez, K. D. (1983). Changes in children’s attitude toward handicapped peers as a result of an activity-based 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07). (PQDD, No. AAT8325569).
Petty, R.E., Ostrom, T. M., & Brock, T. C. (Eds.).(1978). Cognitive responses in persuasion. Hillsdale, NJ:Erlbaum.
Prillaman, D. (1981). Acceptance of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in the mainstream environment:A failure to replicat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 344-346.
Randolph, A. H., & Harrington, R. M. (1981). Fifth grade’s projected responses to a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lassmate.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Counseling, 16, 31-35.
Rapier, J., Adelson, R., Carey, R., & Croke, K. (1972). Change in children’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ly handicapped. Exceptional Children, 39, 212-219.
Reich, B., & Adcock, C. (1976).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hange. London: Methuen.
Ridsdale, J., & Thompson D. (2002). Percept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pupils in an integrated secondary school uni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ve, 18, 21-34.
Roberts, C. M., & Smith, P. R. (1999).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of children toward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6, 35-50.
Salend, S. J. (1999).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their educato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 114-126.
Simon, S. B., & Desherbinin, P. (1975). Values clarification:It can start gently and grow deep. Phi Delta Kappan, 56, 679-683.
Simon, S. B., Howe, L. W., & Kirschenbaum, H.(1978). Values clarification:A handbook of practical strateqi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2nd ed.). N.Y..
Stevens, R. N., & Allen, R. F. (1984).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students. Social Studies, 75, 220-223.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1997/2003)。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張滿玲譯)。臺北市:雙葉。
Tepper, C. A., & Cassidy, K. W.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language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Sex Roles, 40, 265-280.
Towner, A. G. (1984). Modifying attitudes toward the handicappe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methodology. In Jones, R. L. (Ed.),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in speci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223-260.
Townsend, M. A. R., Wilton, K. M., & Vakilirad, T. (1993).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6, 83-88.
Triandis, H. C. (1971). 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Watts, W. A. (1984). Attitude change:Theories and methods. In Jones, R. L. (Ed.),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in speci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223-260.
Westervelt, V. D. & Mckinney, J. D. (1980). Effects of a film on nonhandicapped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46, 294-296.
Wright, B. (1978). The coping framework and attitude change:A guide to constructive role-playing.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5, 177-1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